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青报在2004年初将北京儿艺并入旗下后,对儿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把儿艺打造成为化市场的一匹“黑马”。北青报入主儿艺之后。儿艺经营额实现了从70万到1500万的质的飞跃。北青报第一次的跨行业投资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一直关注传媒产业发展的期刊,《传媒》就北青报的此次跨业整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胡菡菡:我们相信北青报是一个具有开放心态的媒介。有两个例子,一个当然就是您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南京大学曾经有一个本科生,在北青报里不认识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查国伟 《传媒》2004,(12):8-11
北青报的崛起堪称京城报业的一大奇迹,从当初区区几十万元起家发展到如今的年收入数亿元,北青报如今的经营业绩已是创业元老们当年所无法想象的,"北青奇迹"也一直是业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4.
报纸呓语     
王乾荣 《传媒》2001,(7):11-12
我接触《北京青年报》时,已经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青年了,但这份报纸仍然十分强烈地吸引了我;当我人到中年之时,我还是非常喜欢《北京青年报》。但是这两年,我对北青报稍微有了一点儿保留。 随着版面的增加,北青报的广告越来越多,几乎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视觉的不堪重负和心理的厌烦,正强烈离间着我与北青报  相似文献   

5.
文述 《新闻知识》2002,(10):14-15
《北京青年报》l981年“五四”试刊,经过21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报业经营的理念,正是这些理念支撑和造就了北青报九十年代至今的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青年报》在我国青年报刊之中,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经济效益,都是站在前列的。它的发展速度及方式曾引发了关于“北京青年报现象”(以下简称“北青报现象”)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北京青年报》对于我国青年报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对于青年报业前景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从解剖分析“北青报现象”入手。  相似文献   

7.
史玮 《青年记者》2017,(22):51-52
2017年7月3日是北京青年报复刊的36岁生日,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北青报”)以“三十六年见字如面”为主题,推出了共计60个版的社庆纪念特刊,其中32个内容版,共刊出读者来信70封.见报当日,北青报官微同步推出特刊“电子版”.庆生特刊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众多读者在官微留言,纷纷表达对北青报的祝福和期望,在朋友圈转发、留言,“见字如面”一时刷屏.  相似文献   

8.
老骥 《青年记者》2002,(2):22-23
正如历代兴衰更替一样,功成名就君临天下的进修也就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时候,成功了的北青报似乎也正滑入这一不祥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2002,(12):41-41,42
在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的宣传热潮中,北京市几家主要的报纸,新闻图片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多有出彩之处。仅以国庆后的一周(1-6日)为例,日报、晚报、晨报、北青报、法制报、娱乐信报、劳动午报等7家报纸,就先后刊发了各类新闻图片120余幅。日报、晚报、晨报和北青报还分别设立了摄影图片专栏、专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图片质量好,印刷精良,版面设计新颖,具有较强的震撼力,显现出在整个新闻宣传中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态     
《网络传播》2005,(10):9-10
中国网推出“中国和平发展世界无限机遇”专题,中国网络媒体江西行,电视台网站研讨会召开,北青报正式控股千龙网,三大动力助推互联网新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