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我爱写“家里”的新闻。有人会说,偌大一个村都没啥新闻,你家的“小天地”里有啥写头?且听我道来。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恁深的粪坑不几天就填满。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怪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听后一震,上级不正提倡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思想的深度决定稿件的深度。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政委贺小林常讲的一句话是:“小报道员也要有大思想。”这个“大思想”从哪里来?——“吃准上头,抓住下头。”一个旅级单位的新闻干事或报道员要善于站在旅长、政委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军级单位的新闻干事则要站在甚至超出军长、政委的层面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指导性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4.
思考的深度     
高尔基说:“谁思考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如何理解这个“思考”呢?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的体会是:一篇稿件的质量,取决于采访,而采访的深度,又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她初当记者时,采访只知道采访材料,却不懂得采访思想观点。如果没采访到思想观点,那些生动的材料就象  相似文献   

5.
傅洪波 《新闻前哨》2003,(12):59-59
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社会新闻。作为驻站记者,如果我们能跳出琐碎的工作性报道或成就性报道,把眼光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会发现一个社会新闻的“富矿”,不再会有新闻资源匮乏之感。 提起社会新闻,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无外乎车祸火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吸毒贩黄、卖淫嫖娼、偷盗抢劫、打打杀杀之类,只不过供人消遣、博人一笑而已。实则不然。只要我们注重积累,深入观察思考,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照样能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何为新闻由头非事件性新闻得以成为新闻的缘由、引子。“由头”即可以作为借口的事。新闻事实要求有较明显的变动性和时间概念,而非事件性新闻在这两方面表现都不充足,因而写出来就会“不像新闻”。在这个意义上,“由头”很重要,它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接近感。常见的“由头”有:(一)尽可能由近及远,找一个最新的、时间概念较为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由头。(二)以作者的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新闻由头。(三)避免陈;日的时间概念,以有新意或易受人关注的新闻事实为新闻由头,如权威人士的见解、评议,不寻常的数据等等…  相似文献   

7.
写好“豆腐干”新闻重庆市中区委宣传部陈让德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豆腐干”新闻没啥写头,写“豆腐干”作用不大。笔者认为,此说欠妥。所谓“豆腐干”,即指短新闻。一般指少则百字左右,多则不超过三五百字。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报纸扩版,...  相似文献   

8.
在“爬格子”生涯中,有人乐意写有头衔、有脸面的企业家、领导,有人善于写获过国家、省级的劳模、先进,撰写这些在当地有口皆碑的人物,有份量,有力度和深度,被新闻单位采用率也较高,这叫“吃酒不吃菜,各人心中爱”,而我则不然,偏偏钟情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写“小人物”确有较大难度,他们没有显赫的政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鑫 《军事记者》2001,(4):37-38
在《解放军报》艺副刊所接到的稿件中,有一种最为普遍的写法,那就是每写章必开“吉普车”。这些章的开头一般是这样:我们到某某单位采访。吉普车在盘山道上绕了多少弯之后,终于到达某某地方,随着吉普车在营院门口停下,迎接我们的是某某教导员或某某指导员(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人物)……接下来,如果作要写艰苦创业,很可能就是指导员把他们带到猪圈里去数一数大肥猪了,而且告诉你这些猪是从多少头发展到多少头……采访完毕,吉普车就远去了,要么到下一个单位“继续操练”,要么就是做些感慨似的思考,这样,一篇章就算结束了。这种前后不离开吉普车的作品,有人戏谑地称它是一个新的写作品种,叫“吉普车学”。  相似文献   

11.
我刚开始写新闻稿时,总觉得自己的活动天地太小,找不到可写的人和事。有时看到报纸上、听到广播里报道的消息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相似,就后悔自己当初为啥不动笔去写。这证明不是自己周围没啥可写,而是不能发现和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有时我也听到不少新鲜事儿,但因为自己不善于发掘这些新鲜事儿的潜在价值,它就被埋没了。我们每天不知要接触到多少人和事,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顺心的令人高兴和振奋,不顺心的则使人生气和烦恼。但如果稍加留心,从这些人和事中也不难发现新闻。那是1979年秋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触:一篇稿子的题目有了,材料也有了,但怎么也写不下去。如果要硬写,文章就会很生硬、不耐读。于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放一下。如果你的命题真是个好命题,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就再留心,观察思考,继续积累着这方面的信息,等资料储存到一定程度时,写作的灵感就会被再次激发起来。那时,你再拿起笔来写,就会顺当得多比硬写出来的质量也高得多。 写稿是这样,改稿,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学生时代,很相信自己的灵感,写文章一蹴而就,养成不爱改稿的习惯。后来知道写文章是要改的。但说来  相似文献   

13.
选一个新颖的角度。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之前,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同样一个会议,同样一家企业,同样一桩事件,不同的记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一是“逆向观察”,反其道而行。二是“迂回观察”,绕着道儿走。三是“追踪观察”,深问一层,穷追到底。做一个醒目的标题。角度选好,立意确定,就该进入“写”的阶段了。这时就会想到作标题。标题要醒目,基础是内容。如果内容不行,标题作得再好,也是白搭,甚至起副作用,给人以“华而  相似文献   

14.
我从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一条经验:通讯员写作的路子是宽广的。只要你视野开阔,细心观察又善于思考,就常有东西可写。我长期从事财贸工作,经常在市公司管理部门办公,看材料、听汇报的机会较多,这对写本行业的业务新闻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九五四年以来,我写的稿件见诸报端的,大量是糖、烟、酒方面的产供销信息,也有少数结合政治宣传的经验报道。但久而久之,我觉察到自己写的东西缺乏新意,题材狭窄,往往“炒冷饭”。我曾为此烦恼了一阵子。  相似文献   

15.
常听基层通讯员议论“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孰是孰非,笔者认为,二者皆有道理,且有一定联系。“多写多发”是强化你的采写实践,只有多采多写,才能使你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多写多发”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少写多想”则是提倡一种思考钻研精神,不要盲目蛮干.而要善于思索。很简单,如果你一年写了百余篇稿件,件件如泥牛入海,那么你就该“少写多想”了,也就是坐下来,冷静地分析你的稿件命中率低的原因.对照报纸找差距,这样对提高稿件质量大有好处。“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既然都有道理,作为基层通讯员就…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17.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辨术与编术杨勇编辑的辨术与编术是编辑工作的重要方法,善于辨,精于编,是编辑两大素质。善于辨术,精于甄别,是编辑具有慧眼能识“货”、良莠自分明的一种基本素质。同一事物,常常因为人们观察的角度和观察者不同其结果就会不同。同是庐山,就会得出“横看成岭...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一生写了许多好文章,当别人问他是怎样写出来的时,他说:“吾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为文。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的“三上”为文,对我们业余写作者来说至少有三点启发。 其一,写作要善于挤时间。写文章时间哪里来?欧阳修“三上”为文的做法,就是善于挤时间。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特别是善于抓住那些别人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短”时间。鲁迅曾说过:“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成功之作并不都是用整块时间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而是利用生活中零  相似文献   

20.
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平淡无奇,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是一座新闻“富矿”,能挖掘出非常好的新闻来。这就是思维的差别。一个善于思考尤其是善于辩证思考的记者,必然会反复咀嚼、仔细思考、认真比较,掂出事实的新闻价值,找出事物的客观原貌,新闻点子就会滚滚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