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育教育发展方面,朱剑凡提出"实践的德育"思想,他对道德有着自己的信念,注重以实践的人生来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论及行为鼓励学生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他非常注重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应面向社会。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蔡元培知难而进。以自己对大学的深刻认识,运用自己的道德权威,明智决策,有力执行,引领"老北大"走出低谷。他的成长经历和做事经验,为当今大学校长的治校树立了范型、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宋濂长期教书育人,有他自己的教学思想。方孝孺尽揽宋濂之学问,受宋濂影响颇深。本文以宋、方二人师徒关系为点,阐明宋濂的"忠义"德育思想、因材施教主张以及"以道为文"和行"仁政"的教育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4.
作为凤凰卫视的常客,某种程度上讲,他被自己的老朋友"涮"了;作为与范美忠进行辩论的辩手,他却是因为自己的"气涌如山"把自己给"打倒了".但是,一次辩论的失态,是不是就该把他从一位理性的评论员, "贬损"为一个充当道德卫道士的伪君子?或许,他在公众面前一次表现的失败并不能埋没他骨子里潜藏的理性气质.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林伯渠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作为边区政府主席,他始终坚持党的政治方向,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延安精神。他的革命思想及人格魅力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他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在实现事业成就的同时,他更专注于公益事业与教育事业。2007金帝集团先后设立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金帝仁文基金"、泉州慈善总会"金帝仁文基金"、及中国扶贫协会"金帝教育扶贫基金"。2007年他为四川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捐建四所希望小学,并为数百名的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多年来,他为教育事业先后投资15个亿,以实现自己教育强国的梦想。2007年,他以卓越的成就获得中国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国慈善家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百名"中国慈善家"荣誉称号。颁奖辞:他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2007年15个亿的办学投入,使他在实现别人梦想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教育强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8.
隋文帝杨坚开国之后,便编制了《开皇律》以树立自己统治的正统地位,在法律中他贯彻了儒法佛道等思想,并贯彻"德刑兼备"的法律思想,倡导"轻罚"主张。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仁治也慢慢失去了兴趣,开始露出他法家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衡量一名编辑是否称职,其业务水平是否合格,不仅要看他的编辑加工质量,更要看他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强与弱,看他能否提出合适的、有价值的选题,能否在茫茫的稿海中发现"金子".编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成为"有心人",以"双效益"为基点,推敲自己头脑里储存的信息,收集、发现外界游散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0.
争议中成名     
莫言的成名史中从不缺乏争议。对于他作品的语言方式和精神指向都曾被"主流"指摘。但莫言在巧妙地选择沉默和不断发言之间渐渐突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似乎愈发"左右不是人"。有些人争议他的体制内作家身份,有些人质疑他作品专以揭丑为主题,神圣化"龌龊、丑陋、邪恶"等负面文化,以此打动诺贝尔奖评委。莫言自己倒是很平静,"支持的批评的,都感谢。"他这样说道。实际上,对这些他早就习惯了。在31年的创作生涯里,莫言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引发绝然相反的尖锐争论。在体制内身份和自己那些批判现实主题作品的夹缝中,他一路走向国际知名作家的过程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11.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为"同光体"的旗帜和领军人物、赣派诗人的代表.在清末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号称清末"四公子",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八贤之一.他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是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来考虑自己的进退出处的,故能长期有官不居,宁愿助父变法,"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9):9-13
邵洵美,长期被视为招摇的富家子、失败的民国出版家,这种评价有失公正。他一生以爱书人的热情从事出版,不惜投入全部财产以实现自己"看书而做书"的人生理想。在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出版过程中,他为上海的文学新人、小众作品及窘困的文人提供了慷慨的资助,实际发挥了赞助上海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张元济本着"以扶助教育为核心"的出版理念,主持并参与了众多的出版活动。他在经营商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出版经营思想。张元济以教育和文化为重任的改良主义救国立场,使他在时代的革命洪流中走出了一条独特、成功的个人道路,也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电台节目主持人做的是一份出声的工作,他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的节目进行创新,但一定要明确,自己就是节目的主干,要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节目更具特色。主持人如果单纯地"读""念",那么他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传声筒"。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主持人,应该广泛积累材料,增加社会阅历,不间断地学习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能够做到  相似文献   

16.
封面故事     
《非你莫属》"事件"簿撕证哥2011年8月王文员,24岁,毕业于海南大学英语专业因曾在教育部门前撕毁自己的毕业证书表达不满而被称为"撕证哥"。2011年8月,王文员在上台之初就向大家表明了自己"撕证"的经历,形容自己的大学是"鬼门关",表示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是完全"黑暗"的。但在现场嘉宾考察他的英文时,王文员对答如流。对于他以往的经历和当场表现,在场嘉宾更多的是给他善意的忠告,但对其加盟自己公司都表示担忧,甚至有BOSS现场认为:"他的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其他员工"。最终,王文员求职失败。  相似文献   

17.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有些读者"望文生义",误以为丽尼是位女性。其实他是男性。"他幼年经常和一个外国女孩一起玩耍,感情很深,不幸她早年夭折,他就以她名字的译音做了自己的笔名,这就是‘丽尼'。"  相似文献   

18.
胡适四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了多年.在他十三岁时,由他母亲作主为他定了"终身大事",对方为一缠了足的村姑--江冬秀.一九一七年胡适留美归来,与江冬秀结婚.婚后生两男一女.在"五四"个性解放的高潮中,许多留学生都发动家庭革命,"革"了原包办婚姻的"命".胡适忍别人所不能忍,和江冬秀这样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终生相处,白头到老.就此事,胡适也在同事、朋友如蔡元培、高梦旦、李大钊、徐志摩等人中受到特别的敬重.然而,胡适的个人生活并不像同事、朋友们想象的那样.他在江冬秀之外还有自己的爱,有自己的爱情生活.他不满自己的包办婚姻,想发动家庭革命,追求新的爱情的幸福,并进行了"尝试".但他"胆小怕事",尤其怕丢了"面子",伤了"美名"."革命"失败.这首无题诗便是他这场未遂"革命"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称赞者说阎连科是"中国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以鲜明的方式发出了独特而洪亮的声音",还引用卡夫卡的话来形容<风雅颂>"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1];非议者则指责它"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妖魔化"、"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亵渎"[1].据阎连科自己说,这部作品是他的精神自白,有着"精神上的绝对真实感",他在写作中"表达我自己的内心"并且"解剖我自己",写这个长篇是"为了心安,为家乡的大地.  相似文献   

20.
《吃鸡》1983年(王景愚、姜昆)用夸张的手法刻画鸡肉弹,哏、劲道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王景愚的表演功力外露,细节考究,道具简单,纯粹以肢体动作带出包袱。他精彩的表演让自己一生难脱"吃鸡的"称号。他本人更因此苦恼而终致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