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即使是对方愿意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也总是遮遮掩掩,很难保证事实的真实性。而通过隐性采访,记者往往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性”。这是由隐性采访的不公开性决定的。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的特点,就不会对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心理压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是指敏锐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必备素质。但在采访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久处一地的记者常常抱怨没什么可写,每天看到的人、所做的事都一样,今天似乎就是昨日的翻版,没有什么新鲜的,因而常常忽略身边有价值的新闻,原因何在?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趋新心理,对新生事物比较关注,存在很强的求知、求疑欲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受以往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就会形成见多不怪  相似文献   

3.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在采访一位五百万元体彩特奖得主时,遇到了对方极不配合的尴尬场面。她拒绝采访的强硬态度不仅出乎笔者意料,而且使在场的其他记者难以理解。但这次不成功的采访却引出了另一个话题:诚然,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权,但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如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当新闻采访与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曾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记者,首先是社会活动家,时时处在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上。当面临采访对象时,他是以为对方服务,为对方解决问题的身份出现的,准备将对方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记者的活动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又不带任何指令性、强制性。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完全是平等、自愿的。稍有采访经验的记者,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若和采访对象熟悉、亲近,采访便会格外顺利,彼此间充满信任感,获取的材料也会充实得多。由此可见,良好的情感铺垫在采访中至关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平日所采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彼此熟识、配合默契,实在是件不易的事,需要记者有充分的准备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7.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8.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才能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一)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有如下心…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就是采访双方自我干扰正常心理的特殊心理现象。心理障碍严重干扰着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的就是要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消除采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采访效果。采访中究竟有那些心理障碍呢?这里把主要的、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供新闻工作者在理论研究、采访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记者,他们能勤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采访,通过走基层,把报道内容的焦点对准百姓,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些记者因勤下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抓活鱼"而获得丰硕成果、事业有成。"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才能出精品"——这就是笔者从事新闻行业七年来最大的体会和总结的经验。当笔者刚进入报社工作时,工作无头绪,写出的稿件质量不高,总是得不到同事、前辈和领导的认可。单位的长辈们和领导提议说,像笔者这样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1.
高维海 《青年记者》2012,(27):62-63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善于提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就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提问技巧呢?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2.
博览     
采访对象的类型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常心态趋于正常化,这样才能保证采访活动顺利地进行,采访到事实准确的新闻。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把采访对象归纳成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快”,快采访、快写稿,迅速而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可以说,没有一种职业像记者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去体验、去快速反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参与生活、干预生活、评判生活。工作的辛苦也可以很快得到生活的回报,当一篇篇新闻报道见诸报端,产生社会影响时,记者的一种职业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5.
薛丽萍 《青年记者》2010,(14):63-63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7.
一次,去某新闻单位办事。编辑部里一位记者正在打电话。大概是对方请他去采访什么,记者答道:“好的。买到卧铺票就去,买不到就不去了。”对方听后作何感想不得而知,瞧那记者的神情倒坦然而又自信。由此,我不禁引起了联想。记者出差,特别是远途采访,买卧铺票完全在情理之中,符合制度规定。但倘若因卧铺票紧张,买不到,就置采访任务于不顾,即使有坐  相似文献   

18.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胡健 《传媒观察》2007,(2):25-26
他同一位记者约定,当天下午2时一起去采访一位画家。结果,在约定好的地点,他从下午1时50分一直等到2时40分,始终不见记者的踪影,多次打记者的手机联系,回答均是“对方已关机”。由于同这位记者素未谋面,担心在路上擦肩而过,错过见面机会,他立即赶往这家新闻单位,一直找到记者的办公室。谁料,办公室同志告诉他,这位记者家在外地,已经回家去过年了。约好了去采访,怎么能这样不守信?办公室有人劝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物采访新闻性不强,过了年去也不迟。一直对记者、对新闻十分敬重的他,根本没想到有的记者会这么不讲信用,简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视听界》1989,(6)
编辑同志: 最近,有几位业余通讯员朋友向我倾说:他们在采访时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去的稿件不被报纸或电台录用,怕再遇上采访对象不好交待。因此,有些新闻稿件不敢直接去采访,常常道听途说。这样不仅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