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报纸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心报道能起到其他报道不可能达到的社会效果。由于爱心报道总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好恶倾向,因此,记者很容易为求助者的感情所牵引,稍有不慎就可能步入误区,甚至“好心办坏事”。因此,慎重地把握爱心报道,尽量避免爱心报道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一条原则。一、爱心报道中负面效应的表象及原因第一、同一时期过于集中报道而引起读者的冷漠感。  相似文献   

2.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媒体的基本报道方针之一.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却不一定都能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有一些正面报道,表面看来主题鲜明,角度巧妙,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显得"假、大、空"甚至导向错误,非但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类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那么,如何有效防止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法制新闻的“市场”看好,法制类报道大量出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新闻媒体大量刊登、播发法制新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法律信息、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因为法制报道具有可读性(可视可听性),有助于增加报刊发行量(提高收视收听率)。但若把握不好,也会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法制新闻的负面效应负面效应,指新闻报道社会效果的消极性。法制类新闻报道涉及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等消极的东西较多,负面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媒体聚焦个体苦难的新闻报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争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博取受众眼球"、"消费他人痛苦"的指责。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这类新闻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就强行要求媒体远离个体悲剧。指导我们新闻实践的决不能是"教条式、清教徒式的道德苛求"和"忽略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士大夫人文情怀"。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和媒体需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悲悯的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南国早报》就"爱心新闻"的策划、采写与报道,从办报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使之成为同步报道的独家新闻、动态新闻和悬念新闻,取得了读者喜爱、领导满意、业界好评的社会效果。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爱心新闻"操作范式,即:"竖起耳朵捕信源—→深思熟虑谋策划—→同步跟进做报道—→公开透明讲诚信"。  相似文献   

6.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报纸正面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及时、恰如其分的爱心报道能弘扬正气、呼唤亲情,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个无助者的心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心报道能起到其他正面报道形式无法替代的社会效果。由于爱心报道总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好恶倾向,因此,记者很容易被救助者的感情所牵引,稍有不慎就可能步入误区,产生负面效应,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好心办坏事”。因此,慎重地  相似文献   

7.
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新闻记者》2001,(7):65-66
在贯彻和执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 ,由于缺乏对这一方针全面正确的把握 ,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若干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可谓是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根据这种“负面”的参照系的不同 ,负面效应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正面报道的目的而言的。新闻报道力求引导受众向“东” ,但是受众接受后的实际效果却是向“西” ,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的动机与受众的实际接受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社会客观效果而言的 ,就是说由于正面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  相似文献   

8.
爱心报道,或称爱心新闻,在本文中并非仅指有关慈善事业的报道,而是指一切能够体现媒体关爱社会之情,激发受众爱心,弘扬仁爱精神的新闻报道。媒体上有关公益性事件、慈善活动以及各类爱心行动的新闻报道,均可称为爱心报道。媒体将人本主义精神灌注在新闻报道之中无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对爱心题材的广泛关注,使得贫弱孤寡在媒体的呼吁下得到救助,令许多善行义举通过媒体传播得到弘扬,凡此种种,既达到了通过新闻报道救弱扶贫,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和仁爱的目的,也生动体现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为媒体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但令人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9.
爱心报道,或称爱心新闻,在本中并非仅指有关慈善事业的报道,而是指一切能够体现媒体关爱社会之情,激发受众爱心,弘扬仁爱精神的新闻报道。媒体上有关公益性事件、慈善活动以及各类爱心行动的新闻报道,均可称为爱心报道。媒体将人本主义精神灌注在新闻报道之中无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对爱心题材的广泛关注,使得贫弱孤寡在媒体的呼吁下得到救助,令许多善行义举通过媒体传播得到弘扬,凡此种种,既达到了通过新闻报道救弱扶贫,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和仁爱的目的,也生动体现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为媒体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突发事件报道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因此,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下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会呈现不同的影响。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的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够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相反的,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探析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报道的现存问题及原因,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价值的标准取向。  相似文献   

11.
张信国 《新闻界》2006,(2):65-66
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不少城市党报开始增加社会新闻的报道数量。但是,社会新闻是一把双刃剑,在依靠大量软新闻拉近大众传媒与广大受众的距离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新闻报道低俗化等负面效应。所以,一些富有远见的城市党报在重视和增加社会新闻报道的同时,自觉地树立了党报社会新闻的主流意识,以此巩固其社会主流媒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案例报道是法制新闻中具有吸引力的报道产品,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案例本身特别是刑事案例,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还存在媚俗化、庸俗化,在揭露犯罪和案例本质的同时,也存在报道失当、负面效应较明显等不足。如何对案例进行新闻选择,以实现寓案于法、寓理于法,形成正面的法制宣传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法制案例报道的新闻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柯 《新闻实践》2014,(5):93-94
许多地方记者会不无感慨地说:地市一级的报纸很少有可能打响全国的"大新闻",出好稿太难了。其实,我们若关注生活中的"小新闻"——社会新闻,它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是不分地域的,就有可能让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报道找到全国打响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者从发现新闻到报道新闻,必须经过研究、挖掘、采访和选择这些环节,才能报道出有影响力的,能正确引导社会前进的导向性新闻.如果不加思考,用一种纯自然主义的报道方法,就有可能出现偏颇,甚至会出现误导.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基本法不是限制和剥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报道权的法律,而是规范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维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基本权利的法律。谈到为新闻传播立法,当前我国新闻市场和新闻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重视。首先,新闻报道权如何实现?新闻行业主管部门与新闻媒体投资者如何处理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尊重新闻媒体独立人格基础上,如何构建健康科学的新闻审查规范?正如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指出的,审查无处不在。世界上没有不受审查的新闻,当然,世界上也没有不受审查的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6.
李冰心 《传媒》2010,(6):63-64
随着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策划"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日益受到新闻界的关注.但是重大新闻报道策划也是把双刃剑.为应对激烈的竞争,新闻媒体通过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整合新闻资源,多体裁、多视角、多形式进行集群式报道,形成新闻报道的亮点和卖点.成功的重大新闻报道策划以其深度品质,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追踪民意焦点,对大众舆论无疑起到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有时步入误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或问题,产生负面效应.媒体的市场化导向弊端显现,炒作与策划的边界开始模糊,经过策划的"花边新闻"、"暴力新闻"等纷纷登场.  相似文献   

17.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本文仅指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司法公正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有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妨碍了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公正审判。笔者在新闻采访中,时常发现在社会关注的案件上,一方面是司法机关为避免不当的新闻监督对司法公正造成不利的影响,极力躲开甚至拒绝新闻监督;另一方面,新闻监督者为担负起社会职责,挖空心思要报道,结果使新闻监督与司法活动处于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法制节目就其传播的社会效应,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一面它在推进依法治国和普及法律知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面有可能因为某些节目中的不当画面和语言在无意中传授着犯罪方法,带来负面影响。既然如此,对于涉案报道特别是刑事案件的报道如何把握好尺度?换句话说这类法制节目的制作中有哪些禁忌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第一,不要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这几年,一些电视法制节目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及其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在我国报界兴起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媒体竞争的结果,二是受众需求的选择,三是报社记者社会责任感使然。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有两种倾向必须引起高度注意:一是一些深度报道中记者评点色彩太浓,缺少新闻味;二是一些报社重视长报道,轻视短新闻。在充分肯定深度报道优势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理性分析与客观报道、文章长与短的关系,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