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旭 《兰台内外》2005,(2):64-64
经历几个月的冬季,雪在北方人的眼里,灰色的调子,让人深感视觉疲倦,甚至可以说为了缓解疲惫,对雪的印象就是熟视无睹。随着暖冬的出现,北方的雪更是缺少自己的风采与性格,而城里的雪总不是想象中的纯粹。有时北方人要看雪,也要特意找一个有雪的地方,感受大雪的风采,体会严冬的性格。今年初春的一场大雪,让我萌生了去雪乡踏雪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老车  阿拉 《出版参考》2007,(9):15-15
这世界上有两样好物事,无处不可。一个是雪。一个是茶。无处不可看雪,无处不可喝茶。雪即使下在猪圈里也是好看的,如果碰巧还是群黑猪,黑猪白雪,那简直就是一帧水墨。茶也是如此,即使坐在抽水马桶上喝茶,人见了也只觉得风雅。如果你坐在抽水马桶上吃鱼翅煲,非认为蓝墨水的地址写错不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4.
《晴雪雅词》与《词综偶评》是两部集中代表许昂霄词学批评的著作。这两部作品的成书与问世均与借重《词综》有关。它们都以《词综》作为重要的参考,它们的问世也与《词综》被收入四库全书在同一时间段。同时,这两部作品之间也有所关联,本文认为《词综偶评》成书于《晴雪雅词》之前,《晴雪雅词》是在《词综偶评》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相似文献   

5.
震撼与美感     
第一次看到这张题为《雪野拉练》的照片,我被震撼了:在茫茫雪原,拉练的部队官兵在大雪中艰难前行,几面红旗在风雪中飘扬,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好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这不禁使人想到毛泽东主席的那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相似文献   

6.
偷窥时代     
针孔摄像、窃听器,一时间似乎无处不在,偷拍事件轰轰烈烈。人们在被人偷窥的同时也在偷窥别人,这是一个让人失去安全感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从今年1月31日至2月28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南方周末》通过对新闻资源的组合与策划,对“雪灾”作了一系列报道:《雪压中国》、《让历史记住这一“年”》、《雪问中国》和“雪立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使得万众一心抗雪灾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左雁君 《青年记者》2008,(12):74-75
从今年1月31日至2月28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南方周末>通过对新闻资源的组合与策划,对"雪灾"作了一系列报道:<雪压中国>,<让历史记住这一"年">、<雪问中国>和<雪立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使得万众一心抗雪灾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6,(3):14-15
从中年步入老年便获得了很多优势.不过很少有人能把这些优势合情合理地陈述出来.一般的陈述都颇为感伤.笼统地说什么所有老翁都是美髯如雪,宛如圣诞老人;智慧无穷,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贤明长者。这反而使青年人对老年人的真正优势产生怀疑.对这些优势的真实陈述听起来也颇像奇谈怪论。我不认为老年人都老谋深算.人从不会因为老而变得老于计谋,许多老人依然天真无邪,稚气不减,让人喜欢。  相似文献   

10.
11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横扫了中国的北方。20厘米,50厘米,70厘米。深可没膝的雪,让人裹足不前;50年一遇,100年一遇,有记载以来最高极值,暴雪不断刷新着历史的记录,银装素裹的大地给人们来了个冬天的惊喜,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文军 《军事记者》2006,(1):I0002-I0002
第一次看到这张题为《雪野拉练》的照片,我被震撼了:在茫茫雪原,拉练的部队官兵在大雪中艰难前行,几面红旗在风雪中飘扬,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好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这不禁使人想到毛泽东主席的那首《减字木兰花&;#183;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相似文献   

12.
翻开《中华正气歌》,古今正气人物栩栩如生,扑面而来。那些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忧国忧民、舍身取义、为民请命……的正气人物一个个,一群群,或动、或静、或远、或近,让人目不暇接,让人不忍释卷,让人心灵深处久久不能平静。 应该说,这种澡雪心宇、撼动灵府的魅力来源于正气的巨大感召。 世纪之交回眸,中国数千年历史绝不缺少灾难的记录,神州山河充满了磨难:刀光剑影,分裂割据;地震洪水,天灾频仍;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列强肆虐,瓜分豆剖。然而,几经劫灰,五千年文明古国又从百年挨打屈辱的沼泽里走了出来。而今凤凰新生,雄姿再现,这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什么?这维系世界上最大群体的力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雪庄,江苏淮阴(现淮安楚州区)人,出生年月不详,绘画活动主要在康熙年间。雪庄法名道悟,又自称悟,字惺堂。其号“雪庄”来历与他初人黄山经历有关。据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僧道悟由太平人黄山,适逢大雪,他踏雪上山,至清晨立于慈光寺门前,被山僧呼为“雪桩”。此后遂以雪庄为号。又号通源,别号铁鞋道人、黄山墅人、沧溟道者。清初居黄山,绘画30余年,画与弘仁(渐江)齐名。  相似文献   

14.
前年冬天,编剧刘恒,导演李少红凑在一起“攒”出个剧本。李雪健当主角。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让他过把记者瘾。《四十不惑》一片从导演、编剧到策划(田壮壮)、演员(女主角宋丹丹)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儿”,要不挣上个什么大奖,也实在对不起自己。继去年在瑞士洛迦诺获个最佳国际评论奖后,今年二月又从柏林载誉归来。看来,雪健这把记者瘾过得蛮好。自从“宋大成”和“焦裕禄”被宣传过滥后,雪健一直拒绝采访。他的家彻夜黑灯,电话总无人接,  相似文献   

15.
“媒体被‘大西洋银行’绊了一跤”——作者取了一个不那么刺眼而诙谐的标题,但读后却一点儿也让人幽默不起来。因为,这一跤,摔得着实有点疼,有点惨,有人可能还觉得有点冤。  相似文献   

16.
年年都过圣诞,但2008年的圣诞节在美国有点特别,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让许多美国家庭手头拮据,圣诞的热闹气氛也因此打了折扣。然而,洛杉矶《每日新闻报》说,尽管金融危机让许多美国人的心情坏到极点,但美国人并没有失去往日的微笑,这表明"美国人的精神并没有被击垮"。  相似文献   

17.
飞速发展的科技,让传媒手段日益现代化、多样化,也让老百姓——也就是传媒文化的消费者增加了许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向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谁能让消费者满意,谁就赢得了“上帝”。于是,经济领域里让人稔熟的名词——品牌,就被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们移植过来,当成了制胜的法宝。不过《有线新闻网》栏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一次灵魂的“洗礼”哈萨克人说,雪山冰水是圣水,能净化人的灵魂,也能映照出入的灵魂。雪灾面前,生与死、利与害的不和谐音强烈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通过这次20天的雪灾采访经历,我们这些记者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2月24日,我们在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采访时,听说在加勒哥斯哈拉盖村,有一个牧民党员耶生,在自己也受灾的情况下,无私地帮助了许多人。这是个典型人物,我们准备采访,乡长卡德尔别克劝阻说:“那里都是山路,雪又厚,路实在不好走。”我们执意要去。陡峭的山路上到处是雪,车几次陷进雪里,我们只有下来用铁锹挖,用…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的“台湾联合文学奖”有一部很引人注目的获奖作品,这就是大陆女作家李晶和李盈的《沉雪》。评委会对此的评语是:“在北大荒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沉雪》用非常低调的口吻叙述了所有苦难,很有黑色幽默的效果。”还有更精辟的评价:“读之神魄为之震动”。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这一评价极高的作品.让我们一饱眼福。其实,《沉雪》这样的知青题材已经出了不少,尤其是关于北大荒的描写,更是丰富之极。  相似文献   

20.
傻妞秦肖娜     
《新闻天地》2011,(7):69-71
巴掌大一个办公室里.满满塞着两吨狗粮.人都被挤到墙脚根上了.首都爱护动物协会会长秦肖娜却迟迟不肯做决定派发出去。都说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摆在面前的这堆狗粮确乎是热心人不要钱白送上门的.这也让她很犹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