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晚报与社会新闻特别投缘。晚报需要社会新闻,社会新闻需要晚报。社会新闻是主流新闻最多的“富矿”,值得大力挖掘,细心经营。有些人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和片面性,热衷于报道男女私情、自杀他杀之类。事实上,读者的阅读水平在提高,阅读心理在变化,格调低下的社会新闻最终是会被较高层次的读者所鄙视的。怎样“经营”好社会新闻呢?①抢发新闻时要保持冷静,多想想政策规定、法律法规;②“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责任不放松”,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③寻找“官民同好”的共同点,力求共同关心关注而又“安全”。  相似文献   

3.
贾明 《新闻前哨》2010,(11):97-98
社会新闻是晚报、都市报的主打新闻之一,在提倡向主流媒体转型的今天也不例外。《荆门晚报》在探索向主流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从社会新闻开始,以“拍案警醒”系列报道为发端,深入挖掘内涵,担当社会责任,让社会新闻“奏”出了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新闻、新闻,总的来说就是新,因为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和要求就是“新”。可在社会生活中又不可能天天有惊天动地的各类大事发生,要使每篇新闻稿件都能出“新”的确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何谓社会新闻?有一种说法认为社会新闻就是反映奇闻怪事和报道社会阴暗面,就是猎奇。这是对“社会新闻”概念的不确切解释,或者说是一种误解。社会新闻一般是指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道德的新闻。在西方新闻学里,由于这一新闻的报道手法比较轻松,大多反映世态人情,容易引起公众兴趣,被称为“软”新闻,以区别于重大题材和主题严  相似文献   

6.
“新闻眼”可以说是新闻摄影中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个着眼点,现在,记者们常说,“这幅照片的新闻眼在哪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摄影记者的“新闻眼”应该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要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看到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还要能在看到的同时将其拍摄下来。“新闻眼” 是新闻照片的生命 由于每个摄影记者的素质和修养不一样,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就不一样。所以,他们对新闻的  相似文献   

7.
杨坚 《新闻实践》2004,(9):19-20
一、社会新闻版的实践 1、转变陈旧的社会新闻观念,强调社会新闻的社会典型意义。 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不单纯追求“卖点”,抵制格调低下庸俗的社会新闻,是我们在编发每一篇社会新闻时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 “三贴近”要求媒体工作者贴近广大群众,并不是让我们去迎合心理阴暗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嗅觉”、“新闻嗅鼻”。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中现有光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的萨洛蒙博士于1928年创建了“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现代新闻摄影技法。该技法揭示了新闻摄影的本质内涵——新闻摄影是摄影记者运用摄影技术记录正在发生着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进行报道的形象新闻,即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以“第三只眼睛”的姿态在现场抓取“决定性”瞬间,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即侧重报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道德的新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愈演愈烈,社会新闻成为了许多媒体亲民的“招牌菜”,于是出现了社会新闻竞争层次不高,内容雷同,写法粗糙等问题,也就是社会新闻源的挖掘和开发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对社会新闻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以及社会新闻需要注意的雷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制定刊发社会新闻的规 章制度 本报刊发社会新闻有“五不要”和“一版五不上”之规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应该说,作为地方党报,其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上不能浅薄、庸俗;而有限的地域范围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社会新闻的数量上取胜,必须在其它方面深入挖掘。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应成为地方党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新闻”概念提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新闻在各种媒体上一直蓬勃繁荣。“三贴近”为社会新闻的出现提供了理论背景;而社会新闻能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报道形式,无疑是快节奏社会和媒介激烈竞争时代的“妙笔”。作为拥有60多年历史的全国地市级党报20强之一,《丹东日报》在这场百花齐放的“竞艳”中,其社会新闻写作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15.
张华 《新闻传播》2010,(9):125-125
开会,是记者的常规工作,大到每年的“两会”、党委会、政府会,小到新闻发布会、展示会、通气会、研讨会。在一般时政记者眼中,会议新闻远不如经济新闻写的“实”,又不及社会新闻写的“活”。  相似文献   

16.
自从新闻商品化、新闻事业受商品经济制约之后,新闻学教科书所说的“公正与客观是新闻的首要条件”早就成为纯理论橱窗里的陈列品了。这已是各国社会公认的事实,所以报纸和刊物所登载的新闻可信程度在读者心目中越来越低,民意测验已多次反映了这个尚看不到有好转希望的现象。当然,并不是报刊上所有的新闻都是“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这也就是西方“民主”国家许多报刊仍能标榜“独立、客观、民主”的原因。在这个幌子下,只要手法巧妙灵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艺新闻等,有更大的广泛性,加之它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焦点”、“特别报道”等专栏或专版,并精心耕耘和培育,使社会新闻十分抢眼,成为报刊的名牌专栏,然而,纵观当前报刊的“社会新闻”专栏,尽管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出现了不少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佳的新闻作品,但除各级党报和品位较高的大报外,在各类小报上也出现不少倒人胃口,令人作呕的“字垃圾”。较突出的问题是庸俗、虚假和不重视社会效益,笔认为,要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新闻界,至今仍有一些同志不重视社会新闻,认为社会新闻是“市井琐闻”,“鸡零拘碎”,不能登大雅之堂。社会上少数人甚至持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社会新闻就是反映奇闻怪事和报道社会阴暗面,给社会主义抹黑。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新闻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与资本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性质根本不同还不大了解。二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闻的日益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些报纸没有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一些街头小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增强报纸的销量,刊登一些桃色事件、凶杀纵火、怪诞秘闻,在读者中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西安晚报》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我们认为要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本体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定一对新闻报道(作品)的定义中包含着唯物主义本体论前提,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此重视不够。·“新闻是属于精神世界”与“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没有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新闻,也不可能有与人类社会不发生关系的新闻本体。新闻本体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中。·新闻不是事实的反映,不是事实的报道,也不是事实的信息。新闻就是事实。新闻依存于人类社会,但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新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不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哪些事实是新闻,哪些不是,其决定因素不是事实本身,更不是传播者或传播媒介,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知”的需要以及事实本身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新闻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阔步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