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在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数量持续增长.报纸、广播等开通微信公众号已成常态.在如今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越发红火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实现突破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策略及影响力,以期为其他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迅 《采.写.编》2016,(5):131-13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QQ、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被人们广泛使用,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微信公众号.但是,现在微信公众号也有不少问题,例如,出现了假冒的微信公众号,而公信力较高的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比较少.有必要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和有关运营策略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初步总结并分析了目前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方法和运营方式,为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王彗玲 《青年记者》2016,(29):60-61
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目前,继开办网站、微博之后,微信公众平台又成为传统媒体新的竞技场,一些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的微信公众号.《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已达90%,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目前已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已开通运营.虽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具有数量优势,但粉丝数量超过10万、单篇文章阅读量过万、在微信平台有影响力的大号还不多,像央视新闻、壹读、FM91.8这类的优质账号还比较缺乏.①  相似文献   

5.
新论摘编     
<正>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1、运营者同理化。即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的运营者必须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能够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组织内容等。一般来讲,传统媒体应该高度重视年轻用户尤其是"90后"用户,最好的方式就是让"90后"来运营微信,因为他们天然的和用户之间没有代沟。2、打开靠标题。根据腾讯2014年底的数据统计,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6.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编辑与运营策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传统媒体进行移动传播转型的重要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号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传统媒体账号虽数量众多,但优质账号缺乏.因此传统媒体须重视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和运营,编辑策略主要包括选题技巧、标题制作和传播形式,运营策略主要包括创建专业团队,把握发布时机,重视账号推广,加强与粉丝互动,并对用户实施数据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剧增以及微信社交、传递信息功能的增强,微信已成为受众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手机App之一,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接受与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受企业和个人的青睐.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促使广播媒体加快了使用微信公众号的节奏,如今,各大广播媒体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运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广播媒体传播信息与加强和听众互动交流的"新阵地",极大地拓宽了广播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也促进了广播节目收听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迭代更新,为智能终端提供通讯的应用程序服务商也在不断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以满足人们需要。微信公众号一种面向多机构的线上平台此时出现,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方式。微信公众号这种新的体验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了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成为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大多量大质优的微信公众号很少,现在想要迅速从量堆中飞跃到质优的微信公众号行列中只有改变运营和编辑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宇 《东南传播》2020,(12):104-107
当前受众获取信息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如何在新媒体里谋得生存空间?开办微信公众号成为许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试点的首选!笔者通过对市场化运作的证券评论类微信公众号的实践总结,就如何转变观念让昔日评论变成今日产品、如何让广播证券评论进入新媒体并拥有更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希望能对当下积极转型的证券评论类节目带来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四全媒体"语境下,微信公众号在传播信息时的速度优势、渠道优势和内容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比拼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无论是阅读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微信公众号都是当前大多数用户的首选.本文认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主要反映在题材聚焦于网民关注的内容、手法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形态契合移动终端阅读习惯等方面.作为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对内容产品实行融合传播.  相似文献   

11.
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号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优质账号缺乏.本文主要从"传统媒体的编辑能力在微信公众号的编辑过程中的应用"这一角度阐述了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台影响力在逐渐减小,建立微信公众号无疑增加了一个新的信息发布渠道。只要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平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创新报道方式,精心策划,扩大影响,就能进一步扩大县级广电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瓶颈与挑战。但与此同时,受众注意力的转移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也给纸媒提供了新机遇、新思路,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来拓宽纸媒的传播路径,整合运营策略,正是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希望更多的纸媒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设立"走心"的微信公众号,借助这种新媒体形式来延伸自身的品牌优势,实现新时代下纸媒和微信公众号的完美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4.
当今,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的标配.然而,目前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依然存在着内容简单移植、 用户数量有限及互动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实现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的长久健康发展,就要强化对接意识,积极推进与微信间的有效融合;注重经营管理,借集聚效应提高微信帐号的知名度;优化互动方式,切实满足用户的参与性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广大科技期刊扩大传播、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具体落实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就是要注重内容的策划以及表现形式。本文以科技类期刊《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策划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受众数量多、一对一互动、个性化服务、二次开发等特点,被企业、政府和服务机构等广泛采用[1].公众微信平台上的订阅号与服务号其实与当时流行的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并无二致,读者只需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平台杂志名称添加关注即可阅读.本文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她刊》的运营成功为例,从内容和运营策略两个方面分析该公众号,从而总结出它发展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欲在新媒体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借力微信平台,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是必然选择.虽然纸媒是最早抢滩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域,但运营较好的账号较为稀缺,新京报官方微信则是纸媒优质公众号中的佼佼者.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移动指数报告》中,新京报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名列前茅,其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已成大势,电视媒体纷纷借微信公众平台之力进行推广,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仍可发现尚需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六家省级卫视微信平台运营现状,对比具体推送内容和功能设置,应用传播学理论,对省级卫视微信公众号运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毛雯钰 《视听》2016,(12):86-87
微信公众号以其受众广泛、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迅速成为了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微信公众号的成功运营无疑是现代网络时代发展的重要结晶。但是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影响和制约着微信公众号的良好市场运营。本文分析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误区,探讨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改良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任芳言 《青年记者》2016,(21):37-38
媒体类公众号名称的分类 微信公众平台中媒体类公众号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媒体在微信平台上的延伸,与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媒体形象直接关联;第二种是报社、出版社或网站等旗下负责运营特定内容的公众号;第三种以个人为主,主要发布原创内容,即自媒体. 这三种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公众号会直接以其媒体名称命名,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一般在报社、出版社或网站旗下的公众号,命名时相对更自由,形式选择多样化,如“团结湖参考”“百度新闻实验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