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6):44-45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广播 仍是传媒业主流 国家统计局近期在广东全省各地级市进行的广播收听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传媒业主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是电视,超过85.4% 的受众经常收看电视, 报纸以51.6% 的比例排第二位, 广播以37.5% 排在第三位。对比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接触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七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最现代化的舆论工具之一——电视机的数量迅速增加。电视这个传播界的“后起之秀”以其视听兼备的综合性和集声色之美的形象性,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在电视开播时间,只要有条件收看电视的地方,很少有人舍弃看电视的机会去光顾广播这个“老朋友”了。这种现象说明:电视事业冲击了广播事业,把大量的听众“抢”了过去,所以,广播面临着电视的挑战。广播怎样争取听众呢?这就要“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这“独家优势”就是广播独有的特长。广播有哪些独有的特长呢?据说法国一位著名女导  相似文献   

3.
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广播占到53%,电视仅占13%;而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改变为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①可以看出,面对电视的冲击,我国广播业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人们说:“50年代听广播,60年代看报纸。70年代看电视。”这话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已反映了一定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数目成多倍地增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而最早兴盛的广播似乎有点“未老先衰”。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越来越少,而且是经济条件越好的地方听众越少。究其原因,主要在广播自身,在于广播宣传报道改革滞后,难以满足听众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困境,再展县级广播的雄风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拓宽”二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播受到电视巨大冲击,影响力渐弱。调查显示,80年代受众最先获得新闻的顺序是:广播、报纸、电视。90年代是电视、报纸、广播。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又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宠儿,受众的蛋糕进一步被瓜分。有人说广播已经边缘化,沦为辅助媒体。在媒体竞争日前激烈的今天,广播认清自身优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广东电台在广东省的综合收听调查中,多年来一直排列在第一位。在广州、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受众调查中,珠江经济台、音乐之声等5个主力频道收听率均名列前茅。在传媒竞争激烈的广东,广播是如何走强的呢? 从3:7到7.8:2.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广播面临着种种困境:按照传统观念所办的节目已经不能适应广东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要求;电视作为一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 我想谈谈对于建设和发展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谈以下六点: 一、广播学、电视学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有的同志提出:广播学、电视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呢?还是应当成为独立的学科?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应当从历史发展上  相似文献   

8.
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会给广播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早就引起一些国家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视。有一种说法认为电视发展了,会取代广播。现在让我们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看这个问题。据近年来访问过西欧的广播界的同志说,现在瑞典和法国广播界的人们谈起广播的前景,有一种兴奋的心情,他们认为现在广播“面临着复兴时期”。英国广播公司的领导人谈到他对电视和广播的看法时说,电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电视不能代替广播,广播同样应该大力发展。英国广播公司所属的电台现有二十座,他们正计划发展到六十五座。电视为什么不能代替广播?西欧广播界的共同看法是:一、欣赏音乐节目,广播要比电视的  相似文献   

9.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播受到电视巨大冲击,影响力渐弱。调查显示,80年代受众最先获得新闻的顺序是:广播、报纸、电视。90年代是电视、报纸、广播。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又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宠儿,受众的蛋糕进一步被瓜分。有人说广播已经边缘化,沦为辅助媒体。在媒体竞争日前激烈的今天,广播认清自身优势十分必要。(一)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努力把握广播发展的未来。1.迅速及时,时效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广播的播报与受众地收听几乎是同步的,广播设备简易方便,可变性比较强,可以随时插入最新的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0.
殷洁 《电子出版》2005,(1):53-55
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络兴起子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互联网络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它既有报刊的时效性、可存储性,又有广播电视的形象性、生动性。此外,它还具有报刊、广播、电视所不具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90年代以后有线电视又异军突起,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电视屏幕所吸引,广播逐渐变得门庭冷落。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对原本陷入困境的广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广播成了弱势群体”、“广播没有前途”等说法流行一时。西方广播  相似文献   

12.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播是综合台的天下,频率的数量少,节目内容以新闻、文艺为主,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听众习惯了字正腔圆的广播播音.但就像1981年美国第一部音乐电视的名字:"电视杀死广播明星",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锐减,综合台已经难以满足听众变化的需求,广播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人开始探索生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发韧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广播电视报 ,迄今为止 ,全国已有200多家城市广播电视报 ,加上中央级、省级广播电视报 ,它们已与广播、电视一起 ,形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传播界“声、屏、报”三位一体的立体宣传格局。广播电视报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 ,究其原因 ,一是依附于广播、电视的这份报纸同时又是对广播、电视的延伸与补充 ,其导听、导看的职能 ,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是广播电视报是一份具有浓郁晚报风格的家庭文化报 ,人们在知识性、愉悦性和实用性的阅读中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于是 ,广播电视报在90年代中叶迎来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步伐,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体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电视,图像逼真,争夺了亿万观众。报业也不示弱,版面在扩大,子报在增加,电子版在出台,把大量的最新的新闻捧给人民群众。 在三大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广播新闻要想求得发展和生存,必须发挥广播优势。广播的优势在哪里呢? 首先是快捷。时效快是广播新闻的第一大优势。它可以不受任何时间的约束和限制,随时安排播报新闻。而报纸、电视不具备这一条  相似文献   

16.
广播技术的发展:电子传播媒介,广播和电视的发展都是近代的事。广播业于1900年左右发展起来,1920年以后才广泛使用;而电视的主要原理虽在三十年代已发现,但五十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二者的发展都十分迅速,恰如印刷业在1450年以后的飞速发展一样。但电子传播媒介发展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844年一位美国雕刻家塞穆尔·莫尔斯发明的电报。莫尔斯知道,电——一种已经为人们了解的动力——可以让一条金属形成电流。  相似文献   

17.
5.HFC 综合网的功能HFC综合网可以提供下列服务: 电视广播:模拟电视、数字电视; 影视点播:点播电视(VOD)、准点播电视(NVOD)、家庭影院; 声音广播:模拟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DAB);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目前真正到了“群雄割据”的年代,由“独生子”广播衍生出电视,报纸(广播电视报),进而电视又“繁衍”出有线电视,经济电视,教育电视等等诸台,广播进而再繁衍出经济电台,交通电台,文艺电台等等.  相似文献   

19.
我刚到电台工作,有朋友问:“三百六十行,干什么不好,非干广播?”“干广播有什么不好?”我不解其意。“广播在报刊和电视的夹缝中生存,办台难哪!”朋友替我忧心忡忡。待到接触实际工作,我才感觉朋友的话不无道理。白天,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大小小的报纸摆满了办公桌,各种各样的杂志搁进了阅览室。晚上,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声音、图像并茂,哪还有广播的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广播听众调研、电视观众调研及报刊读者调研都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首次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北京调查之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然而,与电视和报刊的受众调研工作相比,广播听众调研工作明显落后了许多,这与目前广播业对听众调研的迫切需求极不相适应。当前广播听众调研究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