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第18期曾以《新国难:艾滋病》为题,报道了中国面临百万艾滋病威胁的现状。本月传来消息,有关部门终于开始研讨要填补中国法律的一个空白了:为艾滋病立法。其中,对故意传播艾滋病造成他人身体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将依照《刑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条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风险迭生,亟须刑法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手段来保障档案安全。立足预防主义视角,采取预防刑法模式可以为档案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档案安全的刑法预防保护既有现实需求,也有实定法依据,还有正当性基础,应当成为未来刑事立法的主要模式。依据档案安全的刑法预防性保护需求,可将档案安全法益划分为档案的客观真实性利益、档案的完整性利益与机密国家档案的安全性利益。对档案的客观真实性利益的保护,可增设以“行为要素”和“情节要素”为核心的伪造、变造档案罪;对档案完整性利益的保护,可增设以“行为要素”和“结果要素”为核心的故意损毁档案罪。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于 2000年 12月 28日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条文如下: 一、为了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1.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李风霞 《大观周刊》2012,(44):28-28,30
在学习刑法过程中,故意和过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习刑法的过程中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最容易迷惑人的就是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本文通过心理因素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来界定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的区分出问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用来更好的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璜 《传媒观察》2006,(8):43-44
新闻学视阈中的“妖魔化”,如今被归结为一种典型的“负传播”,指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既有丑化、矮化报道对象的主观故意和组织行为,又存在报道片面、报道倾向错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张志良 《大观周刊》2011,(16):159-159,172
间接故意无论是在刑法理论中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中,研究间接故意才能能对犯罪的主观要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实务中,间接故意的认定是关系到行为人定罪量刑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间接故意的实质、理论构造和间接故意中存在的需要认清的几个问题几方面来对间接故意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是侵害名誉权案件。其中绝大多数又是民事案件,只有极少数是刑事自诉案件。无论是认定民事侵权行为,还是认定刑事犯罪行为,都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按照相关的构成要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加以准确的判断。本文拟对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主观要件作一探讨。一先说侵害名誉权的刑事犯罪。这类犯罪包括侮辱罪和诽谤罪。刑法理论认为,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在主观上必须出于直接故意。故意的法定定义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  相似文献   

8.
杨静 《东南传播》2021,(2):101-103
在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受到了自身心理因素、社会多方参与机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个体对风险的整体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本文以G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艾滋病这样风险信息传播的路径构成,并尝试性地提出高校艾滋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诽谤罪在认定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对诽谤罪进行准确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当前,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最有效的手段是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开展健康教育。本所在20多年的防治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大量档案资料,详细记载了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疫情检测、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全过程,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历程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档案犯罪是以档案为侵害对象的犯罪.纵观我国刑法、刑法修正案以及附属刑法的规定,目前的档案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罪;故意损毁文物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通过静脉吸毒者传播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正在迅速增长,静脉吸毒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头号公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主体,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姚明 《档案学研究》2020,34(5):44-49
确保档案安全需要《刑法》的有力保护。通过对我国档案犯罪案件刑事惩治的实证考察发现,当前还存在刑事立法缺乏规制的全面性,保护范围较窄;刑事司法缺乏制裁的严厉性,惩治力度较轻等问题。严重的故意毁损档案,伪造、变造档案,档案保管失职以及侵害非国有档案等达到刑法法理所要求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侵害档案行为目前并未纳入《刑法》予以规制。未来,应在结合我国档案保护实际,并参考借鉴域外档案犯罪刑事惩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尽快修复档案犯罪立法漏洞,切实提升档案犯罪司法裁判力度等方式来增强我国档案犯罪刑事惩治质效。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盗行为属于国际强制法和国际刑法规范的对象,也是各国实施普遍管辖权的犯罪行为。其犯罪主体必须是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上的船员、机组人员或乘客,主观上表现为私人目的的犯罪故意,客观上必须是发生在公海或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对另一船舶或飞机或其上的人或物实施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扣留或掠夺行为。  相似文献   

16.
按照民法理论,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中的一般行为,具备一般侵权行为四方面的构成,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行为;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侵权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行为。新闻界学者们对新闻侵权内涵的不同界定反映出了新闻侵权的某些共性:侵权行为的加害人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侵权行为发生在新闻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晶  吴文涛 《东南传播》2010,(5):120-121
本研究以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非政府组织单独或合作制定和发布的艾滋病防止海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艾滋病防治海报的传播策略。透过艾滋病防治海报的信息特征,探讨海报信息内容表现存在的问题,并对艾滋病防治海报的传播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熙 《新闻界》2005,(2):135-135,119
为了组织一切社会资源抗击艾滋病,联合国明确提出了艾滋病预防与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问题,指出“我们应同社区一道制定并得到政府最高当局支持的宣传、新闻、教育和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媒体重要作用,遏制和扭转艾滋病的蔓延。因此,发挥媒体在艾滋病报道中的正面效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尽管这几年,随着记者和编辑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故意捏造事实的事件鲜有发生,但由于疏忽,...  相似文献   

20.
刘涟 《大观周刊》2012,(36):22-23
纵观世界一些国家关于滥用职权罪的立法,均明确规定本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如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蒙古等国。而我国刑法对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学界在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第二种观点主张,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第三种观点主张,本罪的罪过形式包括间接故意和过失;第四种观点主张,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间接故意;第五种观点主张,本罪的罪过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笔者赞同故意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