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5月8日,自4月份上线,快速成为App 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前几位的社交应用“秘密”,被苹果突然下架。该款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软件,只需手机注册,就能看到通讯录中朋友分享的“秘密”,但你不会知道是谁发的。由于匿名,秘密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用来爆人隐私、造谣、人身攻击等,这个平台就不仅仅是发泄情绪舒减压力的平台,更成为传播负能量的推手,这也许就是其遭下架的主要原因。不过也不必沮丧,虽说找到一个能“说出你的秘密”的应用--“树洞”不易,但其实树洞一直在我们身边,树洞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可谓一脉相承,从未像如今这样更加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黄园 《传媒》2020,(10):63-65
日本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新闻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媒体工具,具有移动化、垂直化、匿名化、社群化、“社交+”等特点,但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持续性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发展过于紧迫、市场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社交媒体正面效能的释放。本文以日本本土社交媒体MIXI为例,重点探讨了其发展特点、发展阻力、转型策略和现实启示,希望能够为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徐剑梅 《青年记者》2016,(34):81-83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说,社交媒体在他的胜利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事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和内容营销的软件公司社会流(SocialFlow)合伙人弗兰克·斯佩合说,今年美国大选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媒体选举”.  相似文献   

4.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笑 《视听界》2013,(5):22-26
社交媒体为传统电视开创了一种新业态,使传统电视机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互动共处。但针对这些新领域将成为电视业的“蓝海”这一说法,笔者持观望态度。本文从产业经济角度,尝试分析社交媒体将传统电视产业转变成视频产业的进程中,能否为电视产业找到“蓝海”。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观感并在自身社交圈中传播的行为都不能言及“蓝海”,“蓝海”应包含或辐射整个原有或新生产业价值链,并创造出产业化增值。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两个概念下对社交媒体的界定,以及“社会性”“媒体性”两个要素下对社会媒体的界定,都使得“Social Media”在概念无法统一的基础之上更面临范围模糊的困境.在原有的界定规则无法满足社交媒体范围划分的情况下,寻找新的规则对社交媒体进行重新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将“社交”属性由外在的互动形式转向个体社会关系的建立,并将建立的基础看作是个体之间价值共识的达成,成为社交媒体界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隐私倾诉”兴起的理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志武 《新闻界》2002,(3):11-13
有一部名叫《说出你的秘密》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开车撞人但无目击证人的母亲为了逃避责任,把这一秘密隐藏在心底,没有告诉包括丈夫在内的任何人,然而她内心背负着的道德重负,时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后她终于说出了她的这一压在心底的秘密。时下,这种“说出心中的秘密”成了媒体报道创新的一种新闻样式。仿佛一夜之间,“隐私倾诉”、“私秘自白”、“情感实录”之类的专版和  相似文献   

8.
黄璜 《新闻通讯》2012,(12):31-33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成为网民推崇的自媒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功能。这些社会功能与媒体传统“四功能说”既有继承,更有发展。本文将社交网络媒体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更加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屹 《青年记者》2016,(2):92-93
“Social Media”,在国内有“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微信”“微博”“陌陌”“易信”,这些媒体的演变历程和特征,的确是具备中文语义中“社交”和“媒体”两方面基因的.将这类媒体翻译为“社交媒体”,虽概括得有点宽泛,但是贴合中文语义,符合其本质属性.①因此,本文采用社交媒体这一说法,重在分析情绪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微信、秘密等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发现社交媒体在大举入侵我们的时间。本文着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为什么社交媒体对我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人们对于信息价值的过度渴望、对时间的过高期望和对效率的极度渴求,以及巨大的社会关系成本和离线威胁,是社交媒体依赖的重要原因。另外,文章从社交媒体的轻逻辑、伪娱乐化和狂欢化特征出发,对社交媒体依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认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可能是摆脱社交媒体依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黄鸿业 《东南传播》2014,(7):105-106
采用匿名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按照"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的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式,对大学生参与掌媒虚拟社交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存在认知上的"第三人效果",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媒介依赖;对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掌媒虚拟社交,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国档案机构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的探索愈加深入,其中又以美国档案与文件署最为典型.本文将简要分析NARA社交媒体战略的四个目标,并从《社交媒体战略2017-2020》中提取理念、整合经验,围绕“基于人文的顶层设计”“运用定量方法优化运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加深参与”“建立专业团队提升人力支持”这四个点结合我国国情以优化我国档案机构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刷微博、刷朋友圈等行为已成为习惯的“泛社交时代”,出版业需要改变轻视社交的传统观念,建立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的社交化战略,因为社交(社交中的大数据)是发现用户、认知用户和留住用户,并且是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所构建的万物互联环境下,出版业社交战略需要经营者把握社交发展的三大方向,在充分挖掘社交两大价值基础上抓住社交构建五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社交网络服务兴起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社交网络国内外发展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网络兴起的原因,厘清了社交网络的概念及价值,阐述了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笔者认为,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往需求,其中的“弱关系”链接能使人们获取所需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提出用“社交媒体计量学”这一术语概括以社交媒体信息为逻辑起点的系列计量研究的构想,并论述在Altmetrics逐渐发展成熟的背景下提出社交媒体计量学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梳理社交媒体的定义、特点和类型,介绍Altmetrics诞生前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术语概念,界定社交媒体计量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同时分析比较社交媒体计量学与Altmetrics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从对Altmetrics和对计量学科整体发展作用的角度论证用“社交媒体计量学”这一术语概括以社交媒体信息为逻辑起点的系列计量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结果/结论 ]社交媒体计量学是在以社交媒体为场景的网络环境下呼之欲出的计量学分支学科,它围绕社交媒体这一新的信息载体,研究社交媒体用户之间及其与科学信息的交互特征与规律,从而提炼社交媒体信息的科学价值。这一术语的提出能够为社交媒体相关计量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思路,从而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6,(23):23-24
研究缘起 当前,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重要载体,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官方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因其社交平台优势明显,拥有数量可观的受众.而“纯数字化出版”的澎湃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业内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已经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其“追问”的社交化功能大受好评.我国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照搬,第二层次是借社交平台做内容增值和互动(如澎湃新闻),第三层次是应用、服务、社交的充分结合,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的社交化数字出版处于第二层次.①可以预见,社交化是将来一段时期新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特征,增加社交元素,置入SNS的基因,实现产品的互动和分享,进而增加用户黏性,将是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莹  李佩珊 《新闻战线》2016,(5):125-127
本文基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对"无秘"APP及以其为代表的"熟人"+"匿名"社交模式进行分析,通过与原有社交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引导其用户迅速并大规模采纳其新社交模式的新需求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燕 《青年记者》2016,(17):20-21
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由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在1974年通过《传播学刊》的一篇论文提出,之后该理论获得广泛传播和应用.时至今日,我国以“沉默的螺旋”为研究基点的学术成果很多,但在理论的应用和“再理解”过程中,研究结论百花齐放,其中不乏对该理论的批判性见解,如“反沉默的螺旋”、颠覆说、变体说等.在当前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重要的发起点,许多社会公共事件经由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发酵、传播,并引发社会关注和大讨论,传统媒体再介入,早已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范式.而在舆论学的研究领域,“沉默的螺旋”一直被频繁提及、应用,近年来结合特定事件,以数据分析方式验证该理论的定量研究成为热点,但仍不乏诸多奉行“拿来主义”的研究成果,对理论应用有较多误区.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匿名制与网络实名制的对立统一性匿名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陶片放逐法,“每年的春季,全雅典的国民都会采用不记名方式把自己认为会破坏民主制度的人名写在贝壳上。获投票最多的人要被大会决定放逐”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立的“豆选”制度也是一种匿名制,“豆选是一种‘秘密投票’(secret ballot)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中央级传统媒体已经在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上迅猛崛起,无论是粉丝数量,还是影响力、公信力,微博“国家队”都已经成功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自己应有的强力声音.分析“@人民日报”微博的形成过程与运营管理经验,从中可以找到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交化平台上转型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