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粥摊关停”为何引发新闻误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月4日,义乌市香山路劳动力市场前的施粥摊停施.从地方小报到全国性媒体都参与报道评说,网友议论更是热烈,文章多以"叫停"、"黯然夭折"、"无奈谢幕"、"被迫关门"、"末路穷途"等词汇,还有的说"施粥摊关停,是卫生监督部门检查认为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碗筷没消毒所致",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2.
1903年,东来顺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建店,创始人丁德山,字子清,河北沧州人.之前,丁子清给各煤场送黄土为生.在清朝,东华门有块下马石,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下马处便成存马场,人来马往,巨热闹.丁子清把干苦力攒下的银子悉数投入,搭了一个棚子,始挂"东来顺粥摊"之牌,卖玉米面贴饼子、小米粥.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3年前被母亲遗弃在了医院.随后他被临时寄养在敬老院,时限是10天,但这一待就是3年.3年来,从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他,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已经62岁的敬老院护工贾凤芹老人和其他10位年龄更大的老人.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2014,(11):54-54
1.癌症老人19次进考场追梦72岁的施祖林第19次走进考场,迎战有着"天下第一考"之称的国家司法考试施祖林2001年被查出患了胆囊癌,今年上半年,他又因脑梗塞住院40天,每天必须吃药,但他依然在追梦的道路上坚持着钟成摄2.这样危险啊!10月3日,一辆摩托车飞奔在义乌境内道路上,车手光着上身,用粗粗的长布带和围兜将婴幼儿扎在怀里,既不带头盔。  相似文献   

5.
《湖北档案》2009,(8):F0003-F0003
说明:清同治十年庚午秋,朝廷派人视察保康,发现保康县境内崇山峻岭,居民散处在陵谷间,谋食维艰,民多莱色,每年饿死人不在少数,欲赈之而粒米如珠,遂建议朝廷在保康施粥。这块碑文详细记载了每年从农历冬月起至次年三月止在保康施粥的全过程,由邑人朱锦标书。  相似文献   

6.
孤独的强悍     
庞关 《北京档案》2005,(1):50-50
63岁的阚培桐先生已经过了"忙碌"的年龄,但退休以后他的时间表里仍然没有"闲暇"二字.从2002年起,老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我们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十分相似的活动上,翻查、复印、抄录、整理……所不同的是老人的工作量是自己制订的,活动经费是自己筹措的.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搜集到了1931至1945年间,200多位作曲家、近300位词作者在中华民族与日寇抗争的14年中创作的歌曲共3250首,这个数量比海峡两岸此前出版过的任何一部抗战歌曲集所选编的作品还多出三四倍.问及老人从事这项活动的诱因和动力,他说"牢记历史,才是最好的纪念.抗战歌曲本来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歌曲所承载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没齿难忘."  相似文献   

7.
乾隆皇帝为清入关后第四位帝王,他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多太上皇帝,活了89岁.在文治武功方面,他颇沾沾自喜,因而,自称"十全老人".  相似文献   

8.
佚名 《新闻世界》2008,(2):14-15
我住的小区边,在七八年前就有一间由本地人开的快餐店,有150多平米,主要经营西式早点、广东风味的粥,很是红火了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到那去吃,可是最近关门了。  相似文献   

9.
有央视<百家讲坛>"鼻祖"之称的阎崇年先生,近日在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掌掴耳光.随后该青年受到拘役十五天罚款千元的处罚,而且在媒体和网络上受到几乎众口一词的谴责.一位也曾在<讲坛>上"说书"的学者说:"无论如何,都不该对一个老人动粗."是的,对一个老人动粗不对;若是对一个少壮者动粗,同样也不行.所以,该青年因此而领罚,实是"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三昧》2008,(1):29-29
2003年10月11日3时20分,穆青辞世,中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耀眼的巨星.3天以后,大型画册<穆青摄影>从深圳空运到北京,封面照片是壮观的川西北四姑娘雪山.为了拍摄这张雪山照片,这位81岁的老人勇敢地翻越了海拔4500米的巴朗山.遗憾的是,他永远没有可能看到这本凝聚自己心血的画册.  相似文献   

11.
尘封的记忆     
在洞庭湖西岸的湖南省常德市德山东麓,有一座始建于唐初的古寺一德山乾明寺,这座古寺为当时佛教第五十三福地.山门上唐朝宰相裴休题写的"古德禅院"九龙大匾临空高悬,当代高僧佛源大和尚题写的"乾明寺"竖匾与之相呼应,宏伟壮观.院内,古桂盛开,香袭一山,葱箐古树,崖绿翳日.寺内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常住僧人,就是本文中的主人,俗名吴淞,法名释来空.老人今年88岁,在八年抗战中,曾亲历烽火狼烟,切身体会战争的残酷,亲眼目睹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杀戮.老人虽已遁人空门、六根清净,不再过问凡尘事,但当我们谈起他曾经历的八年抗战,马上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以下是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减法求快乐     
那天,《浙江日报》编辑来北京组稿,席间一位女作家给文友敬酒,她颇有创意地来个分年龄段举杯,而且每个年龄段都要减去十岁。在座最年长者有两位先生,均已年逾八旬,按她说减去十岁计算年龄,这两位老人自然高兴一番。下来就是年龄七十岁的几  相似文献   

13.
我至今都搞不懂,上海本地人(浦东人)为何要把祖父或外祖父叫作"大大"(音"达达").但我知道,这个"大"字不是"一股独大"的大,也非"普天之下唯老子为大"的大.这个"大"字就是老男人的意思,可泛称一切男性老人.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26日,南京最后一位"慰安妇""活证人"雷桂英的去世,深深触动了一位老人的心;第二天,日本最高法院就中国公民"慰安妇"对日索赔案裁定原告中方败诉,老人义愤填膺.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公开了埋藏近70年的不堪回首的"慰安妇"身份.  相似文献   

15.
"没有比在自己为之奋斗终身而取得的政权下坐牢更为痛苦的事情了。"布哈林的这句遗嘱,最能让涂胜华体会到父亲涂作潮、这位被称为"谍海神工"的原中共特科人员当时的心情见到记者,涂胜华远远地快步迎上来。60岁的他,头戴一顶绒线帽,穿一件肥厚的旧棉袄,看起来像刚刚做完一摊子活的人,热气腾腾。简单寒暄后,他驱车带我们去河北燕郊的西柳河屯村,参观他父亲涂作潮的史料陈列室。同行的两位老人,一位来自国防部外办,一位来自军控协会。  相似文献   

16.
《楚天都市报》1998年11月29日第六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河南老寿星一百六十岁》的新闻,称河南省南阳地区发现一位160岁的老寿星,名叫吴云青。同时《中国消费者报》也发表了一篇署名该报记者采写的新闻,也报道说中国发现一位160岁的寿星,现在河南省南阳一小山村里隐居,同时还配发了一幅有着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人照片。 《中国消费者报》的这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全国媒体和众多读者的关注。大小报纸、电台纷纷转载转播,一时间,河南省南阳地区出了一位160岁堪称“世界寿星之王”的老人的消息,霎时传遍全国,成了人们街头巷议的焦点和众多媒体关注的新闻热点。众多媒体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河南南阳当地打听、了解这位“世界寿星之王”的具体下落和近况,准备派出记者专门来南阳采访。中国新闻社、日本等新闻单位一天几次不停向我们南阳日报社打电话,紧急要求提供有关这位老人的新闻材料。甚至有消息说,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也传来关注之声,称如果能找到这位老人的话,想让他到晚会上亮亮相……  相似文献   

17.
赖晨 《档案时空》2012,(9):20-24
2010年10月14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烈士陵园,69岁的陶斯亮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为一位老人立下一块"恩重如山"的碑,并发表了深情讲话,讲话中缅怀了她和这位老人60多年的情缘,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和陶斯亮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8.
完美     
从前,有一位满脸愁容的老人,七十岁了还没结婚,到处旅行、流浪,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东西。有人问他在找什么? 他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 那人就问他说:"你四处旅行,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有的,我碰到过一个,那是仅有的一个,真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老人无奈的说:"可是,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19.
希望,在绝望中重生 5年前的盛夏,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一对老夫妇来到了<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男的96岁,是1925年参加革命的原中联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张致祥老人,女的80多岁,是张老的夫人,1937年参加革命的伊之老人.两位老人抗战时都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是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人.他们把一份<晋察冀日报>牺牲烈士的名单郑重地交到我们手里并说:"我们找他们的亲属找了几十年.我们来日无多,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20.
《视听纵横》2009,(2):F0002-F0002
2006年1月8日,金华的电视荧屏上首次出现了“本地人编,本地人导,本地人演”的方言轻喜剧——《二十分可乐》,它以“说本地方言、讲本地故事”唤起金华人乡土的亲切感,以金华普通市民老林头一家幽默搞笑的剧情逗乐金华观众。题材贴近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