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电视是无限创意的过程,这就需要优秀的人才资源支撑,通过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激励机制是选拔人才、留住人才、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人们的需要可以概略地划分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等方面,因而激励的方法相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  相似文献   

2.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在于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企业所能获得的人力资源,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人才的潜能应是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流动.转企改制以后,高校出版社人才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大.对此,出版社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认可人才流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也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各种形式的认可;另一方面,出版社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须引进、打造并且留住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出版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大家都在谈论中国出版业可供选择的对策,考虑怎样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中青社社长胡守文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入世”以后与国外出版社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争夺,看谁能更多地留住土生土长的、高素质的中国出版人才。胡守文说的,我很同意。而目前我们给自己的出版人才所提供的成长与发展的空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通常情况下,一个中国公民若想介入出版业,可能有的几种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陷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当的激励措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这些措施称为“激励陷阱”,如偏重固定工资、激励方案缺乏个性、目标设定不合理、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加入WTO,传媒市场在某种程序将逐步放开,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西部媒体怎么办?本通过对媒体现状描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论述,从现代营销、媒体自身的资本运营及人才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竞争首先从人才的竞争开始,出版社的领导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轻编辑的培养。因为一个出版社年轻编辑的水平将代表它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可以预料,国际出版商一旦进来,也会立即加入人才争夺的战团,形成国有出版社、还处于“地下出版”状态的民营书业界、台湾和港澳书业界、国际出版商四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20多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人才匮乏。要应对加入WTO以后的出版竞争态势,培养和网罗各类人才是中国出版业的当务之急,相信国际出版商进入中国大门之后,首先考虑的也是这个问题。加入WTO以后,中国出版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呢?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出版业现状而言,最缺乏的是四类人才:具有理论水准和实务操作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熟悉国内外图书市场的版权贸易人才;具有全新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发展态势的营销人才;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较强社…  相似文献   

8.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图书馆实施激励管理有利于激发馆员的内在潜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及个人索质的提高。在实施激励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公正、分层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从建立立体激励网络、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参与管理激励方面努力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报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推动集团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今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强势攻城略地,报业集团人才被大量“挖走”,如何留住人才,成为报业转变转型中关键的一环.但是囿于事业单位性质,报业集团在人员管理及激励方面无法完全脱离“行政化”色彩.要想留住人才,就要打破束缚,本文以大众报业集团为例,浅略分析报业集团如何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丁柏栓撰文说,中国即将加入WTO。表面上看,只是对国民经济中的物质生产和流通部门发生直接影响,外国资本不可能进入中国新闻传播业,似乎新闻传播业的运行机制和竞争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加入WTO以后,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表现在四个层次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图书环境将逐渐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开放化。面对目前中国图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竞争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21世纪的中国图书市场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中国出版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出版社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产业化的思路都要经历依次的变革,国内出版资本(包括民营和其他行业)以及国际出版资本对国营出版社的冲击,入  相似文献   

12.
李蓬 《采.写.编》2016,(1):141-142
2007年开始全国高校出版社开始改制,2009年年底改制完成.高校出版社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单位.改制前的人事制度和人才激励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了,如何实施人才激励,调动高校出版社人才工作积极性,促进出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靠的是精品图书,图书的竞争靠的是对路的选题与开发,而选题与开发靠的则是出版人才。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围绕着人才展开的竞争。出版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其能否取胜于市场的关键。出版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正所谓: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取市场者,必先取才。一、人才是出版行业的第一资本小平同志曾谈到,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先有了人才优势这一前提条件,我…  相似文献   

14.
市场竞争 人才是主体  中国“入世”指日可待。加入WTO以后,中国将允许外国企业通过中外合资合作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分销录音带、录像带、书籍和杂志,2001年开放零售业务,2003年开放批发业务。这就意味着新华书店经营的主打产品都将遭遇市场挑战与分割。 从市场层面看,新华书店将面临多种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资本受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作用,将大举进入图书零售市场,抢夺市场份额,新华书店将被迫让出一部分市场,经营有可能出现萎缩。第二,外国资本早已垂涎中国出版物市场,一旦入关,他们将以资金、规模、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后,有的同志担心,“中小出版社将很难生存下去。”对此,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我以为,加入WTO对中小出版社来说,同样是难得的机遇,只要应对得当,不但不会垮台,也许还会借势有一个大的发展。理由有四: 1.“入世”后,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国际化。国外出版资本的进入已是必然,三年也好,五年也罢,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国外资本的进入,也一定会同其它产业一样,首先选择的是那  相似文献   

16.
石宗源署长在200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新闻出版第一资源,新闻出版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事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队伍的竞争力,具有高素质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出版社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呢?出版社的企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人才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自身特有的、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东西,它决定了企业自身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报业比作一棵大树,人才就是大树的根基,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报业竞争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得人才者得天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新一轮报业大战如火如荼,国际“传媒大鳄”全方位渗透初见端倪,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振兴我国新闻事业、壮大民族报业的目标根本难以实现;在国际传媒  相似文献   

18.
李永莉  李辉 《视听界》2008,(2):85-86
广播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成为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型人才来实现。如何建立健全一个能够有效吸引、留住、培养和激励知识型人才的管理体系,是媒体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出版社发展的关键.国内高校出版社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各高校出版社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致命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出版社已拥有一批非学校编制的人事代理制人才队伍,这些人才是出版社未来发展的希望.如何留住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出版社队伍中来,是每个高校出版社亟待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媒体竞争与其他领域的竞争一样,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的智慧竞争。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媒体产品的质量,影响市场拓展的决策和成效。人才优势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报业人才及其智慧的发挥会培育出品牌媒体,会形成强大的磁场,以品牌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创造更多的品牌。所以说媒体品牌形成与媒体人才集聚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南方报业现在的发展战略,无论是跨媒体战略、跨地域战略还是资本战略等等,贯穿始终的是人力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