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文明互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新理念,其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之上,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之中,致力于构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当今全球文化交往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的主要内涵,体现为文明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对话与沟通、创新与发展。在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带来的启示在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寻求文化共通、深化文化交流,转变传播范式、实现有效传播,建立共识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文明互鉴将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成为全球文化交往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兴理念,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重要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2.
孙玮 《科技与出版》2021,(11):40-45
大众出版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中国内容在虚构、非虚构、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取得了各项突破.大众出版"走出去"是跨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鉴的传播形式,后疫情时代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以立体、融合理念走进国际市场:跨文化创新选题,促进文明之间的互动,强化传播效果.走进本土认知,建立文化共鸣,捕捉海外关切与中国特色的联结点,传递中国温度.立体融合,小切口大画面,提升传播效率.既要创新传播表现力,为在线交流注入新活力,还要融合内容矩阵,发挥立体传播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3.
按其使命与职责,出版业应该在国际传播中承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职能.长期以来,中国出版人积极作为,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战略和传播策略都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播效能有待提高.中国出版欲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必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更新传播观念,改进传播策略,精选传播主体,甄别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革新传播方式,提高全体从业者的国际传播素养,以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投入知识生产实践,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虹任 《传媒》2023,(1):58-60
东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点区域和优先方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推进文化交往与文明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94位东盟青年展开深度访谈,从现实逻辑出发,分析中国文化向东盟青年传播的情况,从而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做好国际传播,地方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平台的协同作用,强化四个基础,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注重话语体系转换,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合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本质上要求讲好“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基于互嵌混融视角,研究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壁的可行出路,即挖掘“人类故事母题”的题材串联人类共通性,用“互文拼贴”的符号嵌合接口消解文化障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载体跨越文化鸿沟,并坚持“个人优先”的“个体叙事”打破国际舆论壁垒等。这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异质文化互嵌混融、共生互鉴的文化传播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多元文化适应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中国故事“讲什么”“跟谁讲”“如何讲”的现实问题。文章着眼于国际传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分析了高校外语专业教材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用外语精准表达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求同存异、包容互鉴中进行平等对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深讲透中国故事的能力,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于波 《东南传播》2016,(10):54-56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有利于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繁荣,促进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也为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契机。面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新形势,中国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尤其是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硬件")和文化自觉("软件")两方面入手,同时贯彻"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方针,为"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红军 《新闻记者》2023,(1):13-14+2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1.
王平阳 《今传媒》2023,(4):104-106
影视作品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于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提倡各文化主体平等交流互鉴,强调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从转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方案,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从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20,(1):42-42
以语言文字记录时代特征的知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12月2日公布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据悉,这十大流行语分别是:“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十大流行语中,政治、经济热词占据榜首。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由中国提出的“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热词,在国际、国内媒体上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6,(4):41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和文化机构2016年4月18日在北京成立"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倡议打造文化精品,致力国际传播,共同弘扬丝路文化和精神,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在当天举行的"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历史频道,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蒙古国国家公共电视台等17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我国众多出版机构不断加强“走出去”工作,积极开展出版国际化的探索和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为出版国际化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以少儿出版“走出去”为例,就推动出版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出精品理念、传播理念、互鉴理念、交流理念四个方面的理念创新,以此构建外向型出版新理念。通过产品精品化、传播精准化、互鉴项目化、交流学术化、推广多样化五个维度拓展出版“走出去”路径,可进一步提升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推动新一轮出版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丁雄军 《传媒》2023,(20):64-65+67
<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品牌如何做好国际传播,不仅是中国品牌发展战略之所需,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践行。茅台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优秀品牌,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多年来持续推进茅台品牌的国际传播工作,使茅台的海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近年来,茅台集团以茅台美学为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茅台品牌国际传播的审美桥梁,酒以美彰,美因酒显,极大地提升了茅台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创了以美学体系创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往实现包容互鉴。当前,新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重构全球传播秩序。但同时,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逆全球化潮流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阻力。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跨文化传播转向、变化、路径等问题,高度契合当下的理论和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新形式和新路径.其中,熊猫频道在传播实践中以跨媒介叙事创新生态传播路径,通过社群运营和意义生产开启了IP经济的全新契机,并在国际传播场域提升国家形象和传播效能,将完善生态传播体系建构上升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群体,中国在构建国际范围共同体时,需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出版传播在此过程中需承担三项使命:凝聚共识、描绘愿景、将新出版内容传播至新出版区域.面临三种挑战:受众需求的精准判断有待提升;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数字化、品牌化的难以同步.从三种路径入手可能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国家战略制定出版规划;针对海外市场精准提供数字出版物;注重打造合作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东南传播》2023,(6):148-149
<正>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举办6月15日,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参观调研图博会。本届图博会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以书为媒搭建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展示新时代十年和党的二十大以来的出版成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20.
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中,广西具有地理区位、民俗文化、人文往来等特殊性,被赋予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需以特色、精准、立体思维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效能,实现从“大众”到“特色”的本土化传播,做好从“泛化”到“精准”的浸润式传播,构建由“平面”到“立体”的现代化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