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使用的重要用户,受到自媒体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媒体平台作为准公共领域,发挥着促进大学生养成和提升公民意识的积极影响,但是自媒体传播具有复杂性,它所具有的碎片化传播、感性追逐、群体极化等内在缺陷,使得自媒体传播不但无法真正演变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训练,而且极容易制造网络暴民,并成为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温床。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大大调动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共舆论的构建。但是,社会化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传播方式和用户特点等因素也同时限制了公共舆论的形成。要科学有效地发挥社会化媒体在公共舆论构建中的作用,就要从传播通道和内容上加强监管,并规范公众信息传播行为,加强其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渗透,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信息传播权仅仅由社会高等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现今的信息不仅可以由高等精英传播给社会大众,社会大众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自媒体时代到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媒体形式,它可以让社会大众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观点或看法,这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媒体"的互补互动。本文通过对自媒体时代以及其中的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媒体"的介绍,阐述自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与个人"媒体"之间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性和改进措施,从而促进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生产变革引发传播范式嬗变,利益主体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碎片化传播引发的社会化风险包括共识难以达成、官民话语对立、社会信任降低和虚假新闻横行。社会化媒体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政府要适应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社会化媒体的管理。政府规制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可以从三个视角切入:制度建  相似文献   

5.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中国的传媒生态,调动了普通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但社会化媒体在促进公众舆论构建的同时,由于其信息传播方式、用户特点、技术特性等因素,也限制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要想实现社会化媒体在公众舆论中的应有功能,应从有效监管信息传播通道及内容、规范公众信息传播行为、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渗透融合三方面寻求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品牌碎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品牌碎片化传播以信息自传播为基本方式,其关键是要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社会化媒体传播价值、受众微化体验需求、内容传播力、"扩散—整合"互动机制对品牌碎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传播策略包括:平台信息整合传播、沟通元驱动、传播纠偏的互动导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媒体塑造了开放、透明、互动,但又复杂的新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具有自组织的结构特性。文章结合自组织的四个典型特征,即开放系统、准稳态、非线性作用和多变量影响,阐述社会化媒体系统的结构特性,从系统结构层面解释社会化媒体的广泛分享、协同生产、自我修复、动态平衡、组织再生等现象,为研究社会化媒体传播系统中各要素、与其他传播环境之间的互动、与社会系统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传统途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让个体以结网、群聚的方式促使话语权发生转移,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具有"先出版后过滤"、"围观式参与"、"三度影响力"等特征,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自诞生以来,伴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一支重要的传媒力量,对当下的新闻传播现实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分析在自媒体时代下,个性新闻产生的动因后,分析了个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冗杂多变、信息真假辨别困难,把关缺失等不足,进而提出促进个性化新闻良性发展和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席卷而来,面对新浪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网络节点的流行与智能手机客户端的便利,使得网民能够及时阅读各类新闻资料,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各处的点滴事件。在意识形态传播环节中,自媒体空间为大学生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包括手机报、腾讯新闻等总在第一时间灌输到大学生思维架构之中,可以说自媒体传播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接受需求,但往往也使各种缺乏过滤的信息和文化思想观念的接受和传播在他们的指尖瞬间完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思想意识的认同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因此,本文就是针对这类特征效应进行客观分析,争取将理念偏激现象以及不良交流秩序调试得宜,避免出现社会秩序紊乱的不良后果,营造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良好舆论环境,当然这也是促进媒体传播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刘冰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12,24(4):364-367
未来的媒体将会越来越个人化、社会化,博客(微博)是迄今为止最能展现自媒体魅力的媒介。文章介绍国内外医学领域自媒体的应用实践,结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初步应用博客的体会,探讨医学期刊如何借助自媒体的发展加强期刊信息的传播,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粉丝经济在社会化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显露了新的发展契机。《大鱼·海棠》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借助粉丝自发性传播,以众筹、电影周边贩卖等方式实现了口碑与资金的双重效果。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传播主体、传播客体(粉丝)、社会化媒体三者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丁全林 《东南传播》2020,(3):142-144
媒介的社会化和自媒体化给普通人的信息传播赋权,媒介技术变革打破了传统广告行业边界:非传统广告人介入广告传播行列,但由于非传统广告人的先天媒介素养缺失,加之后天社会、经济、技术等外因合力导致其广告传播行为的增能与失范并存。本文主要探讨非传统广告人广告参与失序的具体表现与原因,在既有的媒体与信息素养基础上,为加强非传统广告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媒体平台建设能力提供新参考方案,以促进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广告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文汐 《传媒》2016,(5):91-93
社会化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功能多元化为科学传播创造了新的空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科学传播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的科学传播在传播模式、传播理念、传播主体及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突破,反映了科学传播的新趋势、新方向,值得广大科学传播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5.
原生广告本质上是传统内容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发展与传播变异,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多形式深度诉求,以信息价值驱动自主传播来实现传播扩散和持久渗透。其通过创新信息内容的品牌化价值、以融合化方式优化互动机制、构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整合传播营销模式、以品牌整体性激活传播活跃度的四个方面对品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社会化媒体、网民、品牌的和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琳娟 《传媒》2018,(8):86-88
自媒体使得个人的媒体权利扩大,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在网络中形成了各种自组织,并在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对高校学生管理产生了极大挑战,迫切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管理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14,(8):7-7
黄俊华在《新闻知识》2014年第5期撰文,新闻生产变革引发传播范式嬗变,利益主体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碎片化传播引发的社会化风险包括共识难以达成、官民话语对立、社会信任降低和虚假新闻横行。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要求加强政府监管、推动媒体变革和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张海荣 《新闻知识》2015,(2):99-1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为代表的自媒体凭借平台开放、自由表达、虚拟身份、无界传播等特性和功能成为新兴传播主体,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作为一个国家最具希望和创新力的群体,大学生的舆情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就自媒体的特征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传播井喷式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在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与传播中对传统媒体的确有着很大的冲击!无论学术界和行业界都在潜心研习践行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化传播与应用人才素养。  相似文献   

20.
安翔  郑晓梅  王佳悦 《新闻知识》2023,(1):63-67+94
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带来了多元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网络思政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的多重博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文章从自媒体视角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表现,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内容、媒介、管控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从增强价值导向、优化传播内容、加速媒介融合和提升管控效能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规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