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条,是最简单的审美符号,也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原素,勾勒着多彩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西方画坛泰斗毕加索曾对中国画赞誉有加:“中国画真是神奇。齐白石先生画水中的鱼,没有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本文从绘画中线条的源起、线条美的表现及线条在绘画中所体现审美意味几个角度,展示线条艺术的魅力和线条美的最高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我为成人上的一堂课上,我做了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我给全班出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在下周以前去找你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些话的人。” 这个作业听来并不刁难。但你得明白,这群人中大部分超过35岁,他们在被教导“表露情感是不对的”那个年代成长,不能表现情感或哭泣(这是绝对禁止的!)。所以对某些人而言,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3.
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收藏名家书画,其中有一幅便是戴嵩的斗牛图。有一天,杜处士晒书画,牧童路过,见戴嵩之画,拍手大笑,说道:“这一定是斗牛,两牛相斗,力在角上,尾巴缩在两股间颤动,现在画面上牛尾巴垂在股外,完全画错了!”经牧童提醒,杜处士再看一遍,见牛“掉尾而斗”,果是败笔。此事见于苏东坡的》书戴嵩画牛》.苏东坡写  相似文献   

4.
它山路亦难     
接到江苏电视台的一个电话,说:“看了你的《乡间守渡人》,我们想把它拍成电视片,‘大写真’栏目里用,不知你同意否?”我说:“行,你们什么时侯拍,来找我,我带路。”打电话的人,名叫曹云豹。《乡间守渡人》是一篇只有1000多字的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5.
人们往往给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以这样的评语:“耐人寻味”或者“有看头”.就是说,这幅作品不但有艺术魅力,而且能引人深思、联想,使人通过作品看到“画外之画”,受到教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在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会上,有不少具有上述特色的作品,其中陈勃同志拍摄的“冒雨奋战”给人的印象更深。这幅作品,对大家说来可能并不陌生,它不但在国内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且在1958年9月于布达佩斯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图片展览会上荣  相似文献   

6.
祖国 《记者摇篮》2015,(4):48-49
钢琴音乐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能够增强影视作品的视听效果,有利于升华主题,并且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在整个民族精神孕育中有着其他艺术难以超越的作用。钢琴音乐能够使影视声画结合,气氛渲染浓厚,具有独特魅力和积极的作用。音乐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不论是唱、奏或听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都优于其他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丁绍光——生活与艺术》是云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传记新作,记述了享誉全球的美籍华人画家丁绍光的生活与艺术。丁绍光曾被欧美国家的艺术评论家誉为“现代浪漫主义星座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20世纪的乔托”,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动人的情感,显露出他高尚的心灵”。这种情感驱使画家绘出超越时空魅力的灵性作品,抒写了万劫不灭的人类精神,表现了人类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飞越。如今在不同的国家,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丁绍光的艺术演绎着无数美丽的生活故事,越来越多的人们被丁绍光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精神深深撼动。他的作品拯救过准备卧轨的女孩,挽救过垂危的病人,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一股自然欢快的激情。丁绍  相似文献   

8.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把作画称作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并在画竹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这一艺术之长,给后人留下许多传世佳作。郑板桥的话用在新闻标题上也是很恰当的。标题的取事着墨,虽然只是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细小的片断或侧面,但这有限的“一”,却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思,产生难以估量的艺术魅力。编辑制作标题,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唐代诗人卢延让曾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句,形容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陈跛子先生给我带画了一张漫画,叫做“撑死光荣,饿死无能”。不愧为全国有名的农民漫画家.画的构思真令人拍案叫绝。也许有人会说,你还谈低调?全国新闻界的奖项,你全囊括了,名气大得很,风头快出尽了,令多少人羡慕不已和忌妒不已呀!  相似文献   

10.
有句话叫“看报看题”,对于平面媒体而言,一条精彩的新闻标题犹如传神之目,魅力无穷。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闻亦是如此,它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要想打动读者的心,新闻首先要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因此,笔者认为,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注人情感元素,赋予标题以生命,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1.
姚莹 《大观周刊》2012,(5):66-66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前启后、有开创性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其“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诗、书、画、印。同构为艺术特征的新格局,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和发展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出发,论述昊昌硕国画中书法艺术的融入,重点最讨论书法艺术在国画中的融入与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网友反映,在YY直播上多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自称灵仙看事、出马仙、大神等名头,数黑论黄收入不菲,还美其名日“查事”“看病”.这让很多人不禁诧异,以往混迹乡间巷尾的“大仙”如今“业务水平”已大幅度提升,居然做起了主播!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人类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思维又借助语言来体现。因此,语言的表达,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一、记叙文体的语言特点 只有讲究语言的技巧,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魅力。记叙文的语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记叙文的语言具有画面感 记叙文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 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你我》商…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画     
“两支羊从独木桥的两头走到当中,谁也不肯相让,最后,‘扑通!’都掉入水中……”这个寓言故事在我小时候就已听过看过多遍了。可是,当我在报上看到这幅画时,我被艺术家的构思征服了,我象得到一件宝物似地将它复印珍藏起来。“你为什么这样珍爱这幅画?”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画家把群众中早已流传的故事又做了一次艺术处理,可以说是种“推陈出新”吧。但,我不认为这仅是情节上的变化,形的变  相似文献   

15.
“学即人学”,这是一个含义深广而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命题,人是学表现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写人,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它映照了人的精神,符合了人的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必须指出学所特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性之中,又以情感性为核心。“吟咏性情,感荡心灵”,“感人心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新 闻作品的魅力一在真实 ,二在生动。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那么 ,赋予生命的活力就是生动的语言了 ,但凡上乘之作 ,都离不开“生动”二字。把新闻写活说起来容易 ,但写起来却常常是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人忽略了新闻的语言艺术。这些人运笔只偏重叙述 ,写人与景物缺乏形感 ;表述人、事、场景缺乏动感 ;表达感情气氛缺乏情感。不能巧用叙述、白描、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导致作品干瘪无趣味 ,甚至味同嚼蜡 ,哪里还有文采可谈呢。其实新闻作品的艺术魅力大都潜藏在“三感”之中 ,写作时只要由始至终地注重动感、形感、情感这三…  相似文献   

17.
谢岩 《视听界》2000,(3):31-31
形体语言,又称人体语言,行为语言,体态语言。电视节目主持人处于节目传播和受众参与的汇交点上,要想高质量地完成传递信息这一任务,保持电视传播直观形象、声画并具的优势,以达到平等交流、情感共鸣的目的,就不仅要靠有声语言的手段,还必须借助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充分发挥形体语言的魅力优势。形体语言的作用和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张报纸和人一样,都有个气质和风度的问题。不管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从事什么活动,说什么话,你的本色是改不了的。丁关根同志曾对几大报纸作过评价,他说《人民日报》是“大家风范”,《经济日报》是“大将风度”,《光明日报》是“儒雅风度”,概括得是多么准确!一张报纸的气质和风度表现出来了,这张报纸的魅力就形成了,对于办报人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作为地方党报,在地域割据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开放的市场已经形成的形势下,应该以怎样的气质面对读者呢?  相似文献   

19.
李玲玲 《大观周刊》2012,(45):71-71
“借物抒情”是中国画中表情达意普遍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以花鸟画创作为例,结合自己的创作感悟,论述艺术创作中“物”的象征性、寓意性,以及作品与情感的关系,花鸟画中借物抒情,以形寄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好几年前读过一篇短文.一位有旅外经历的女士说,在一些国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如果遇到有人恃强凌弱,周围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不是像咱国人那样围观看热闹,而是一齐无言地注视;如果那个恃强者还不肯罢手,会有人正色以告:“我们在看着你呢!”接着,会有更多的人发出呼应:“对,我们在看着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