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江坪  丁锡满 《新闻实践》2011,(10):31-33
今年8月6日,是林白水就义85周年。我们敬仰林白水,一是因为林白水是民主革命斗士,中国报界先驱。他大胆揭露反动军阀,呼唤民众革命意识,不惜以身殉报。这样一身正气、大义凛然、血荐轩辕的前辈报人,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骄傲,值得我们敬仰。二是同我们浙江关系密切。林白水走上新闻从业之路是从创办《杭州白话报》开始的,他同我们浙江的邵飘萍齐名,同样被军阀杀害,可以说是“萍水相逢”。林白水又在杭州创办新学,惠及浙江。  相似文献   

2.
林白水(1874—192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在25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先后创办10种报刊,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作出过贡献。闽南名士少怀壮志林白水原名林獬。这个怪名字,是他父亲——祸建省闽侯县一个清朝官吏家庭的纨袴子弟——给起的。1874年初林白水出生后不久,父亲看见屋前飞檐上蹲着一头独角兽,民间称为“獬”。传说中獬能分别善恶,见恶人与善人相斗,总是冲上去用角顶恶人。父亲心弦一动,就给婴儿取名为“獬”。父亲绝没想到,这个无意之中跳出来的“獬”字,  相似文献   

3.
陈秋名 《新闻世界》2012,(5):153-154
民国初年,大量的报刊、记者、报人涌现,林白水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自己的办报思想,他用自己20多年的办报实践践行着他对新闻业的热爱。那么在林白水的内心深处,他对于新闻这个职业是否真的认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5.
林白水的职业认同感 报界先驱林白水(1874年~ 1926年),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就其一生来看,主要的职业生涯还是办报.只是他对自己新闻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认同感是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林白水把教育当做是救国的第一要义,为了宣传救国,他除在省外兴办新式教育外,还不忘回家乡福建办学.1903年,林白水应蔡元培之约来到上海,与他一起创办《俄事警闻》.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京报》社长邵飘萍;同年八月六日,鲁系军阀张宗昌又杀害了《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这两人在百日之间,相继被杀害,消息传出,全国震惊。但在军阀横暴统治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北京新闻界在一九二八年北洋军阀彻底垮台后,八月,才为邵、林二人举行追悼会。当时北京《民立晚报》总编辑万枚子编发林白水被害新闻时,用两人名字最后一字,巧妙地联成《萍水相逢百日间》这个标题,对军阀的暴行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我国新闻界涌现出很多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名记者和报人,比如梁启超、章太炎、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张季鸾、王芸生等,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风云际会的年代,博学多才,有着迥然不同的胸襟和气度,或狷或狂,或儒或雅,有着"真名士自风流"的风骨。他们秉笔直书,抨击丑恶,常有惊世骇俗的作为,面对强权暴力往往傲骨铮铮,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真理。有的甚至还献出自己的生命,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  相似文献   

8.
钟春林 《新闻传播》2010,(1):123-123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典型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以及各省台《新闻联播》等。  相似文献   

9.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自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端以来,引发了我国新闻界的思考和实践。"公共新闻"植根于公民社会,其诞生地的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全面了解"公共新闻"内涵,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切关照当下国情和公共事务,恰当定位其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将是我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丁淦林 《新闻窗》2007,(2):104-105
林白水先生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但是,从1926年8月6日他遇害,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50多年中,他的事迹在中国新闻史书籍上却无记载,在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也不提及,几致湮没。在此期间,邓拓曾于1962年建议“在编写中国近代报刊  相似文献   

12.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直接影响了媒体本身和新闻实践层面的新闻记者,最突出的就是新闻职业操守的缺失。在实现"中国梦"的语境下,恪守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就显得更加迫切。笔者认为,恪守职业操守共筑中国梦是当今时代新闻工作的主题,应勇于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子",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严格遵守新闻纪律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恪守新闻职业操守的社会环境和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八月六日,在林白水就义六十周年之际,林白水烈士纪念馆在他的家乡——福建闽侯县青口乡青圃村正式落成。林白水爱女、七十二岁的林慰君女士专程从美国回来参加纪念馆落成仪式。林白水是我国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民主革命者,他早年就怀抱忧国爱民之心,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并致力于办学、办报活动,他曾同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设爱国女校、爱国学社等,在福州创办过官立、府立七所小学;主办过《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等报刊。他矢志为民立  相似文献   

15.
"第二大经济实体"一词自2011年开始融入外媒涉华报道中,成为报道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标签。本文首先考察了2011年2月至今"第二大经济实体"相关的西方新闻话语全景。重点研究英国大报在新闻话语投射出的中国镜像,通过语料库主题词和语义趋向分析挖掘该类新闻的视角选择和材料组合等新闻操纵手段。  相似文献   

16.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说"新闻是相对于"播"新闻而言。"说"新闻改变了刻板、正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以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与"播"的区别在于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新闻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  相似文献   

18.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出现了报道价值观多元、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信息量过载等诸多问题,不仅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因此,从媒体角度,要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利用新技术堵漏,实现"疏";从政府角度,要加强新闻立法,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公众教育,进行"导",通过"疏"与"导"的结合,妥善解决新闻报道活动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佰杭 《新闻世界》2011,(8):178-179
"宋氏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在抗战时期所展开的一系列国际新闻传播活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着眼于"宋氏姐妹"的国际新闻传播策略,就其传播价值与当代意义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发生的新闻"移植"到本地,并使之"落地生花",这种新闻操作手法虽然常见,但鲜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下面,笔者以外埠"河南元素"新闻和同质新闻如何"移植"河南为例,对新闻"移植"的方法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为晚报、都市报同仁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