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作为第四等级与其他三个等级抗衡的力量得以充分的彰显。那么,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作为第四等级的报刊应当享有怎样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当报刊被赋予这样的地位时,人们期待它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英国报刊史上若干篇重要文献,包括1852年《泰晤士报》的两篇社论、19世纪英国报刊史两部专著,以及1855年《泰晤士报》主笔瑞夫《报刊》一文等,分析了19世纪中期的英国报刊史学家以及报人们是怎样理解第四等级报刊观念的。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A@达尔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一位代表人物.<现代政治分析>是他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著作,初版于1963年,至1984年出了第四版,其间作过大幅度的增删,第四版与第一版已大为不同.可以说,<现代政治分析>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代早期英国集权主义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征 《新闻大学》2005,(1):48-51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是《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到的基本的报业理论之一,它揭示出在近代早期,也就是新闻行业发端的初期,社会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组织和控制方式。这些组织和控制方式深切体现了在作为社会子系统这一层面上,新闻与政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希望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英国的分析,剖析集权主义报业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海文 《东南传播》2014,(12):109-110
根据闽赣粤浙等有关出版史料,结合出版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理论,分析了革命时期闽赣粤浙苏区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刊物的刊名特点,并与国民党所办的刊物和民营刊物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对当代报刊"刊名"的若干启示:一是亲民便民,二是精准定位,三是品牌延伸,四是社会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6.
熊燃  盘石军 《新闻前哨》2008,(12):44-46
我国古代报刊在向近代报刊的转变中走向了与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相异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报刊走向不同道路的因素.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脱离了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的轨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本文旨在探讨第二种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将从政治情结、立言、教化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曹汉现象"意指报人不以办报或从事新闻事业为终极目标,而将政治目的或个人政治地位等其他目标作为其新闻活动的最终归宿,直接与职业报人的理念相对.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国或西方近代报业都曾短期或长期存在,但两相对比,其成因、发展、现实表现以及在新闻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都大相径庭.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报人"曹汉现象"产生的背景、发生状态及对近代报业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报业的报人活动.  相似文献   

8.
张怀俊 《新闻知识》2007,(12):76-78
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生涯,一生创办和领导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自1841年至1860年的20年间,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所有地区的总和.①我们将其称之为近代报业发展的"港中心"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11.
民初党争激烈,章士钊作为革命党的重要一员,在他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主报》时,却坚持“独立”的报刊理念,因此与同盟会“党议”日相冲突.熟谙西方宪政理论和新闻学说的章士钊,秉持“理想”的报刊角色观念,却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屡屡碰壁,“独立”的报刊活动难如人意.然检视近代中国报刊思想发展的历程,章氏的报刊角色观念实为一个难得的标本,体现出对报刊与政党政治关系的独特思考,以及对报刊自身价值认识上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赵玉岗 《今传媒》2016,(12):146-147
作为近代报刊的集大成者,梁启超在办报实践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所提出的办报的四原则理论、报刊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的相对论观点以及相对成熟的党报理论等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梁启超办报活动的探索,总结其新闻思想,为我国的新闻理论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述评,介绍中外关于政治学研究的情况,发表对政治学研究的看法,社科院有关单位还召开了政治学学术讨论会。现将有关文章和会议上研究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简要地介绍如下。一、怎样理解“政治”一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王龙洋 《编辑之友》2016,(7):103-107
文章探讨了近代报刊对大众文化兴起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大众化写作以及对都市文化想象空间建构的内在关联性,讨论了报刊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报刊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驱动了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并影响了大众文化的样式.大众文化反过来又强化了报刊的大众化和商业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对于报刊活动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其重要的报刊思想大约有以下几点: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有益于国事";报刊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报刊是政府之监督者,国民之向导者;办好报纸要坚持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迅而速"。  相似文献   

17.
谢吉 《国际新闻界》2012,(6):119-122
关于谁最先提出"第四等级"的报刊观念,埃蒙德·伯克一直以来较为普遍接受,但2010年张妤玟发文力证托马斯·麦考莱。本文通过考察取证,证明在麦考莱之前,已有人明确使用过"第四等级"这一词。同时本文还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伯克最先提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许莹 《国际新闻界》2013,(4):118-128
本文以《汪穰卿先生遗著》所收篇目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分析《京报》在"丁未政潮"期间的言论及其影响,认为在突出的"参政"指向下,该报对舆论参政效力的运用与认识都有其独到之处,这反映出近代报人将报刊舆论作为推行政治改革理想最大动力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谦盛 《报刊之友》2014,(9):133-134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分别创立了自己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着十分浓烈的政治性色彩,为政治服务是它的本职工作,亦是它的特点。但是,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中国近代报刊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发展过程及对其报刊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思考从近代开始中国报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近代报人办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妇女报刊、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渐崛起,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的民族危机以及首次国人办报的热潮等因素都为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传教士以及维新派为广大妇女传播的新思想和观念也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首份妇女报刊得以诞生。这份报刊意义重大,是我国妇女力争自由和思想解放的载体,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按时间顺序分别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日战争四个阶段对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出妇女解放思想对当代女性报刊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