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王建云 《新闻三昧》2007,(12):29-30
一个能挑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标题自然是标题制作者深厚的思想和文字功力的折射。在我读过的一些报道中,能让自己过目不忘的就是能看到形、听到响、闻到味的标题。《无锡:水不臭了》是一种闻得到味的标题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俺村老通讯员王立业找到我说:‘你爱看书报杂志,这本《新闻爱好者》内容很丰富,栏目很多,订价也很便宜,订一本吧,’我一看很好,说订一年。坐在旁边的洪仔弟说:‘唉,你这么大年纪学那弄啥,有那几元钱,不如割块肉吃吃。’我说:‘我的看法与你的看法不一样。不错,肉味是香的,但你不知道书中之味比肉味更深长。你没见过这么一副对联吗?——  相似文献   

3.
一、从上海到陕北参加革命1933年冬,我离开安徽的家乡随全家迁至上海,这年我刚过14岁。到上海后,进了安徽中学学习。在学校中生活的几年。正是国难日深,民族危亡的关头。因此,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爱国主义和民族觉醒的高涨,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5.
我写农村广播稿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使用农民现成的口语,比自己苦口孤诣雕琢的要好得多。农民的语言,活象天然浑成的艺术品,给人以美感。我从他们朴素生动的语言中品出了三味。一味亲切感人。1985年春天,我到一个村采访时,碰到两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14日,我如约到故宫,拜访明清档案专家、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现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秦国经先生。秦先生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分配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将浩繁的明清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从这些故纸堆中来理清历史  相似文献   

7.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8.
12年的记者生涯,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新闻职业从来就不是个人谋取利禄的阶梯,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它是一项书写今天历史、开创美好明天的辉煌事业。 同时,我更加清醒地领悟到,记者这个行当,苦辣酸甜之味都得品尝,美丑善恶之事都得记录,既令人羡慕又充满风险,既欢乐相伴又艰辛相随……苦——新闻好从苦寒来 记者是个苦差事,好懒散,图安逸,受不得辛苦,是当不好记者的。 我曾经在1990年夏天,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到赣西北山区的一个老区特困乡进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属典型的东方文化。它的功能,使人感到有点神奇。小时候,母亲病了,请来村里的老中医,切脉,写方,然后我跟着父亲到中药铺去抓药。药铺的柜台很高,我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戴着蚂蚱腿眼镜的老板拉开一个个药斗,抓称一味味中药。那柜台很高很大,几乎占满一面山墙;药斗很小很长,分着格儿,药名签齐齐整整贴在斗面上。母亲在家里发烧,呻吟;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焦急、紧张,企盼着这一味味草药抓回去,煎了,为母亲解除痛苦。于是,对那一味味中草药,也便感到极其神秘、神奇和神圣。我国明代便有一部关于中草药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0.
随笔     
我原以为高中时,到上海奉贤农村下乡所用的与猪圈一墙之隔的厕所,是平生所见最生猛的厕所:前有农家顽儿硬生生将头挤入一板薄门下端的缝道明窥,后有“芳邻”循味而来暗视;直到若干年后,在越南湄公河三角州一小饭店打尖,才算见识到更胜一筹的。当时女主人将我引入饭堂后间一4米见方的木屋,入室后见其中空空如也,我连忙返出,一把揪住正欲离开的女主人想问个究竟;岂料她颌首一笑,反手把我擒住,塞回那个陋室,临走还轻轻将门带上。定神打量之下,只见屋内地板之间有着宽窄不一的缝隙,不过最宽的也只有一  相似文献   

11.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12.
2014年是我入职人民文学出版社15年来最忙碌的一年。忙到什么程度?这一年,同时有28本书在我的出版流程中运行着,经过无假期、无周末、无八小时内外的"劳模式"奋斗,出版了14本,另一半将于2015年初至上半年出版。假如您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是责任编辑制,一本书的选题策划、文案编辑、市场营销等所有事务概由责任编辑一人承担(我们没有策划编辑、文案编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前,一位写小说的学长约我小酌。酒过三杯,老兄话多了:你别看我红,可在编辑眼里,我只是他们门口的石狮子而已。一家杂志的编辑到北京来,说是宴请作者,把我也叫去了。满屋子黑压压的,人家互相都很熟悉,就我两眼一抹黑。后来,才听出了一点味来:原来,  相似文献   

14.
惠州 《兰台内外》2012,(2):19-20
"145号"病人 1973年5月,我(杨汉勤)接到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调令,从武汉军区总医院调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1974年9月上旬,院领导安排我到该院南楼14病室工作。14病室当时主要收治部队副军职干部和少数当时所谓有问题的军队及地方领导。  相似文献   

15.
我坚持业余写稿已20余载,很多朋友说我写的文章具有火柴盒味,乡土气息味,家庭生活味.我回答:“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起飞     
环然回首,军旅生涯已度过了整整14年。这期间从空军到陆军,从飞行员到报道员,我经历了人生长河中不寻常的两次“起飞”。而第二次“起飞”,则是在《新闻与成才》的伴随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第一次起飞,始于1983年6月。当时,我怀着要“飞翔于蓝天”的理想,经过政审、体检和考试合格,光荣地迈入了空军的行列。斗转星移,7年的飞行生活,使我完成了由青年学生到合格军人、到合格飞行员的转变,在航校期间被评为全优学员,并荣立了三等功。1986年4月的一天,家乡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青岛日报》“外埠青岛人”栏目中以“起飞”为标题…  相似文献   

17.
殷春梅 《大观周刊》2011,(47):65-65
今年二月底到深圳出差.南于要呆半年的缘故,对深圳的人文景观世界之窗14年持续兴旺而不衰的原由深感兴趣。便前去了解、探究、考察。世界之窗位于深圳湾畔的华侨城内,占地48万平方米。她以弘扬世界文化为宗旨,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汇集一园,以”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美妙的世界”为号召。营造了一个精彩美妙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14日至29日,我参加了由中国记协组织的新闻代表团,到阿根廷、智利访问。据说,这是我国新闻界近12年来第一次访问这两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我于1952年从军队转到上海,进华东人民出版社,到1966年“文革”爆发,整整做了14年编辑工作。在这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14年中,自然会有许多可供回味的事情。可惜,经过“文革”的磨难,记忆力大衰。加上资料的匮乏,许多具体细节已经模糊,无可追寻了。倪墨炎同志约我写点回忆录之类,我且把几件小事记录如下,聊以塞责云耳。《民间文艺选辑》之诞生 1953年底,分管通俗文艺编辑室的副总编姜彬同志,要我们在《新唱本》和《通俗演唱丛书》之外,再编辑一种民间文艺丛刊。在此之前,顾伦、王文华和我,几个爱好民间文艺  相似文献   

20.
黄斌 《声屏世界》2006,(5):66-66
在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为了让记者的提问更能体现广大公众的心愿,从3月5日开始,CCTV就和搜狐、新浪等网站共同发起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网上征集活动。到3月14日早上,已经征集到百姓最想问总理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像这样的网络征集活动在“两会”报道中还是首次。笔者以为,此举在创意上高人一招,在行动上胜人一筹。至于在当天记者招待会上发问的是白岩松还是王小丫,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无怪乎,温总理的开场白就是“:现在面对我的是记者、是少数,但是,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