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一封肖劲光同志于1937年8月23日写给原张学良部下何柱国军长的信.穿越六十八年的漫漫时光,再次展阅这封信,不但勾起人们对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情况的回忆,而且也让我们铭记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懂得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2.
2011年,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在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展览时,发现了一册八封辛亥革命时期康梁党人致康有为梁启超的信札,一封写给康有为,七封写给梁启超。其中有一封为武昌首义后不久林献堂致梁启超的信。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朝琛,字献堂,号灌园,  相似文献   

3.
我手头有一封1984年11月18日胡乔木同志写给萧乾和我的信。这是复印件,原件已捐给清华文库永久保存。说来,胡乔木还是我的清华学长呢。  相似文献   

4.
一封重要的来信 2009年夏天的某日上午,延庆区档案局(馆)接到区信访办的电话,有一封非常重要的群众来信亟待档案局的同志协助处理,请速派人来取文件. 文件取回后,局(馆)领导反复看了几遍.文件的前两页是区委领导的批示和信访办的意见,第三页是一封写给当时中央某领导同志的信,落款人是田铁军,联系人是柴先生.  相似文献   

5.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相似文献   

6.
去年到县区检查工作,有幸在会宁县档案馆看到了两封珍贵的信件——宋平同志 1984年 10月和 1987年 1月写给甘肃省造林模范郭富山的两封亲笔信。关于郭富山的事迹,以前我曾有耳闻,读了宋平同志的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虽说是两封普通的信,但却寄托着一位党的领导干部对改变旱塬面貌的期望,它记述着一位省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劳模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友情。言谈之间县区的同行给我讲述了当年这两封信的有关情况。   还得从 1973年说起。那一年,位于陇中的会宁大旱,山上无草,地里无苗,群众生活特别困难。周总理听了宋平的汇报后,派了以…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25日《人民日报》披露了1936年7月17日鲁迅写给杨之华的信。这无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此信是当时鲁迅(在上海)与杨之华(在莫斯科)“两地书”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封。  相似文献   

8.
一封退稿信     
一封退稿信编者按:我们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多次投稿而不被采用的情况。作者急切地想登稿,但由于质量问题使编辑不得不忍心一次次地退稿。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下面发表本刊编辑写给某作者的一封退稿信,以求取得与作者思想上的沟通。但愿通过这封信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自 从我 走 上新 闻路 之 后,这 一切 都 因此 而 改 变 了。 每 隔 半个 月 ,母 亲定 会给 我写 来 一封 信 ,询问 我近 段 时间 的 写 作 情况 , 上 没上 稿 ,有 没有 长进 。 去年夏天,我因感 到搞新闻太辛苦、太累,再加上连续 两个 月没能上稿,产生了想改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着一封1932年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写给著名企业家严庆祥的感谢信.信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档案中,有一封胡适写给王云五的信,笔者查阅了多种有关胡适先生的书信集、日记等书籍,均未收录此信。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国民政府档案中,存有两封河南许昌人郑发写给蒋介石的信.第一封写于1946年12月中旬,信文如下: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年六十二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廿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到民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  相似文献   

13.
《红帆》这篇小说,以一封书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在20年前受伤的人写给当时伤害他的班主任的一封信。读者一定认为那人会在信中抱怨他的老师,数说老师的不是。可作者并没有这么去做,他  相似文献   

14.
正这天早晨,已经预感到大战即将爆发的第11师师长胡琏起得很早,走出军营,面向东方,在晨曦中一连写了5封诀别信,连同遗物托人一起转交给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属。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两封信件,一封是给父亲的,一封是给妻子的。他写给父亲的信是这样的:"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相似文献   

15.
在领导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长期实践中,周恩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新闻界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新闻观点。周恩来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早在1923年3月,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写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信中,他就提出要继续出版月刊《少年》。他在解释出版原因时说: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交通大学档案馆从已故交大老校长黎照寰的亲戚手中,征集到一批宋庆龄写给黎照寰及夫人蔡慕莲的亲笔书信,一共26封,基本用英文书写,仅有一些人名或专有名词是中文.这些信件大都只署有日期,没有年代,有的甚至连日期也付诸阙如,只有7封信有完整的年、月、日.但从信件的内容和收信人黎照寰的生卒年等来看,这批信大约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7.
50多年前,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但国共两党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1956年春天,蒋介石收到一封中共中央专门写给他的信,信中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及完成统一大业的设想,在结尾处还特别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蒋介石读罢,沉吟良久。此时,在他心中也已产生与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丁 《北京档案》2011,(8):14-16
今年初,任尔宁先生来访,带来他新发现的一份材料,是吴玉章写给任鸿隽的一封信札的复印件。信的落款是7月3日,从文意可知此信写于1913年。任鸿隽是任尔宁的三叔祖,此信详细记述了他的四叔祖、同盟会员任鸿年自杀身亡的经过,以及关于"二次革命"的若干史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整理藏书时,发现一封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胶东分社东海支社写给通讯员的一封退稿信,这封信用钢笔写在两张25厘米长、13厘米宽的边区造土纸上,伏案展读,如晤先哲,前辈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著,使我们当今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深感不及。...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身边,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发黄的剪报和两封珍贵的信。这是六年前我十四岁上初中时,在《新疆日报》发表的通讯和编辑写给我的信。带着它,我从边疆走到内地,读完了中学,如今正在大学里攻读新闻专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和《新疆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六年来不管身在何处,总是忘不了这张报纸,在大学里走进系报刊阅览室,我总是首先取下《新疆日报》,一版版认真地看,就是细小的新闻条目也不放过。读着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