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微建议评好新闻采用十二分制(见今年第6期《新闻战线》第40页),我认为不可取。按那五条标准进行“三三二二二”打分,会埋没很多真正的好新闻。我认为,好新闻构成是:①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②有独到之处。基本要求也就是新闻的一般要求,是每篇新闻都必须做到的。如:真实,记叙清楚,文  相似文献   

2.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3.
评选“好新闻”,是新闻界的一件盛事。但我个人感觉,目前的“好新闻”评选有名不副实之嫌,特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首先是“好新闻”这个概念不准确,内涵不清楚。从语词学角度说,“新闻”一词是中性词,不牵涉定性评价好或坏的含义;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一词虽有多种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认为新闻是指新近发生、人们关切的事实。“好新闻”的说法,语词不通,搭配不当。其次,新闻与“新闻作品”不是同一概念,而是种  相似文献   

4.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5.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6.
想 ,不是凭空想象 ,更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先杜撰一个什么好的新闻点子 ,然后去“发现”新闻事实或拼凑编造需要的材料。想 ,是从新闻事实本身出发 ,多动脑 ,勤思考 ,而且这一思维活动贯穿于新闻作品创作的全过程。我做新闻的时间不长 ,没有什么新闻天才 ,相反还有点鲁钝。我固执地认为 ,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就要多费点神多死点脑细胞。也许是天道不负苦心人 ,我采取这种笨办法竟然有所收获 ,有几件作品还获好新闻奖。我认为 ,从刚获得新闻线索开始 ,就必须开动大脑。别人提供的新闻线索有没有价值 ,有多大的价值 ,在采…  相似文献   

7.
×××同志:你在来信中间:“好新闻都是事迹过硬吗?”这里,我只就“好新闻”与“事迹过硬”的关系发一点议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要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很难想象一件平庸无聊、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事能够”报道”成为好新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可以断言:一条新闻之所以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报道的事实过硬,即它包含有足以使它成为好新闻的内在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并不是像你说的,“凡有了过硬的事迹,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来”。因为一件过硬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8.
地方报记者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意即新闻视野较窄,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若以此为理由说写不出“好新闻”,就未免有些夸大。我认为,地市报记者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局限,写出有份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好新闻”来。当然,“好新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记者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今年春天好不容易物色到几个新闻采访对象。遗憾的是,由于我缺乏新闻要抢的观念,竟失掉两条“鲜鱼”。眼看着打进人家“网”里。今年春节后,我到陈集乡陈双楼村一个亲戚家做客。交谈中,得知他家去年收入很高,并了解到他们一个村用来专门卖菜的机动三轮车就几十辆。当时我已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可并没有马上采访,心想:现在不是采访的时候,回去准备一下,反正这里离我家不远,  相似文献   

10.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11.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者,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者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 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评选“好新闻”,是新闻界的一件盛事。但我个人感觉,目前的“好新闻”评选有名不副实之嫌,特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首先是“好新闻”这个概念不准确,内涵不清楚。从语词学角度说,“新闻”一词是中性词,不牵涉定性评价好或坏的含义;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一词虽有多种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认为新闻是指新近发生、人们关切的事实。“好新闻”的说法,语词不通,搭配不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好新闻说来就来: 饭桌上听到美飞行员寻50年前救命 恩人的事 好新闻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可预见性”可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抢”,否则,好新闻可能会擦身而过。 我从1981年开始写新闻,1984年调入杭州日报。10多年来我当过农村部记者、群工部记者、政法部记者,1992年10月调入文汇报,成了驻地记者。多元化的新闻采访线路使我有机会交了一大批对新闻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知道我的电话,经常到我家串门,带给我无穷的新闻线索。当然,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地在寻找新闻线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线索,我的第一反应是掂分  相似文献   

16.
写好稿,出精品,是每一位新闻报道员孜孜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能“心想事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身处最基层的报道员来说,更是好梦难圆。1998年我在新闻从业路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痕迹”:言论《看着饭桌忙种田》获1998年南通市报纸好新闻三等奖;与《海安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妇女标兵陆美芳结下200多个“致富亲”》获江苏省1998年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通讯《第200个“穷亲”》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笔者是一名乡镇报道员,学识和水平都属平平之辈,但一年中竟幸运地摘得了几只“大桃”,细细总结之,惟一个“勤”字使然。新闻界前辈把当好记者总结为“五勤”:眼勤、手勤、身勤、嘴勤、脚勤。我则对手勤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已记了满满的近20本采访本,它是我弥足珍贵的新闻信息库。许多优秀新闻人物和好的新闻事件都是从  相似文献   

17.
“小记者”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好新闻?这是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常常探讨的课题。我认为:与上级新闻单位相比,“小记者”的采访范围有局限性,但我们天天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当中,只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照样能写出有价值的好新闻。办法之一:会议当中找新闻。基层记者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会议,这些会议虽然大多数是一些日常工作会议,但只要我们跳出会议报道的圈子,就能从会议内外找到好新闻,91年11月下旬,我参加了金沙区工委召开的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在听取金沙镇马北村养殖场经验介绍时,他们叙述了这样一件事:5月间,他们  相似文献   

18.
“着力抓好新闻是军队报纸改革的大方向”,“要进一步办好军队报纸,关键在于增强新闻性。”明确的基本理论和反复的实践,使这些见解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大家在积极地研究、解决增强军队报纸新闻性的问题。今年 7月,作为评委,我参加了 1999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比,对这个问题也颇多感受。 不是军队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   有的同志认为:“部队生活面窄,色彩单调,缺少变化,没有多少新闻。”这种认识,影响了抓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次参加评比,展开各报社参评的稿件,便有琳琅满目、新风扑面的感受。就内容而言,有反…  相似文献   

19.
新闻贵在以“新”取胜。只有叙述的事实新,选择的角度新,反映的问题新,才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收到好的社会效果。我和王光荣采写的消息《让“巧媳妇”回“娘家”挑大梁》,能够荣获四川省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地市报第六届好新闻一等奖,主要是有一定新意。1991年6月初,在万县地委宣传部新闻培训班上,地区丝绸公可经理廖明楷发布了一条新闻:1至5  相似文献   

20.
作者附记:每年评选好新闻,由于“僧多粥少”(稿件多而名额少)的矛盾,总是“上榜”的稿件少、“落榜”的稿件多;加上评选好新闻也和人事一样,遭遇难免有幸与不幸之别:因此,不是所有好的稿件都能评上好新闻的。这应该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落榜”稿件中,确实也不乏佳作(它们本来就是由各地推荐上来的好新闻),其中有些甚至不比“上榜”稿件的质量逊色。从新闻写作研究角度考虑,特别是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新闻改革的角度考虑,推荐一些“落榜”的好新闻(这些稿件也都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报道人员的心血结晶,它们和“上榜”的好新闻一样,都是我们新闻写作宝库中的财富),可能是不无益处的。作者参加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比会议,对此深有感触,为此撰写了几篇推荐的短文,借《新闻大学》一角,供广大读者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