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当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基本成型的新形势下,深入实践出版数字化将是出版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今,大社、强社以及大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均已走在前列,而中小出版社由于局限于自身发展的规模和现有实力,更多地还只是在尝试数字出版,对数字出版进行有益的探索,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基于市场、读者的需求趋势,中小出版社理应早日为数字出版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美数字出版运营模式进行比较,论述了我国中小出版社要借鉴美国出版社组织结构调整、资源再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在数字化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对我国4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多数(61.7%)出版社已经接受了数字出版的概念;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中型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投资力度要明显大于规模小、实力较弱的中小出版社.大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社,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技术骨干.设施不完善,对数字出版不打算投入或者较少地投入资金.开展数字出版的出版社中,盈利的占26.09%,基本持平的占38.64%,尚未赢利的占35.27%.电子书是绝大部分(91.25%)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形式的出版社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4.
传统图书出版社进行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是必由之路.数字化管理平台是数字出版的基础工程,能为数字出版提供必要的数字资源,改造符合数字出版的业务管理流程,满足数字化营销的需要.出版社可在已有ERP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内容编辑、管理、营销管理功能,以建成适合数字出版的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5.
重点出版项目在数据资源、资金保障、团队支持、政策支撑等方面具有数字化优势,率先推进重点项目的数字化出版,可以较快地取得数字化发展的成效,并可积累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做好规划,加强基础数据资源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支持,将有助于重点项目数字化出版的及时推进.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树立数字化出版的观念意识,解决好版权问题,同步推进出版项目与数字化建设.依托重点出版项目,探索数字化研发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国内出版社试水数字出版很好的突破口,对整个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梁 《出版广角》2014,(12):58-59
专业教材数字出版是传统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传统出版社要做好从"卖教材"到"卖服务"的转型,一是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注重数字资源建设,三是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四是构建新的营销渠道,五是做好数字教材的服务工作,六是找准盈利点,确保专业教材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雷鸣  湛冠琼  冯英 《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文章基于全国大学出版社的抽样问卷调查,从数字产品形态、数字出版渠道和数字出版运营三个方面,分析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应当在由产品供应向知识服务转化、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出版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传统出版社等纷纷抢滩数字出版市场。对于传统出版社尤其是教育出版社而言,从纸质教材出版发展到数字教育出版是必由之路。2011年11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  相似文献   

9.
出版社经历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阵痛,渐渐熟悉了数字出版的运作逻辑,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开始了从内容提供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变.出版社自营APP的重要意义在于,如能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出版社将有可能在数字出版的移动出版阶段实现弯道超车.本文以此为前提,就出版社如何依据新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做好APP产品的开发运营做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古籍出版是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数字传播日趋成熟的今天,古籍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古籍数字出版领域中,存在图书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和图书馆(或学校、研究团体)三方主体,他们在古籍数字化出版中各拥资源、各具优势,却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终这三方将成为古籍数字化出版的联合主体,形成以数字出版转型后的图书出版社为主导的全方位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数字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趋势两方面对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剖析,对互联网手机热潮、教育出版社服务化转型、电子书产业链各环节进程、儿童出版数字化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与点评;并就数字出版移动化、社会化阅读、科技创意数字出版三大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12.
于建平 《出版参考》2009,(17):17-18
2008年1月对我国4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多数(61.7%)出版社已经接受了数字出版的概念;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中型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投资力度要明显大于规模小、实力较弱的中小出版社。大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社,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技术骨干、设施不完善,对数字出版不打算投入或者较少地投入资金。开展数字出版的出版社中,盈利的占26.09%,基本持平的占38.64%,尚未赢利的占35.27%。电子书是绝大部分(91.25%)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形式的出版社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现状与特点的探讨,认为学术出版向数字出版方向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大学出版社的优势,从出版信息化、数字复合出版、收费体系以及新的出版领域和模式等角度,提出了学术专著出版向数字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复合出版含义和相关技术,分析传统出版社数字化中的困境,指出复合出版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于一体,重建传统出版社的主体地位,体现其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是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浪潮.我国出版社根据自己的特色资源,学习、借鉴国内外出版机构开展数字出版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成为各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关键点.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型的出版社,在分析其内容特点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E-Publishing)是采用数字技术(二进制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出版.个人认为,从"数字化的出版"和"出版的数字化"两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的数字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主要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对出版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它包括数字化的创作、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数字化的复制发行、数字化的阅读消费等;而出版的数字化更多地被业界理解为出版管理的信息化,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对传统出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包括编务、出版(印制)、发行、财务等出版环节的ERP管理系统等.而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包括组稿、编辑(编务)、(出版)印制、发行(储运发货结算)等环节,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运行的.  相似文献   

17.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社的出版特色是立社之本,差异性竞争决定着未来.传统出版社只有从浅层次的数字化基础建设逐步转变为深层次的数字化服务,打造可持续发展、以主流文化消费的数字阅读市场环境——全媒体数字社区,才能形成体现出版品牌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型数字阅读产业价值链,实现传统出版即数字阅读、数字阅读即传统出版的双向融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教材的出版模式。该模式由高校数字资源、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学校科研教学平台等组成,在该模式中,学校的教材出版需求通过校教务处和科研处数字平台反馈至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出版社利用自有资源和学校相关数字资源出版灵活多样的数字化教材。在该模式下,大学出版社与高校的科研机构、教学部门、学生、老师个人之间形成互动,使所出版的数字化教材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应用实际。  相似文献   

19.
姜树彪 《中国编辑》2023,(8):51-54+6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以潜能挖掘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理念的智慧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教育出版社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有效开拓智慧教育市场,做好个性化学习服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教育出版社在智慧教育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机遇,从构建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数字化教学产品线、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等方面探讨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期为教育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芳 《今传媒》2012,(12):62-64
目前,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出版社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涵盖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网络游戏等新的出版形式已成为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挑战,出版社应加快步伐,加速转型,依靠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信息迅速占领市场,谋求更多的盈利和新的发展模式,这成为目前应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陕西数字出版的现状,分析目前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陕西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