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莉 《兰台世界》2006,(12):69-70
甲午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获得权益后,就一直蠢蠢欲动,伺机谋求获得更多的权益。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定了宗旨为“吞并朝鲜,侵占满蒙,征服中国”的对华政策,随之也涌现出川岛浪速等一大批的政客为之不懈奔走。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满蒙独立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的国民政府刚刚成立。川岛浪速等政客及在中国的日本军人从中看到了一线曙光,谋划将满蒙“分离独立”,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川岛浪速拥立清皇族肃亲王组织宗社党,以反对袁世凯,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他帮助宗社党人逃出北京,躲…  相似文献   

2.
何莉 《兰台世界》2006,(6X):69-70
甲午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获得权益后,就一直蠢蠢欲动,伺机谋求获得更多的权益。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定了宗旨为“吞并朝鲜,侵占满蒙,征服中国”的对华政策,随之也涌现出川岛浪速等一大批的政客为之不懈奔走。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满蒙独立运动。  相似文献   

3.
《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中任用川岛浪速的人事档案显示,他在1897年3月底第二次赴台,服务于专为制造鸦片烟膏而设立的“台湾总督府制药所”.从任命文件看,川岛浪速是非正式聘任人员(事务嘱托),从事口译任务.但在同年8月2日,川岛浪速即以生病需转地疗养作为理由,提出辞呈,要求回国.而台湾总督府档案中“旧县公文类纂”有关六堆地方人民问题卷宗中有档案显示,主管六堆的凤山支厅长柴田龟二指责川岛浪速在台所作所为严重出格,要求台湾总督府主管地方行政业务的代理内务部长杉村浚尽快以电报召回川岛浪速;杉村后去函柴原支厅长,承认川岛浪速确有逾越职权之嫌.  相似文献   

4.
川岛浪速于1865年生于松本,1875年举家迁徙东京,1882年入外国语学校专修中国语。1885外校改商校后退学来中国。1885年,川岛浪速来上海后,与当时一些到中国从事政治冒险活动的“大陆浪人”住在一起,协助日本海军谍报人员新纳新介调查江苏、浙江及吴淞等海岸地形和炮台设置等情报,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的间谍生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川岛浪速从军任翻译官,参加了侵略威海卫之战。翌年,随第二师团长乃木希典去台湾,参与镇压当地六堆族人民的起义。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川岛又参加日本侵略军,任第五军团司令部翻译官兼日军占领区的军政署事…  相似文献   

5.
二次革命之后,中华革命党的武装反袁斗争,与其组建工作差不多是同时展开的。1914年初,逃亡日本的孙中山在东京召集党人陈其美、戴季陶等人商讨回国策动反袁起义的军事计划。旋即指派陈等前往奉天、大连暗设革命党机关部,以联络东北各省反袁力量,从事反袁军事斗争。与此同时,南方革命党人,如湖南的邹永成、王道,广东的朱执信,贵州的凌霄等,也在加紧筹划反袁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6.
1912华,日本侵略者趁我国发生辛亥革命之机,勾结、支持封建余孽宗社党和部分蒙古王公,约期在东北发动暴乱,妄图建立一支由日本人控制的“满蒙独立王国”。为了如期发动暴乱,日本军官工井市之进、小矶国昭等人与侵华浪人川岛浪速勾结起来,成立了由日本人……  相似文献   

7.
川岛浪速,日本长野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中国。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警务学堂,特聘川岛为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清民政部创办高等巡警学堂,川岛继续被聘为学堂监督直至清末。川岛在华期间,结纳不少清廷上层人物,辛亥革命后,他为谋图清室复辟奔走于日本东京与我国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成为日本在华的著名政治阴谋家。现从馆藏巡警部全宗和民政部全宗档案中,选出有关清廷聘他任警务学堂监督的几件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1901年创办的京师警务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警察教育机构,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将这所中央警察教育机构交给日本人川岛浪速全权经营。5年后,在回收利权运动的大背景下,清政府借与川岛合同到期之机,收回学堂管理权,改办京师高等巡警学堂。  相似文献   

9.
陈长河 《历史档案》2000,(2):116-122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并由孙中山出任总理。9月,孙中山派遣数以百计的党员秘密回国,分赴山东等地点燃反袁革命烈火。中华革命党一经成立,即主张并坚持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可以说,它是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继续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的唯一政党。  相似文献   

10.
佟银霞 《兰台世界》2016,(1):106-108
1934年溥仪称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事件。日本导演溥仪称帝与其"满蒙政策"密切相关,一是利用溥仪为实现日人心目中所设想的"满蒙帝国"奠定政治军事基础。二是出于占领东北后国际国内局势考虑,为其"满蒙"大陆侵略政策做舆论准备。三是利用溥仪建立一个所谓"满蒙"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05,(7S):23-23
1939年5月,发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初期一场对二战战局有重要影响的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苏联和蒙古军队,一方是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战争持续了5个月,以日本关东军惨败而告终,被日本陆军省称作“日本陆军成军以来首次惨败”。著者松本草平作为一名参战战地医官,较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战争的惨烈及经过,  相似文献   

12.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三艘军舰不宣而战,偷袭中国运兵舰船,日舰“浪速”更击沉满载近千名中国陆军官兵的运兵船“高升”号。就此挑起了中日丰岛海战,并引发中日全面战争。  相似文献   

13.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一直蠢蠢欲动的日本侵略者立刻调整政策,与蒙、清没落贵族勾结,预谋独占中国东北。“满蒙独立义勇军”正是这一政策的产物,只是尚未成立便胎死腹中。在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真实记录下了这一幕。1912年5月28日夜,大雨,公主岭火车站。长春华实公司日员边见勇彦等几个日本人及装扮成中国人的日  相似文献   

14.
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5月,日本政府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无理要求,并从东北调大批日军人关,以武力相要挟。10月,日军在河北香河指使汉奸暴动,11月,日军又策动汉奸进行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活动”。与此同时,平津地区的日军开始加紧演习,进行挑衅。日本特务到处横行,大小汉奸及日本浪人公然游行,叫嚷“自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对东北早期博物馆的建立做一概述,以期为我国博物馆史的研究提供些微参考。一.日、俄在东北设立的博物馆东北地区第一个博物馆,是由日本侵略者在旅顺创建的旅顺博物馆。1916年日本关东总督府在旅顺创办“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博”,其馆址是原俄国人未建成的军官俱乐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5,(Z2):113-114
<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各地相继沦陷。1932年3月1日,日本在长春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1934年,日伪为了强化其统治的目的,将奉天省东部区域划出设置了伪安东省,省治伪安东市(今丹东市)。1933年春,原安东林科中学校长李献廷、时任安东林科中学校长秦有德二人,会集三十名同志,组成北平救国会安东分会,也称之为安东救国会。伪安东省教育厅厅长孙文敷为名誉会长,秦有德为会长。安东救国会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进行反满抗日思想宣传,吸收反满抗日积极分子,在安东省内进行反满抗日活动,其活动中心在安东市。一、安东救国会分会成立为了迅速在安东全省境内组织分会,安东救国会名誉会长孙文敷利用教育厅厅长  相似文献   

17.
中山广场     
《兰台世界》2014,(5):F0002-F0002
中山广场位于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交叉处,面积26462平方米,是当时奉天城最大的广场。该广场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方格型中心广场格局,是以圆形的广场为中心,周围道路呈放射状。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位于满铁附属地内。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将沈阳城西的大片面积占为“铁道附属地”,并存附属地内进行大规模建设。1913年,日本人在铁道附属地中心修建了大广场,最初称作“中央广场”,在广场中央建有日俄奉天大会战纪念碑,同时还住广场内开辟人行道,平整广场周围地面。1919年,日本人将中央广场改称“浪速广场”,并种植树木,设置花墙。  相似文献   

18.
《瓶史》是明代公安人袁宏道的一部以综述插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在明、清两代有许多刊本流传.《瓶史》东传日本后,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催生出日本花道的一个派别——“宏道流”.本文拟对《瓶史》在中、日两国的刊刻流传状况进行梳理和探讨,分析《瓶史》在中国诞生的思想渊源,并结合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特性、文人情趣,对广泛流行的中国“有《瓶史》而不曾发生花道”的观点(周作人语)进行剖析,希望对袁宏道《瓶史》一书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三一”运动为起点的朝鲜独立运动同为20世纪远东的伟大革命运动。两国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联系渊远流长,近代共同遭受日本侵略,面临类似的革命任务,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朝鲜独立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三一”运动席卷朝鲜半岛之时,正值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前夕,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活动家以满腔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着这一场民族革命。中国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刊物《每周评论》详尽报道了朝鲜“三一”运动,陈独秀以“只眼”为笔名,在该刊物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20.
王艳丽 《新闻世界》2013,(8):280-281
我国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存在着“圆锁”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圆锁”习俗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礼”兴盛不袁,被人们广泛接纳和传承,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以笔者在内蒙古集宁农村地区参加的“圆锁”礼为范本,运用观察法,对这一社会习俗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