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亚东图书馆是一家出版机构,它以标点古旧小说出名,以至鲁迅也说,标点要让汪原放,作序要推胡适之,出版则只能由亚东图书馆。汪原放是亚东的编辑,也是亚东老板汪孟邹(1877-1953)的侄儿。亚东原本是一家不太起眼的小书店,可是却在“五四”来潮时在中国近代出版业中木秀于林。汪孟邹曾说到他对于新书业发生兴趣的原因,也就是接受新思想的原因。他从阅读当时的新书和新报中,对新书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要投身于新书业。“新书业与中国文化关系很密切”,大概可说是他的一个出版理念,由此可见他接受新思想与从事新书业差不多是同步的。除了汪孟邹这个老板的因素而外,因缘际会,亚东还得助于两个风云人物。这两个人就是陈独秀与胡适之。如果说亚东是一艘出版之  相似文献   

2.
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胡适即与他的朋友们就文学革命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与此同时,胡适的同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国內思想文化领域里树起了一面大旗。1915年年末,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两次写信给胡适,向他转达了陈独秀的约稿之意。此后,胡、陈之间有了书信往来。1916年8月,胡适写信把他的文学革命八项主张告诉给陈独秀。陈复信希望胡“切实作一改良文  相似文献   

3.
冉华 《编辑之友》2016,(11):100-103
通过考察传媒人胡适具体的传播实践,论题发现胡适与其积极参与的纸刊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梳理胡适与亚东、商务这两大出版社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汪孟邹、张云济等出版家之间的人际交往,又可发现胡适是思想文化界的“意见领袖”,在传媒界则是受困于人情法则的“能人”.而“能人现象”与“意见领袖”是胡适“传媒人”形象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4.
周宁 《编辑之友》2015,(6):96-99
亚东图书馆是民国时期的一家中小书局,曾在报纸上刊登过大量的图书广告.其中,1920年到1922年,亚东无论是广告次数,还是图书出版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但到了1923年以后出现了波动,这说明在这之后亚东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具体广告投放上,亚东深知经营之道,标点分段的古典白话小说是亚东广告的重中之重,这与亚东出版形象的公众认知完全吻合.在广告投放版次上,1922年亚东开始在副刊大量刊登广告,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亚东出版物的文化定位与读者诉求.在广告文本上,亚东很重视名人效应,多次请陈独秀、胡适等皖籍名流为其古典白话小说代言作序.正是这种品牌营销理念,保证了20世纪20年代亚东图书的销量.  相似文献   

5.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后来更名为《新青年》。虽然当时陈独秀也信心十足地对“亚东”老板汪孟邹说,只要杂志办成,只需十年八年功夫,就会对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影响,推动中国人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的变革,①但或许他也没想到,这个杂志会在短短几年里风靡全国,并对当时的社会以及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这一期《出版史料》用了亚东图书馆出版物的几幅封面设计作彩色插页。这几幅书衣,采自学林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该书是依据长期在“亚东”从事编译工作的汪原放先生的遗稿整理,于1983年11月出版的,初版书名为《回忆亚东图书馆》;重印时为突出“亚东”与陈独秀的密切关系改现名。至于这些书衣照片的原出处,则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亚东版图书。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分段标点古典白话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梳理,从秉持先进文化理念、认真严谨的编辑作风、一流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和大力帮助等方面,探讨了“亚东版”品牌形成的原因。文章得出结论:“亚东版”品牌的确立源自亚东图书馆内部出版人和外部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其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出版企业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20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因胡适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参加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寄居亚东图书馆.接到文华大学电邀后,即乘“大通轮”溯江而上,于2月4日抵达汉口。文华大学协进会和武汉学生联合会,派代表冒雪迎接陈独秀。当晚陈独秀留宿文华大学,备受款待。  相似文献   

10.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11.
1920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因胡适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参加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寄居亚东图书馆,接到文华大学电邀  相似文献   

12.
《国民日日报》是陈独秀从事报刊实践活动的起点.他既是《国民日日报》的发起创办人之一,也是总理编辑之一,其地位与章士钊不相上下.陈独秀的加盟为《国民日日报》的“舒缓”及多面向特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皖籍知识分子与亚东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 《出版史料》2008,(4):77-82
亚东图书馆由安徽绩溪人汪孟邹于1913年在上海创办,如果算上其前身成立于1903年的芜湖科学图书社,亚东在近代中国出版界整整摸爬滚打了五十年。  相似文献   

14.
●字字挟严霜1903年5月,陈独秀在他的故乡——安庆(怀宁),兴行爱国演说会。他的革命激情尚在胸中回荡,上海于7月7日发生了震惊国人的“《苏报》案”,《苏报》被查封,章炳麟被捕,邹容投案。“《苏报》案”接近尾声,陈独秀到上海。此时,章士钊正在筹办《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陈独秀等协助章士钊办报。这个报的主编是章士钊。当时,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工作,并负责全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版权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修订的《著作权法》,从修订内容看,明显地把它纳入了为维护国民党党义服务的轨道。政府独裁,文网密织,对进步、革命的刊物实行无情摧残和查禁,非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益毫无保障,还导致出版界盗版之风盛行。在我国出版中心城市上海和北平,亚东图书馆多种图书本版书如《白话书信》、《少年漂泊者》、《胡适文存》、《独秀文存》等和上海北新书局等多家出版机构销量好的图书大量被盗版。  相似文献   

16.
希望年轻人去创造“思想”李泽厚我最近给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写了一封短信,其中提出90年代学术风尚特征之一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鲁迅、胡适、陈独秀等退居二线,王国维、陈寅恰、吴灾等则被抬上了天。而从一些刊物的自我标榜看,仿佛有些人硬想回到乾、...  相似文献   

17.
安徽地处华东,其省名系由历史上隶属江西的安庆与地处江东的徽州合称而成。在这个我们所熟知并景仰的陈独秀、胡适、朱光潜等著名人物的家乡,在宣纸与徽墨的故里,近年来安徽出版发行业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在我国的出版大军中,有不少省份的出版人士颇喜欢用本省的简称冠名,这样的宣传很容易使人把出版与当地的地域特色及风土人情联系起来,如出版业中著名的“湘军”、“川军”、“鄂版书”、“津版书”等。或许安徽人既不同于扬厉奔放的性格,亦少有火辣激越的热情,有的只是如歙砚般特有的温润、细腻、厚重、踏实。如果我们知…  相似文献   

18.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曾经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中如此写道:“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各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序跋     
胡适的序跋孙郁对于胡适的思想倾向和为人,学界已有定论。然其治学之道,是别具一格的。胡适的名气大,“五四”后,因倡导白话文而称世一时,人缘又好,故请他做序的人颇多。胡适写序跋,不像梁启超、陈独秀那样领袖气,而是温和地叙述,娓娓道来,有时竟把序写成了篇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