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要谈网络,就不太适合这般严肃了,尽管说认识“网络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一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雨天,去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去那里是因为看见报上介绍,说这里的咖啡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酷爱咖啡、很有经验的老板亲自动手的,用的是他的独家配比。这就很有点玄妙了。很小的咖啡馆,布置使人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板是个高个子、腰板笔挺的人,看上去五十左右。店里没有别的客人,我们就在一杯咖啡的满与空之间和他聊天。原来他祖父、父亲曾经都做过大生意,所以他从小就喝咖啡,成了真正热爱咖啡,成了真正热爱咖啡的人。他开这家小店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同类,在这里和喜欢咖啡的人一起品着咖啡,交交朋友。我们用的是别处少有…  相似文献   

3.
书店悄现为读者个性化配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 《出版参考》2009,(13):I0006-I0006
某公司的李某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公司为给员工“充电”,准备开设一个小型图书馆,由他负责去采购书籍。 几百号人的公司,该买多少书、买什么书,才能让上上下下都比较满意?他的烦恼没多久就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4.
外乡人     
中午在楼下喝咖啡吃午餐。咖啡馆的意大利老板正闲着,跑来一边陪聊天。他说,游客都哪里去了,那些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都哪里去了?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戚茂武同志是1995年由洪山区经济相对富裕的建设乡调到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的九峰乡来的,当组织部门征求他个人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个人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戚茂武不论是1995年担任副乡长,还是1997年担任乡长,或是199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句话始终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刚到九峰乡,戚茂武就遇到了“天下第一难”的事。1996年,九峰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被市计生委列入重点管理范围。当时,他是分管工业的副乡长。10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在为处理…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正>想做就立即去做公司经理让人在墙上挂上"想做就立即去做"的标语,希望以此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的一个朋友问他这个举措效果如何?老板愤怒地说:"出纳拿了10万元逃走了,办公室主任和我的女秘书私奔了,几十个员工一起要求加薪!"忘交电费一群萤火虫在空中飞,其中有一只不发光!另一只很好奇地问他:"哥门,你怎么不发光啊?"不发光的萤火虫回答道:"哎,哥们上月忘交电费了。"  相似文献   

7.
“满大街都是急得四处借钱的老板,有钱的却都不敢借。鄂尔多斯到了该引导地下游资阳光化的时候了”2009年4月11日,“地下钱庄”老板万永年辞退了最后一名员工,这天,他接到两个电话,对方的声音近乎哀求,想和他把生意谈成,但万永年下决心不干了。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谁主持谁     
陈曦 《青年记者》2006,(5):55-55
很多事经不起琢磨。见怪不怪,想当然,久了,就容易麻木。不能把“为什么”、“凭什么”丢了,尤其是新闻人。是人,说都脱不了“俗”,但职责所在,新闻人就是应比自己所服务的大众更清醒、更高明。但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清醒”不到哪里去,“高明”不到哪里去,比如我们的电视主持,我们的宣传报道,我们的行事作派。本期“新闻观察”的文章,提醒我们更清醒些,更高明些。  相似文献   

10.
职场上,人们都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只有老板比员工更积极,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事业,而员工只不过是打工的.这种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员工不能像老板一样积极地为公司着想.  相似文献   

11.
张先勇 《出版参考》2006,(10):27-27
职场上,人们都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只有老板比员工更积极,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事业.而员工只不过是打工的。这种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员工不能像老板一样积极地为公司着想。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3.
莫做闻香到     
小时候曾听过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死鬼很馋,哪里有好吃的东西它就去哪里吃喝,人称“闻香到”。后来终于被一会法术者捉住,给大户人家当了奴仆。这故事本身无意义,无须讨论验证。只是我以为故事中的“闻香到”与时下新闻界的“馋记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信吗?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与笑话     
立刻去做公司经理让人在墙上挂上“想做就立刻去做!”的标语,希望激励职员提高工作效率。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的一个朋友问他这个举措效果如何。老板答道:“出纳拿了10万元溜走,几个职员一齐要求加薪!”  相似文献   

15.
报纸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报社拥有出众的人才,就具有吸引力。比如,新民晚报原来有个体育记者冯小秀,很能干。现在不是出了个徐世平吗?后来居上。——赵超构徐世平有个雅号,叫“二少爷”。这是当初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就学时,哥儿们封给他的。这不仅因为他颇有才气,还因为他不屑过同打水、叠被之类的“琐事”,哪天“倒楣”,碰上大扫除,他总能溜之大吉,而设法把更多的兴趣投注在校刊、笛子、围棋、游泳或者看传记文学作品上  相似文献   

16.
慎用概括新闻作品是事实的客观反映,所写其人其事,都应有准确的事实根据。但在一些新闻稿件中,却经常可以看到主观臆断色彩很强的概括性字句。诸如:“几年来,他一贯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不迟到、早退。“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赞扬声。”“十多年来,他寝室的灯都是亮到是晚十二点以后……”看到这些概括,读者倘若马虎一点,也就默认了(但决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倘若认真一点,这些概括就经不起推敲了:难道他“几年来”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难道“他走到哪里”,都只听到赞扬没听到一点非议?“一片赞扬声”又是个什么概念?“…  相似文献   

17.
人常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进一步分析这个英雄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到哪里去”很大程度上受“从哪里来”的影响。“人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比较中国电子商务的两大佼佼者——当当和卓越,倒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从哪里来?当当很“洋”,卓越很“土”。“当当网上书店  相似文献   

18.
在第14期新闻函授学员的来稿中,不少学员从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内容、有真情实感的生动故事。我们认为,这个写作的“第一步”走得好!据我们所知,很多函授学员是基层连队的新兵,平时学习、训练很忙,连阅读函授教材都是加班加点或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的,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采访、调查和搜集新闻素材呢?然而我们不少学员,偏偏在“没有办法”中找办法,既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采访,那就从采写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吧。常写不辍,同样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下面选载的写“我”的故事都是本期函授学员写的,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稿…  相似文献   

19.
黎籽 《新闻世界》2008,(1):20-20
案例:叶进所在的公司虽然是家合资企业,但老板是个古板而有些自负的人。两年的工作下来,叶进多少有些了解老板,知道他的优点,也知道他的缺点。叶进有时也很厌倦老板的做派,但考虑到公司远景还不错,大多时候,他也收敛了自己性格里的刺。  相似文献   

20.
过去极左的时候,读书多的人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甚至说他们最无知识,是“臭老九”,而且好像永远也改造不好。现在气象一变,一下子有高学历的人又成了香饽饽,好像只有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成。我看两种看法都是走极端。学自然科学,在学校里有动手干的实验室,还要到工厂、科研单位、工地去实习,书本知识与实际的需要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学社会科学的,有的就难说了。现在有本科生、硕士生,一毕业就去当村里的一把手的,当然可能干好,但是我看是不一定那么容易干好。社会科学是研究和社会打交道,是要和有各种欲望,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