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科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一般遵循如下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无统一理论“规范”(“模式”,“范式”),即没有为科学家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种(或两种)理论体系。常规科学则有“规范”。用上述模式分析图书馆学发展史,我们认为,发展至今的图书馆学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整个学  相似文献   

2.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16,(34):58-62
一 传播学作为处于“交叉路口”的学科,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研究者们对传播理论的梳理也体现为不同的方式.比如立足于不同学派和立场的角度,可以把传播理论分为效果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再比如立足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可以分为修辞学传统、符号学传统、现象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文化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等.当然,还可以从“范式”的角度对传播理论的知识增长和革命进行讨论,比如比较流行的经验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和技术主义范式,也可以依托美国学者凯瑞的两种传播观(传递观和仪式观),把传播理论范式概括为“传递范式”和“仪式范式(文化范式)”两种.  相似文献   

3.
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总结起来不同的叙述从本质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范式。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范式二:真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一级学科更名伊始,针对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本科人才就业“不匹配”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助推“学为所用-人岗匹配”目标的实现,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从就业“不匹配”视角切入,采用“问题导向→实证调研→路径创新”的研究范式,对“不匹配”就业的IRM本科毕业生和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IRM本科人才就业“不匹配”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就业“不匹配”视角下IRM本科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的具体方案。[结果/结论]从学生主体(关键层)、用人单位(导向层)、就业环境(驱动层)、学科教育(支撑层)四个维度构建IRM本科人才就业不匹配SEET影响因素模型,进而从“原动力-支持力-拉动力-源动力”四个维度提出促进IRM本科人才就业匹配的优化路径,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重点分析如何借助一级学科更名的窗口期,实现学科融聚、服务融慧、人才融贯的IRM学科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评《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一、“前科学”的由来近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的观点在图书馆界颇为流行,甚至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赏。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一观点的是马恒通同志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8年第5期上的文章:《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马恒通同志在文章中指出: “科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一般遵循如下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无统一理论‘规范’(‘模式’、‘范式’),即没有为科学家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种(或两种)理论体系。常规科学则有‘规范’。用上述模式分析图书馆学发展史,我们认为,发展至今的图书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整个学科尚未进入常规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媒介效果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其中尤以加特林和高内特两人的批评最有影响。但他们对效果研究的批评乃是基于自身的批判范式取向,是不同范式之间的话语对抗,而不是从媒介效果研究所信奉的实证范式内部去揭示其先天不足。通过重读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对客观主义限度的揭示,我们可以获得一种从实证方法本身来理解媒介效果研究局限性的新视角。而胡塞尔哲学后期发展出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则为超越客观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7.
论情报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报学理论范式的危机主要不在于学科体系内部研究范式间的分化与对立, 而在于无法从一种理论范式中找到对现实社会情报活动的满意解释。随着社会情报实践 的发展、认识观念的进步以及情报学理论的不断丰富,范式变迁和范式的整合将成为情 报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通过对不同情报学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整合 ,随着情报活动的网络化进程,必将促进情报学新的“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金鑫  王锡苓 《新闻界》2023,(6):83-96
计算扎根理论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范式——计算社会科学,所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研究方法。它以建构主义、现实主义为视角,打破了原本围绕制度化范式对解释主义和实证主义进行严格区分所构建的学术体系,为更加严谨、科学地应对当今传播学日益凸显的新问题提供了科学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试对计算扎根理论的起源、主旨、特征意义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为其作为创新性研究方法立论,为其促进传统传播学研究转型发展立基。  相似文献   

9.
当下传播学视野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可分为三类:“问题-对策”型、理论阐释和建构型、“范式-反思”型。本文在“元传播”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从内生性视角到传播赋权”的建设思路,主要探究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乡村文化研究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宏  王景强 《青年记者》2016,(29):108-109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叙事,常见“压迫一反抗”的模式.这一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明清妇女史专家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出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著作明确采用了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框架,作者高彦颐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批评“五四妇女史观”把传统社会的妇女塑造成了僵化的“受害者”的刻板形象.新的“社会性别”范式,要求把妇女解放纳入传统/现代的分析框架中,高度重视妇女本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此,在高彦颐等研究者的理论图景中,“社会性别”范式成为“革命范式”的替代范式.  相似文献   

11.
库恩"范式"理论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即通过新旧"范式"的更替和变革来推进科学的发展.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范式"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从库恩"范式"理论的视角出发,就高校学报如何破除办刊困局及创办世界一流期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为有效提升高校学报办刊质量,高校学报的三大运行机制——选题策划范式、质量控制范式、学术传播范式,应分别从原有的"大杂烩"范式、"被动型.多元型"范式、"单向度"范式等旧的范式,向"精品菜"范式、"进击型.统一型"范式、"网络型"范式等新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林舒原 《东南传播》2023,(10):130-132
气味景观作为乡村文旅融合营造新的理论研究范式,可以激发回忆、情感和文化联想,提供更综合的旅游体验,赋予乡村旅游差异营销工具。研究结合自然和人文素材,基于气味景观视角探析乡村文旅融合营造路径:形成“在地性”表达,增强地方特色;加强“情景化”营造,塑造互动体验;建立“产业化”运作,强化元素驱动,从而为当今的乡村观察、保护和开发提供另一视角,塑造乡村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2005,(2):53-59,75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中国的媒介改革和各种现实问题,需要一个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成熟范式作为切入口。笔者认为,“媒介场”范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视角。在回顾了场域理论的发展历史后,本文重点对布尔迪厄的媒介场范式进行了介绍和批判,并且对其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科技成果档案馆是1988年成立的。建馆伊始,我们围绕如何建成全省长久保管和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信息中心这一重要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根据“档案是一种信息”的观点,我们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用信息论的方法管理档案,按照信息→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信息的流程 ↑——反馈信息——↓路线,重点抓好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收、管、用”三个中心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拓宽收集范围,丰富档案信息库 从信息与物质载体不可分割的特性来讲,没有物质载体就不会有信息,档案是信息的载体。不论档案室、还是各级各类档案馆(不含专业档案馆),档案信息库的接收对象必须包括文书、科技、会计等多门类以及照相、录音、录像、磁盘等多载体、多形式的档案,实行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形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开放型的信息中心和独立的实体。  相似文献   

17.
设计师作为设计的实践主体,理应也是理论主体,在双重主体的对话中发展设计研究的优先性话语内容。但这要建基于设计师能够对“设计作为研究”的力量形成意识。布伦达·劳雷尔在《设计研究:方法与视角》中汇集不同设计师的研究,揭示出一种区别于非设计师主体的研究范式。劳雷尔并没有规避设计师非概念性、非学理化的语言特质,但致力于让我们看到这种经验性话语背后从“人”“形式”“行动”“过程”4个方面拓展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文的凸现:档案管理范式转换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碧宇 《北京档案》2005,5(5):16-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这一转变的术语“范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范式理论也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范式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群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如今,“范式”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和各个专业领域,“管理范式”因此应运而生。“管理范式”的定义一般理解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范畴”。与单纯的管理模式不同,它更突出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的有机统一和有效运作,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动。②档…  相似文献   

19.
以丁华东的《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和陈祖芬的《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为例,探讨当前档案学界以范式理论为依据,论述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视角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20.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浩  杨达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6):112-115
从社会学范式理论出发,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8个主要范式,包括竞争范式、合作范式、工具范式、自动化范式、系统规划范式、进化范式、技术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的基本概念与核心价值进行科学界定,对其优、缺点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各范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多重范式的提出与确定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多维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析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