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目的选题原则与编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策划也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通过趋同和求异的思维过程,改变已知原始系统的结构形态,赋予新的内涵,以达到以旧引新、破旧立新的整体效应。也可以这样理解编辑的选题策划和编辑的编创策划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其形成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2.
电视是科技的产物。电视文化的本质是科技文化,在科技日益渗入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同时,电视编辑应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不断实现节目的创新,编辑工作既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电视编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电视编辑工作中只有在每一个环节树立起创新意识,将自己的隐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融到新闻节目中,将各种思维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善于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结构意识.以此为基础有效发挥自己的直觉思维与灵感才能转化为人们看得见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是王振铎在《编辑学通论》中提出的两个范畴。从提出者对它们的解释和论述来看,前者实际上是指作者、学者、编辑者、读者及其他一些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共同具有的“编辑活动”,后者实际上是把“编辑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缔构的科学”。对此,王振铎近几年来的论述又有所发展。笔者不敢苟同,故作此文。 (一) 阅读王振铎关于“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的论述文字,人们就常会面对逻辑上的矛盾与混乱。 例如什么是他所说的“文化”呢?在“文化的构成”这部分中,王振铎指出:“广义的文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文化,……二是社会的文化,……三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类思考世界、美化世界、完善自身心智,建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结构。”而其“在本书中所用的文化一词,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而不是包罗一切的‘大文化’概念”。这很明确,王振铎所说的“文化缔构编辑观”中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而且“精神”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语、限定语。他又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客观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人类文化世界。我们借用这个划分方法,而着重从其中的第三世界,即人类文化世界来考察编辑现象。”这  相似文献   

4.
编辑思维之所以能构成一门独立的思维科学分支学科——编辑思维学的专属研究对象,是由编辑思维活动的特有属性决定的。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从古老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从广义上讲,人类最初的意识、意识形态及其形式、思想文化、精神价值(文明)即概念、思想、理论、信念、知识、评价、目的等等都是人的思维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编辑功能的结果。狭义的编辑活动则起源于人类社会文字的记载、整理活动。从人类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发展与传播的角度上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编辑把人类个别的、分散的、独特的精…  相似文献   

5.
编辑主体是指在编辑活动中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在编辑活动中选择、整合、优化和输出人类的精神信息和文化产品,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社会文化心理的建构、大众文化意识的培养、知识及技能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编辑主体所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文化  相似文献   

6.
学报编辑的“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建构学报文化,这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四种意识",即把关意识、文化意识、主体意识和精品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曾把人类的思维称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思维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概括的发展历程。根据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人的思维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编辑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通常的思维规律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编辑工作是一种典型的脑力劳动,它不仅充满了创造性,而且就其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编辑在其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记忆、注意、想象、判断、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为了使书稿质量尽可能地完  相似文献   

8.
编辑主体意识与编辑学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研讨所带来的不仅是一门新型学科的创建,而且——或许更为重要——是编辑主体意识的萌醒与复活。编辑主体意识的确立使编辑学的创建过程成为编辑群体精神文化的升华过程。 我们看到,在编辑学中涌现出一系列散发着时代气息与精神的全新术语——文化策划者、文化设计师、社会活动家、把关人、选择者、导向者……,这充分表现出我们的编辑同仁为自己重新定位,以使自己扮演更为重要的社会角色的热忱与信心。这意味着编辑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编辑精神正在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活力。由于编辑职业的隐匿性和依附性,使得编辑形象朦胧模糊,而且时常被人忽略乃至遗忘。“剪刀加浆糊”、“为他人做嫁衣”,这种褒贬兼而有之的评价,使编辑的社会地位飘忽不定,编辑似乎总是在扮演小矮子的角色。对编辑角色的重新定  相似文献   

9.
人的整合思维是汇集相互对立观点而取其优于矛盾双方的最佳解决方案的重要思维过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为满足文化选择、文化把关、文化规范、文化积累、文化传播的需要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群体的编辑,其整合思维的关键要素在于思维过程中的批判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贾岩 《出版科学》2004,(1):21-23
依据客观事实和有关理论,对编辑的劳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与全面考察,认为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的劳动和其他精神生产活动相比,有其特点和规律;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编辑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 ,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 ,无不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整理社会文化、建构社会文化、传承社会文化。所以 ,编辑是一种高尚的事业 ,编辑主体肩负着神圣的社会文化使命。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编辑工作是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  人类社会的文化大厦是由广泛的编辑活动建构而成的。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编辑工作乃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对出版工作全局起着枢纽作用 ,具有深远影响。编辑工作的质量 ,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出版活动另外两个重要环节———复制、发行的效果 ,诚可…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青 《编辑学报》1994,6(1):1-3
编辑活动是知化信息为知识的文化建构活动,具有结晶人类思想成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导联、导向作用。而它的内在运行机制,则是编辑的主体认识活动。在编辑活动中,编辑凭借主体内在的意识对作者以文稿形式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鉴选和评价。然后对之进行符合主体认识的加工整合和改造,以出版物形式输出。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特征,是以编辑的认识活动为内在机制的,是编辑主体认知的建构对象化外现。本文从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和多重交织的社会关系格局中,探讨编辑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国峰 《大观周刊》2012,(51):252-253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批判性和直觉性,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取得的思维成果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培养.即科学地促进它们的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电视编辑思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锋 《现代传播》2002,38(2):59-62
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 ,技术和思维是电视编辑的两大基本支柱 ,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 ,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这是电视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社会角色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月 《编辑之友》2010,(12):85-86
一 编辑的社会角色 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的提供者和人们精神食粮的过滤者,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者和传播者,担负着向社会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经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完成由手稿到出版物的第二次信息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足最初的选题还是之后的修改加工,都体现着编辑的学术意识、审美趋向,都包含着一种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活动是知化信息为知识的文化建构活动,具有结晶人类思想成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导联、导向作用。而它的内在运行机制,则是编辑的主体认识活动。在编辑活动中,编辑凭借主体内在的意识对作者以文稿形式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鉴选和评价。然后对之进行符合主体认识的加工整合和改造,以出版物形式输出。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特征,是以编辑的认识活动为内在机制的,是编辑主体认知的建构对象化外现。本文从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和多重交织的社会关系格局中,探讨编辑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何为编辑的“六元” 人类的出版编辑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构成编辑活动的基本因素可以大体归纳为两部分:一是物质形态的。包括社会文化本体结构(简称“文本”)、组织收集获得的精神文化产品(简称“稿本”)和经过加工、准备传播的编定本(简称“定本”):  相似文献   

19.
关于编辑劳动的创造性问题,仍是当前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讨论的不断展开,编辑劳动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在具体的认识上,大多数仍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即认为编辑劳动的创造意义主要表现为创造的参与性和创造的二度性,是一种间接创造,或曰再创造,而对编辑创造的主体性、直接性,尚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态度。我以为,对编辑劳动创造性的探讨,不应局限在狭隘的编辑工艺流程的圈子里,而应在人类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上来考察编辑活动的本质意义和它的社会价值、社会作用。唯此,认识才可能深入。人类文化建构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编辑创造和作者创造同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而又密切相联的两个环节。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是对传播信息和社会文化的把关和选择,因此,编辑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编辑的批判是对现实文化现象的质疑;编辑的批判是对社会文化建构的一种理性的反思;编辑的批判是对健康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