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世界上的任何史书的重加修纂上,没有像中国文学史要变动得那末利害的。"半个世纪前郑振铎先生的这句感慨十分准确地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整体特点,具体到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来讲,更是如此。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史料的不断发现是与中国古代小说史这一现代学科的建立、完备以及发展同步进行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通俗小说,虽然拥有大量的读者群,而且其中还包括为数不少的文人士大夫,但它始终居于文学家族的边缘,被排斥于主流的文  相似文献   

2.
文文 《新闻爱好者》2010,(7):134-135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是一个有着特定范畴的概念,它专门指绘画中属于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创作,并以之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它要求画家本人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其中包括文学、哲学、宗教诸种思想因子。标举以文人品格修养为核心的“士气”、“逸品”,以题材的高雅、笔墨的讲究、神韵的追求、文学情韵的渲染为其显著特点。它不仅使我国民族绘画走向世界,而且表现了卓越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3.
“德”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概念。中国“文德”论兼有“文之德”与“文人之德”两方面意义。在“诗言志”纲领下的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之德”,是把文学的本质定位在抒发正确崇高的思想情感上,把文学的功能定位在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上。由此而来的中国“文人之德”,则要求文人立身修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中国古人提出的培养“文德”的途径是“养气”,具体包括“感物”与“读书”两个方面。古代文论的这些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文学“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经过苏轼等文人的努力,宋词终于从最初不登大雅之堂的娱情歌曲变成了闻名宋代的文学形式,其间宋词发展的困境源于它面临的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问题,那就是词的言情功能所蕴含的阴柔之气同士大夫之气的矛盾,由此引发的争论一直贯穿了整个词史,伴随着身体叙事的主体在词中地位的转变和文人美学追求上的不自安。  相似文献   

5.
黄艺聪 《新闻世界》2014,(9):201-202
由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经过苏轼等文人的努力,宋词终于从最初不登大雅之堂的娱情歌曲变成了闻名宋代的文学形式,其间宋词发展的困境源于它面临的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问题,那就是词的言情功能所蕴含的阴柔之气同士大夫之气的矛盾,由此引发的争论一直贯穿了整个词史,伴随着身体叙事的主体在词中地位的转变和文人美学追求上的不自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说史论》阎浩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目前文化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与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文学直接经验的“流失”,也在文学史的书写中体现了出来。阎浩岗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则力图把文学当做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苏州古典园林原本是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文人、商贾等的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不同,布局讲究精而合宜、巧而得体,意境崇尚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是文人写意山水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有的人物类型。从比较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它指的是"士"阶层当中擅于艺术性地使用文字的写作者。"文人"是"士"这一社会政治——文化阶层内部自然分化出的一个人物集群或类别,始终体现着这个阶层价值的综合性,即道德、事功、学术文化的三位一体。随着"士"在汉代被体制化和行政上的逐步"士大夫"化,文人也获得了多重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并以此阐释着中国古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商贾小说史》,邱绍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商贾小说,就是指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人经商求利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说。在中国,这些商贾小说对研究中国商贾文化来说应该是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却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书目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既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学风严谨和成果卓著的学者。他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学术传统特色的古典文献学领域,内容包括小说文献的辑佚、考证、校雠和整理,并利用这些文献建立内容翔实、体系完整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中国小说史略》既是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考辨中国小说文献源流的学术专著,对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成就,指导古典小说文献的书目工作和文献资源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代又一代具有政治情结的文人。产生这种情结,有生计层面上的原因,更有理想层面上的原因。古代文人从政多为悲剧,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在个人命运上往往招致不幸。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我们以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应该给予肯定和赞美。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对人生价值及个人定位的认识上,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对于古代文人的政治悲剧,固然有封建政治黑暗等外在的原因,但我们还应看到文人自身的原因,很多文人本身并不具有比较突出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才能。以为文学家就一定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谬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屡遭禁毁,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在文学领域的体现。迄清代,遭禁毁的小说已达百余种。这些小说中的某些作品,因种种原因至今仍不便流传,这就愈发增加了其神秘感,以至出现了前些年个别出版社出版某些不宜在社会上传播的焚毁小说以谋利的现象。近年来,也出版了几本关于中国禁毁小说的书,但或为介绍文本内容的,或仅涉及少数几部禁毁小说,缺乏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一书的面世,填补了这一项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的特色与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选目典型,涵盖全面。《中国古…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成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要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唐以后文人往往把它当作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山海经》不仅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眼中的"小说",而且逐渐成为市井集市上的通俗热销商品。这一转变既受到了明万历朝以来商业出版迅猛发展的影响,又与市井之徒的休闲娱乐息息相关。被书商们从书中提取出来的"山海怪物"与"海外臝虫",越来越多地以图画的直观形式出版为《山海经图》、日用类书等通俗读物,充斥于市场。这种消费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山海经》接受群体构成的变化,以及不同阶层对《山海经》接受态度的区别。而且随着怪物异人的图像渐渐成为市场的必需品,《山海经》也就从古代经典转变成了象征"新奇"与"怪异"的文化符号。整个《山海经》成为"小说"的历史过程,便是一段文人士大夫笔下未曾记录过的大众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正>一、旅游游记概述中国古代文人游历名山大川,有感而发,或写景状物,或托物言志,或记事说理,以游记的形式记述整个游历过程,抒发内心思想情感,表达作者审美情趣。如此丰富的游记文学,为现世旅游者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现正值文化旅游兴起之时,各地亦在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凡古代游记记述之地,皆已借此提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9月12日,"中国古代名人与中国文化精神"文化沙龙暨《中华名人传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之文化精神的传承,时常表现在历代名人的具体人生上,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名人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文化沙龙以今年上半年热议的一段网络视频"杜甫很忙"开场,引出了今天我们该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对待中国古代名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沧浪之水》对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性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珍 《图书馆》2005,(5):59-61
《沧浪之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权力”文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消解。池大为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家庭、亲友和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心态。池大为不是屈服于权力,而是屈服于“权力”文化心态。这是池大为的悲剧,但更是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小说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这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8.
有宋一代郁郁乎文,而宋代是中国古代朋党党政治最为发达之时代。因此,宋代党争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山、心灵史上的一大论题。梳理和阐释二者之间的繁复的深层关系,是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原生状态乃至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学演变心脉所必不能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研究”。关于这项研究,国内学术界已不乏涉足者,但大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对党争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与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对这项研究进行论述的专著,则似乎仍是凤毛麟角。沈松勤先生的新著《北宋文人与党争》就是…  相似文献   

19.
类书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典籍,有它产生的特殊背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封建统治与类书的产生、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类书自身的特点,促使统治者多通过修类书来达到政治目的。文章试从类书的编纂大都在帝王或皇室授意下编写的现象入手,分析封建帝王组织编写类书的原因,并探讨类书对中国封建统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离不开媒介,更需要手段,古代小说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手段多种多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手段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传播,提高了小说在文学大家庭中的地位,同时更推进了小说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