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近年来,新闻事业发展很快,各报竞相扩版增刊:小报扩大报,4开扩对开,4版扩8版,8版扩16版,你增加《经济周刊》,我来个《生活周刊》,你办报中报,我办系列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但办任何事都要讲个“度”。读者对日盛一日的扩版增刊风,并非一律拍手欢迎,还发出了“上面扩版,下面磕头”的微词。 报纸扩版增刊后,如若都由读者自己选订也好。但现在不少地方报和行业报,不是由读者选订,而是派订,层层下压订阅指标。每到岁末,发行大战便硝烟弥漫,怎不令读者“磕头”免战? 有的扩版增刊后,信…  相似文献   

2.
报纸要在完全意义上走向市场,要吸引读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订报买报,就必须具有磁石般吸引读者的魅力,而“卖点新闻”则是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魅力所在。所谓“卖点新闻”,指的是报纸上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掏钱订报买报的重头新闻。今年一二月份,《中国改革报》的《民营经济周刊》搞了三次卖报活动,从售报情况看,读者主要是冲着某些新闻而掏钱的。它们有:《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3.
凡是事关报纸发展、职工利益、企业建设,而需要报纸这块思想舆论、文化教育阵地的工作,企业报不应等待上级布置;而要发挥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地策划、开展业务活动。以“本报”名义同读者、职工一起开展活动是企业报的特点,也是优势。如《南化报》2000年11月28日以“本报”名义召集了部分读者、作者座谈,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的意见。由于是主动征求,因此参会者畅所欲言,除了对“本报”正面予以肯定外,还提出了一些设想、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沈阳今报》从原来的对开20版瘦长型大报改为4开32版小报,包括娱乐、消费,有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服务信息,主打大众消费经济,以避免与同城都市报同质化竞争。定位是“做沈阳的第二份报纸”。“第二份报纸”就是侧重某个领域,做专、做深,做出个性。是读者看了其他报纸后还要看的报纸。《沈阳今报》改版的目的只有一个:探求都市报发展的出路,以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目前沈城5张都市报每天同题大战,同质竞争,大家以近乎相同的操作手法,主打社会新闻,通过突发事件来夺眼球,抢市场。同时,在沈报集团内部,今报也面临着与沈阳晚报、沈阳日报同…  相似文献   

5.
颇具创意的“实验室”孙旭培1995年8月3日,中华工商时报推出了一份对开八版的报道日常消费的周刊,起名为《商城周刊》。就在这期周刊的一版,一个取名为《商城实验室》的栏目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这期《商城实验室》报道的内容是这样的:该报编采人员在公证人员...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悄然走来改版后崭新的农民日报呈现在读者面前:报纸扩版,从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新闻版增加,每天两块整版的容量将进一步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新闻版的版式也更活泼了;七大周刊(《优质农产品》《园林》《科技》《中外种业》《西部农业》《农资农药》《现代农业》)和六个专刊(《生态农业》《特种养殖》《医药健康》《基层组织建设》《农业装备》《企业纵横》)将更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有活力的现代农业企业。突出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为“三农”…  相似文献   

7.
刘静 《青年记者》2007,(12):117-117
目前招聘类报纸的广告业务已进入平台期,并呈现下滑的趋势,仅靠纸质媒体广告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面临考验。上海《人才市场报》、《北京人才市场报》、《前程无忧》、《手递手》、《北京劳动就业报》都开始探索与网络相结合的运营方法,除此之外,许多综合报的人才专版,如《北京青年报》的《人才时代》周刊,《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等,则是附着在大报的网站上。它们的网络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触网”怕跟不上“潮流”,“触”了网却又徘徊不前,这是许多招聘类报纸面临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8.
1998年7月初,在林林总总的北京市报刊市场上,有一本新型的电视杂志———《北京电视》周刊悄然登场。这种大开本———8开64页,而且内容丰富、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电视周刊的问世,很快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锐意改革《北京电视》找到了出路《北京电视》最初是1992年由北京电视台与北京电影艺术家协会共同创办的一本半月刊杂志。办了一个半月,亏损近百万,只好停刊。后来,又由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合办,也由于发行量小,亏损严重,再加上北京电视台没有更多的精力关照这本杂志,遂交给北京广播…  相似文献   

9.
(一 )  1986年 2月,沐浴着全国改革开放春风,《驻马店报》 (《驻马店日报》的前身 )在文明悠久的天中大地上诞生了。创刊时的《驻马店报》是一张四开小报, 10余名工作人员,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场地,每周出版一期报纸。一年试刊期后,改为《驻马店日报》,设立了四科二室,报纸发行量由 1万份上升到 2.5万份,编采逐步走上正规。目前,《驻马店日报》已由 1997年的四开小报变成了“两报三刊”即 (《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经济周刊》、《法制周刊》和《教育周刊》 ),报纸累计发行量 10余万份。报社兴建了新的办公大楼,盖起了…  相似文献   

10.
很多新读者接受一张报纸,是从报纸的某个特:色版面开始的,而特色版面,则是靠它为读者提供的独特信息与服务吸引读者的。《家报》在全省首家推出“红娘工作室”版面,就以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与服务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红娘工作室”是一块以帮助那些大龄或生活在情感低谷、为单身读者牵线搭桥的版块,它一推出,便以其针对性很强的内容特色、互动性极强的活动特色,吸引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1.
南京《现代家庭报》今年第一期一版,新任主编在《以报会友谢天下》一文中敬告读者:“……每月奖励一些提意见、提建议提得好的读者……今年各期如有差错,第一个为我报指出者,每处或每字奖三元。”另据报载,湖南株洲《新闻图片报》刊登启事:本报采取“读者参与”的办报方  相似文献   

12.
正确的读者定位报纸竞争,说到底是争取读者的竞争。《安徽工人报》自1985年创刊以来.大致历经3个阶段。1985年至1993年,报纸由周一四开报变为周二对开报.这时期宣传国企改革和职工维权监督报道突出,弱点是服务性差.会议报道、领导讲话、“一厂一店”工作总结报道多,整体单调。1993年至1997年,本报扩为周三刊时推出周末刊《展望》。以“高品位、大视角、独家稿”等特色赢得广泛声誉,主办了首届全国工人报周末刊研讨会。1997年8月至今,《安徽工人报》进行了创刊以来首次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改革,初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做好电视宣传,办好报纸版面,《中国电视报》以读者为“本”,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报纸版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调整,取得了“读者满意.市场认可”的预期目的和成效。  相似文献   

14.
7月1日 ,素来以竞争激烈而闻名于中国新闻界的成都报业 ,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又杀出一支生力军———《成都日报》正式出版。整治市场调整结构其实 ,早在5月20日 ,成都就爆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在成都市拥有不少读者的《蜀报》和《商务早报》与读者告别。《蜀报》在其头版刊登的公告中称 :根据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结构调整的要求 ,本报决定停止出版。报纸停办后 ,原订户可选择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等其中的一种报纸 ,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人员负责投递到户。同日 ,《商务早报》也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交报最近创刊。这家报纸自称是“政治家的摇篮,企业家的参谋,大中学生的良师,各界读者的益友”,口气不小。这家报纸发了一份《集股简章》,摘要如下:“个人:每股二十元,十股以上者可为本报董事会董事;团体:每股一百元,十股以上者可为本报董事会董事。不论个人和团体股东(董事)均发给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交报最近创刊。这家报纸自称是“政治家的摇篮,企业家的参谋,大中学生的良师,各界读者的益友”,口气不小。这家报纸发了一份《集股简章》,摘要如下: “个人:每股二十元,十股以上者可为本报董事会董事;团体:每股一百元,十股以上者可为本报董事会董事。不论个人和团体股东(董事)均发给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末,在报刊界出现了一个新品种——“报型刊”。它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以中心城市为地域特征而异军突起。这是在全国3000多种报纸和杂志激烈竞争与市场分割基本完毕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因此,一开始“报型刊”就以其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读者,具有强烈的市民化、城市化色彩的市场定位,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在当今报刊市场上脱颖而出,并形成冲击波。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5)
冲破“夹缝”天地宽文/《陕西人口报》总编黄辉亮商品大潮将报纸推向文化市场。以宣传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宗旨的专业报处在难以逃遁的“夹缝”──党和国家严肃的人口政策与读者大众阅读兴趣的矛盾之中。《陕西人口报》创办9年来,冲破这个历史“夹缝”谋求生...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与电视“联姻”6月8日,经济日报《东方时评》专栏正式和读者见面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经济日报《东方时评》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衍化出来的。因为新颖别致的《东方时空》节目,许多人来不及收看,经济日报就将《东方时空》中的精彩画面及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说周刊的“三性”,系指新闻性、文化性和实用性。 据我所知,报纸周刊兴起于80年代中期。周刊兴起的原因现在分析起来其实很简单;广大读者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现有的文化精神产品数量相对馈乏且质量不高。尤其是党报党刊上可读的东西更是不多,版面语言相当单调,故对其改进的呼声颇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周刊应运而生。 从本质意义上看,周刊的产生正是媒体走向市场的必然产物。从内容上看,它强调文化性、趣味性、生活性、可读性;从版面上看,它以其新鲜性、美观性取胜。也就是说,基本上唯读者所需是瞻。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周刊在短时期内找到了“卖点”,取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显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十多年来,报纸周刊走过了发端—成长—中兴—成熟—稳定之路,报纸周刊市场可谓品种繁多、花色齐备、特点鲜明、后劲十足。一方面,周刊市场上的竞争依然激烈,因实力不济被淘汰出局者累累;另一方面,也有雄心勃勃的“新生代”,携新观念、新运作、大勇气、强精力等方面的优势,又参与到新一轮的竞争中。加上新的媒体(如广播、电视和国际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