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以锦 《传媒》2013,(2):37
没有多少人会留意到"农"字类报纸的生存状况,也没有多少人很清楚在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广东,还有一家一直坚持为"农"服务,且有较大发行量和较好效益的《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源自1963年1月1日创办的《南方日报(农村版)》."文革"期间《南方日报(农村版)》停办,1980年2月2日复办后更名为《广东农民报》,并进入到极盛时期.1994年将《广东农民报》更名为《南方农村报》后,虽然适应了新形势,但更名并非意味着成功.各地纷纷办起的地市报纸大举进军农村,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农"字类报纸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并非意味着放弃.坚守自有坚守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张瑞帧  辛然 《青年记者》2016,(15):84-85
坚持党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增强党性意识。党媒姓党,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拥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以“手机报、两微一端”为主的新媒体平台,拥有更多的技术支持,拥有更丰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党性是其根本属性,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航向。爱党、护党、为党,风清气正,是媒体人渗透在血液里的气度,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时时处处,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3.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传统媒体发生了许多事情,圈内人员的出走、新兴媒体的冲击,让有些传统媒体慌了手脚,甚至开始唱衰自己。然而,在这岁末年初,我们低头思考,抬头看路,依然需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坚持传统媒体最初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翻阁了近一年半以来的“真理报"的国际评论文章.从这一段时期的"真理报"的国际报道来看,国际评论文章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评论员评论;(二)观察家评论;(三)"国际评论";(四)"国际轻济原评论";(五).国际问题的短评和札记等.先说评论员评论.。署名"评论员"的评论,是代表报纸发言的一种评论,从内容来看往往是评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或某一国的政局(如评论日本大选等)等等.篇幅一般较长,短者三千字,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还有以"国际评论"为题的一种.这种评论是粽合评述当前国际上重大部问题的文章,而不是像前面那一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的评论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党报评论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坚持党报评论有效与创新的统一.坚决反对所谓的"无用论"和怀旧的"万能论".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长处,克服它的不足,创新党报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而对于评论,最能体现其灵魂价值是思想性. 然而应当看到,思想性也是当前不少党报评论的"软肋".不少党报评论平庸,患有"思想贫弱症".具体表现为: 一是"一言堂".一些党报自恃党委机关报,以权威自居,评论更是高高在上,呈现出严重的说教面孔,一副不容商榷、不容置疑的口吻.评论里常用的词,多是"要""必须""一定"这类的强制性语言,使用的句式,也多是祈使句.有的甚至连论点、论证、论据都不重视,评论似乎成了"不讲理"文章,很难令人信服,更别提思想性了.  相似文献   

7.
夏云  吕月辉 《传媒》2006,(8):65-65
企业电视媒体面对的是职工和家属,它宣传的范围小、受众少,但是同样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和职责所在.我们在宣传报道中体会到,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8.
坚守与创新     
今年是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广播改革创新也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不算短.民间就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在新的起点上,广播电视传媒如何前行,实践中有不少困惑.有新媒体的挑战,也有选择的迷惑,更有成长的烦躁.  相似文献   

9.
"抢"出来的评论 2008年6月2日,汶川大地震后第20天,人民日报2版刊登了任仲平文章<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当日,正在灾区慰问考察的李长春同志做出批示:引文恢宏大气,建议各省党报转发一下.让这篇任仲平文章,在短短一周内,有了众多省市党报的转载,上千万读者的阅读,影响大,反响多,人们激情称赞,热情期许.  相似文献   

10.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11.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12.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去年8月,浙江日报创办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周刊》。4月29日,该报以转型社会中党报如何发声,发什么声为主题,邀请了京沪杭的业内专家,召开了《社会周刊》点评会。来自中宣部有关部门、省委宣传部、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新华社《中国记者》、科技日报、中华新闻报、中国图书商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浙江省记协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们的发言,不仅谈及《社会周刊》,更多地涉及党在新历史时期的宣传工作和党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与职责、宗旨与定位、理念与视角、坚守与创新、挑战与对策等重大问题。他们的发言,对做好党报的新闻宣传有很强的启迪。本期刊登的发言摘要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14.
新闻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新闻评论是一个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如果评论的质量不高,受众就会找不着"根儿"。如何突破这个存在的问题呢?我觉得写小评论是个必由之路。有许多小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焦点事件、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从3月底到6月初,就"3·14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CNN主播辱华事件"、"汶川地震"等议题,连续发表了40多篇署名"何振华"的评论文章,引人注目。这些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6.
评论被称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8月开始,本溪广播电视台《本溪新闻》节目中推出了《今日关注》专栏,运行两年多来,已经成为新闻节目的看点和观众喜爱的亮点。笔者认为,坚持"三贴近"原则,力求新颖精当,注重情理交融,彰显声画优势,这是市级台办好新闻评论的关键所在。一、坚持"三贴近",是办好新闻评论的源头活水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让记者们把身心沉到了基层,捕捉到了鲜活的新闻,跟上时代前行的脚步,聆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时评"是新华社国内部于2001年开始设立的专门播发评论类稿件的专栏,播发包括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记者署名文章在内的各类评论稿件.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选题、论点、论证过程等部分的分析,对"新华时评"专栏评论文章中的信息含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杨绛96岁,她酝酿并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走到人生边上>终于出版了.同名文章四万多字,占了本书内容的大半.这是一篇自问自答的呓语,这些问题,已经压迫了她很长时间:"思路不通得换一条路再想……吃也忘了,睡也忘了,一坐就是半天,往往能想通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选择论题,一般是注目于小。这个小,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取生活中的平凡问题进行评论,一是评论某一重大问题时,只从某一侧面切入。 新闻评论选择论题注目于小,是由这种文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论题受到这种限制,反过来在写作中又有多种功能。 一、快速。选择到一个评论对象,如果拉开大的架势,整体论及,就会陷入复杂的构思,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当文章写出时,生活早已发生新变,评论的论题再有价值,也成了马后炮。选择论题时注目于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正式注册成为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学会成立5年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图书出版理论的研究和出版作品的分析评论,在图书宣传评论工作、杂志编辑、图书评奖、业务交流、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努力办好《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杂志创办25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发表书评文章7200余篇,在新闻出版和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也激发了更多书评作者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