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12):45-46
作为部队新闻单位,一直强调我们的稿件必须努力贴近实际、贴近战士、贴近基层。那么,作为天天在报社坐班的编辑,怎样做到“三贴近”,并提高贴近的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在“3个善待”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提高“三贴近”的质量。善待通讯员的每篇来稿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基层大量的来稿,有的是通过通联人员分来的,有的是直接寄给编辑本人的。这是编辑与基层通讯员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之一,也是编辑直接了解基层、贴近基层的窗口之一。在各式各样的来稿中,一般分这样几类:一种是入了门的通讯员的来稿,文字功底不错,稿件的时效性和新闻性方面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2.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3.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4.
许虎 《军事记者》2008,(3):66-66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6.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退回的记者稿件中,新记者的比较多;常常听到一些青年记者焦急地问:“为啥我的稿件退的那么多?”这里谈些看法。从近段退回的稿件看,“毛病”大致有四: 一是内容空泛。有些稿件,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几乎全是空话、套话和老话,除了摆上几个死数字外,找不到具体的新闻事实,更没有感人的活材料。二是缺少新意。人们常讲不要“雨后送伞”;可有的稿件常常写了通讯员或别的记者已经写过的内容,不好再用。有的稿件是新导语、旧内容,“穿靴戴帽”。还有的稿中事件,在当地看是新的,一放到全省全国看,是早已报过或综合报过的。三是违背政策。有的稿件写了当地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实践中,有的记者采写的稿件数量与质量比翼齐飞,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反弹琵琶,旧曲新唱,思如泉涌,新意迭出。而有的记者呢?除了靠别人送稿上门,记者跑跑会议、改改部门材料、写写突发事件等之外,似乎“天下无事”,要为完成发稿任务而犯愁。  相似文献   

8.
“旧闻”,是相对新闻而言的。“新”是新闻的重要生命基因之一。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新闻没有能够及时报道,使新闻成为“旧闻”。不少报道员为此跺脚“可惜”之后,大多选择了放弃。其实,这些所谓的“旧闻”,多数时候只在时间上表现过时了,而其事件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只要采取适当的办法,那些“旧闻”还可以抢救成“新闻”。从“旧”中觅“新”,是方法之一。这就是要从各个层面来寻找一则“旧闻”的最新报道由头,给“旧闻”打开另一扇窗。可以继续关注“旧闻”,在其事态发展中找一个亮点,从而…  相似文献   

9.
徐斌  袁云 《新闻实践》2005,(12):F0003-F0003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都市快报》新近在“民间新闻”版上开辟了一个有意思的图片栏目——“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上还挂着这样的附言:“只要照片有意思,取景匆忙没关系,精度不高也无妨”。云云。 这些由读者拍摄的非专业图片,有的“精度”的确不高”,有的“取景”的确匆忙,但许多照片的确“有意思”。如:扫地的环卫工人为防下雨,背上挂把雨伞;一群青蛙聚集在一起,像是在“开会”……说心里话,作为拍惯了、看惯了专业新闻图片的摄影记者,我也的确喜欢这个让人  相似文献   

10.
张琳 《传媒观察》2013,(1):41-42
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其实。偶然也是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新闻梦寐以求的就是偶发的突然事件。可是,日常生活充满的是“经常”、“平常”,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眼”,即使有闪光的“偶然”.也会和我们擦肩而过。就做新闻而言,更要求记者寻找并挖掘平凡背后的不平凡,“经常”之中的“偶然”。特别是教育新闻,虽然关系民生.社会关注度高,但因为周期性强,每年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周而复始,难有新意,最易沦为“四季歌”。记者要做的正是寻找平凡中的不平凡.做到平中见奇,才会令新闻引人关注。本文以获2011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稿件《宿管阿姨800字致辞被掌声打断11次讲哭毕业生》为例,同时结合自己十多年来采写教育新闻的经历,谈谈新闻中的“偶然”。  相似文献   

11.
何为报纸副刊?通常的定义是:报纸上用非新闻体裁传播思想、理论、知识和提供文化享受的专版。很明显,副刊版面是非新闻版面,其稿件体裁又是非新闻体,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副刊刊载的内容不需要具有新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副刊虽然姓“副”,它不是新闻纸,刊载的文章也不是新闻稿,但是副刊绝对是离不了新闻性的。副刊的新闻性,是指副刊所载的内容与客观外界正在发生着的变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有人称副刊为准新闻版。  相似文献   

12.
兔子通常比乌龟跑得快。但“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胜利的并不总是兔子。在新闻界,有的记者采写作风像兔子,出稿很快;有的记者则似乌龟,慢思熟虑,不轻易下笔,甚至给人不出活儿的感觉。一般而言,新闻采写忌缓讳慢而尚快,尤其是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速度越快越好,这样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想知道的事情,由于“兔子”式的记者可以充分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所以,“兔子”式的记者在各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但快也往往有快的缺憾。因为快,因为匆忙,“兔子”  相似文献   

13.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14.
同样是参加会议的记者,为什么有的能抓出很精彩的新闻,有的只能是会议程序加领导讲话简单交差?关键在于发现的能力,需要记者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从“会海”中捞“活鱼”。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新闻战线就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等问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少数记者不守“规矩”,在社会上、在被采访对象当中留下了不是太美的形象。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拿”的水平高。有少数记者不尊重业余作者,经常将人家的稿件“拿”来,使得不少业余作者碍于情面、有口难言。如某单位办公室的冯主任是个新闻爱好者,曾有不少新闻稿件见诸报端。不久前,他热情接待了两家媒体的记者,并把自己写好的新闻稿件呈了上去,几天以后稿件果然陆续发表。然而,面对稿件他却是哭笑不得,明明是自己的大作,而…  相似文献   

16.
编辑每天接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少量的稍作加工修改就可发表,绝大多数质量较差,被枪毙打入冷宫。 这些被枪毙的稿件从整体看是堆“沙子”,不好采用。但是,有的稿件在全篇“沙子”中深埋着“金子”——或是含有一部分可用内容,或是提供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只要精心把这样的稿件挑出来,对其大动手术,把“沙子”与“金子”分开,让“金子”发出光,就能把这部分判了死刑的稿件抢救  相似文献   

17.
王寒清 《青年记者》2007,(14):67-67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孰是孰非,是时下争论不休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新闻策划可以,但策划新闻不可以。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对此的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就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大量的经济报道中。有不少虽然已经见诸报端,却是些并不能构成新闻的文字,或者说是新闻性不强的文字。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非新闻文字。”这种“非新闻文字”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中,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广播、电视的经济新闻里。本文试图从新闻价值这个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本报的实际。对占据报纸新闻版面的“非新闻文字”现象作一番分析,探索改进经济报道,增强经济报道新闻性,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程融 《新闻界》2003,(4):46-46
说起周末版,人们总要将它与“休闲娱乐”联系起来,但如何体现休闲娱乐,特别是作为一级党报且与正刊相互依存、互为对应的周末版应当怎样呢?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休闲娱乐”并非不要新闻性、导向性及时代性。我们知道,新闻版即正刊讲究的就是新闻性、导向性,近几年来又在社会性、可读性方面作了很成功的探索,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副刊呢?从外延来看,党报的副刊同正刊一样,都是一张新闻纸,都毫无疑问地力求达到一个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从内涵来看,副刊也在尽力走到前台,特别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希望以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20.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