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兵  宇文 《出版参考》2005,(8):22-23
好几年前,很偶然地在书市上看到一本名为《小世界》的小说,也很偶然地想起似乎曾在某份报纸上读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于是在有些不经意间买下了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洛奇的这本小说。我像这样买下的书也有不少,绝大多数都在匆匆读过之后便很快地忘记了。尽管对一些商业化小说——请恕我品味太差,但我确实很爱读那种作品。  相似文献   

2.
我双休日的固定节目,是下楼取我报箱里的那沓天津日报。这是我当总编辑之前就养成的习惯。没有送报的时候,我还上街买报。我很爱我供职的报纸。我有很重的新闻情结。我的许多时间是在夜班度过的。深夜两点多钟看过签付印的大样后,本应踏踏实实地睡到太阳高照。我不行,一般的情况下凌晨6点前准要醒来,然后到印刷厂或打电话让印刷厂的师傅将新“出炉”的报纸拿来。我喜欢那种新“出炉”的感觉,那种实在很新鲜的味道。我像农民喜爱自己土地上生长的庄稼的味道一样,热恋着刚从轮转机上下来的浸着油墨香味的报纸。这究竟是职业病呢?…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女友,遭遇很不幸,失业、离婚,之后又得了子宫肌瘤做了手术,但我看到她的时候她总是一脸阳光,灿烂的笑容让人以为她是那种春风得意的女子。大多数时候,她在微笑着对待每一件事。下岗了,她没有哭丧着脸怨天尤人,而  相似文献   

4.
人过三十     
秋林 《新闻天地》2004,(3):55-55
我是稀里糊涂跨过三十岁的门槛的,那感觉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坐车,只是打了个吨儿,醒来的时候已经完全换了一重陌生的天地,而在陌生的天地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先是惊讶,接着是失落,然后是悔恨。一路上有那么多的风景,有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可是因为自己这个小小的盹儿,一切的一切竟都错过了。  相似文献   

5.
那些火柴盒一般大小的绘画有着鲜亮的色块,昂扬且鲜明,但它们都来自于文革期间的监狱。康万华在非常时期的囚禁中,坚持绘画,对他来说那似乎是一种拯救118幅绘画作品,略显拥挤地挂在博而励画廊靠里侧的三面墙上,其中最小的作品只有火柴盒般大小,最大的不超过32开的书页。画作下方没有标签,也没有任何作品阐述,低调得有些简陋。这批尺寸极小但色彩艳丽、笔触恣意的作品组成了这个名为"监狱制造:绘画1976-1978"的展览。1975年秋,这批画的作者康万华"稀里糊涂"地进了监狱,在位于天津的茶淀农场度过了三年半时间。这批现在悬挂于798艺术区画廊中的作品就是他尽力避开狱警,在劳动和思想学习之余偷偷画下的。身着七分旧的羽绒服,青布裤子,老式皮鞋,鼻梁上架一副与脸型有些不符的大框眼镜,康万华略显拘谨地在《中国新  相似文献   

6.
科研设计档案是不是生产力──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档案工作采访录本刊记者张轶群科研设计档案也是生产力!城建设计研究院可谓一语惊四座!目前档案界似乎还没有这种提法,更没有这方面的争论,于我,也是头一回听说,不亚于石破天惊的那种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一...  相似文献   

7.
说起“爬格子”的感觉,爱好“爬格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爬格子”有苦也有乐。那种感觉很难表达,就像喝咖啡的味道,许多人不喜欢,但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喜欢上了往往一辈子也难以割舍。然而,“爬格子”对于爱“爬格子”的人来说毕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间小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一本稿纸,便可进入一种充满感情的世界。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尽情地敞开自己白天紧闭的心扉,在没有尘埃,没有宠辱,没有奸诈,没有铜臭的世界里翱翔。“爬格子”的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文字变成信息传播纸上的铅字。被发表的作品是“爬格子”人孕育的胎儿,是“爬格子”的人在格子里播种后的收获,是“爬格子”的人获得的最高精神奖赏。“爬格子”虽苦,但苦中有乐。“爬格子”的感觉@林绍荣  相似文献   

8.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人称我作家了,不久我又发现我被人称为战争小说作家,这使我感到很惶惑。直到今天,我仍然拿不定主意,是否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接受“战争小说作家”这个称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便是,我也确实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并且给人的感觉我是以此为创作主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人定义为“战争小说作家”,又似乎不算太牵强。 如此,我就有必要回头看看了,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事实上,不仅是战争小说,就连战争这东西,我本来都是很陌生的。二十年前我参军到了军营,并不是冲着战争来的。天晓得怎么会那么巧,我…  相似文献   

9.
友情     
一天空阴沉得很。夜用它那黑暗潮湿的翅膀从窗前掠过。远方的雷鸣还在断断续续地催醒熟睡中的人们。又是一场莫名的梦。梦中的情景七零八碎地又一一浮现在脑海中。梦中似乎有我的朋友。我走近她们,却见她们一个个躲开了,忽地没有了,不见了。只留下空空如也的教室和孤单的我。对面的墙上却是有一行字的。记不得是什么,只感觉内心涌起一阵酸涩与惆怅。梦中似乎亦是有一群人的。依稀还能听到他们彼此间的谈话,很激烈,很不友好。围观的大概也有十来个人吧。不知为什么,我下意识地站起来,跳着跑开了。当时的我,只是不愿听,不要亲我揉着…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就读时,每当听说某某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时,那种自己想尝试的心情也就越急切了。于是,刚刚告别菁菁校园的我就忙于爬格子中,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似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2月份,我那仅有二三十字的“青春寄语”终于在《人民铁道》发表了。至今我还记得,在邮局取那“六元”时,邮局的一位女同志将我瞅了又瞅,似乎那汇款单上的名字不是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中长篇最能出彩 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几页下去,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后,还会时常感觉自己变成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不过,读长篇小说的时候毕竟少了,那种很长时间不知肉味的快乐也因此变少,但不长的小说却似乎精品更多。这几年中,以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恒  相似文献   

12.
杨子是那种特别高傲的人。走进杨子的办公室.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朵红色的娇艳欲滴的牡丹。我不懂艺术,但我已然感受得到作品所透出的那种热烈与奔放。 杨子的笑是爽朗的.充满着自信。 杨子的公司很小.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处处透露着浓郁的艺术氛围。 杨子1990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1990年11月到北京.从事绘画研究。1994年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中国佛教艺术展:  相似文献   

13.
说来惭愧:于新闻,从报道员到新闻干事,再到编辑记.始终在自学天地里摸爬滚打.没有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知识结构与工作需要很不相称;是军人,却连师团教导队都没有进过.军事素质与军人身份很不相称。正因为有这两个“很不相称”,今年3月7日,当我踏上国防大学研究系战略班所在大楼那高高的台阶时,真有一种“一步登天”的感觉。我知道,机会难得,该是系统“充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说说我自己     
我虽然出身于美术之家,但小时候对绘画艺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敏感和爱好,也从未想过长大要以美术为职业。倒是在性格的形成方面受父母的影响很深。父母的生活道路很坎坷,曾经遭遇过太多太多的不公平。但尽管如此,他们从未让我生活在不幸的阴影里,去感受那愤世和苦涩。他们身处逆  相似文献   

15.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图书馆,没有离开过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要看书的。文革前我在中学里教英文,文革开始,英文没有办法念了,因为当时说英文教材里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我想英文不能丢掉,否则再学起来就很困难。后来机会来了,《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出了英文版,我就读英文版。这样我学了英文,也没有人敢说我思想不好。到考研究生时和人学以后,我的英文基础就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17.
报纸和刊物上经常登载漫画,这是读者都知道的。但是,报刊和漫画之间的关系,知道的人似乎不多。一些新闻学著作里并未提及漫画,可见某些研究新闻学的学者也不大清楚,或者不大注意。很古的时候就有漫画式的绘画和雕塑,中国有,外国也有,但没有漫画和漫塑的名称。现在看到的这种漫画,比较多的出现在欧洲,大约在十七世纪,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漫画作者。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印刷报纸,也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欧洲(1609年德国出版的《报  相似文献   

18.
一次,一位熟人跑来告诉我一则突发性社会新闻,说得活灵活现十分诱人。这对于新闻记者,真是求之不得,更何况来人说刚好有家企业有车去那儿办事,顺便。我一路感激地来到新闻事件发生地,一问才知并非像那熟人所说,那事件根本没有什么采写价值,而这位熟人却利用那辆车办了私事。后来,司机师傅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要不是张记者采访用车,我才不来呢!”此刻,我体会到那种被人利用的感觉,很不是滋味。像这种微型“托儿”陷阱,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怕的是那些足以对他人、对单位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的“托儿”陷阱。比如有人想做成…  相似文献   

19.
第三章投资概念和投资分析新技术往往带来许多新的机会。但许多投资者或者缺少统观全局的机会,不能发现新的商机;或者没有足够的技术背景,轻信厂商的宣传;或者不看市场的变化,盲目仿效,做了邯郸学步的傻事。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因这些原因坐失良机或造成严重损失是累见不鲜的。我在早年也有过不够冷静的时候,也目睹过许多新技术企业兴衰。在计算机印刷行业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十年。在购买我们软件的企业中有的大发利市,也有的举步维艰。这其中企业形态和管理模式对经营的影响也使我得到不少借鉴。我们现在的企业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同…  相似文献   

20.
同处北京城,同饮密云水。很高兴能在这繁华的首善之地与罗涛认识,并合作至今。其实与引力的合作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虽然只有短短4年多时间,但在印象中感觉认识罗涛已很久了。原因我想很简单,罗涛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对自己的要求、对朋友的友情、对事业的追求与我虽然不尽相同,但也相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