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 :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以前都是“唯一” ,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是“惟一” ?还是“唯一” ?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 ,唯、惟、维三字通用 ,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 :《尚书》用“惟” ,《毛诗》用“维” ,《左传》用“唯”。从字源上看 ,唯、惟都不是“只”“独”“仅”的本字。《说文》曰 :“惟 ,凡思也 ,从心 ,隹声” ;“唯 ,诺也 ,从口 ,隹声” ;“维 ,系车盖维也 ,从系 ,隹声”。就是说 ,“惟”的本义是思 ,考虑 ;“唯”的本义是答应 ,应答声 ,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就是它的本…  相似文献   

2.
档案违法活动中的危害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其表现形式上分,可以把档案违法活动中的危害行为归纳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作为"与"不作为".所谓"作为",是指档案违法行为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而为<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鹿荣 《编辑之友》2010,(8):112-114
最近收看某地方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请出某著名演员时,这样对他说:"观众朋友们早就对您耳熟能详了." 乍听到"对您耳熟能详"的说法,觉得有点别扭:对"人"也可以"耳熟能详"吗?于是便查阅了几本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耳熟能详"的解释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个词有几种不同写法,词音、词义相同而词形不同,可以任意使用,不分轩轾,叫做异形词。异形词是汉语词汇中的歧异现象,骈枝赘疣,不利于语文的学习和应用,特别是不利于语文的信息处理。由于异形词的存在,在使用时就有个选择的问题。但是,从古至今,异形词的使用选择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如古代字书《广雅释诂三》:“唯,独也。”而实际上,在古籍里表“独”义时唯、惟、维是通用的。《辞源》指出:“古籍惟、唯、维通用。《左传》作‘唯’,《毛诗》作‘维’,《尚书》作‘惟’。”在现代汉语里,表“单单,只有”义唯、惟仍通用,“唯一—惟一”、“…  相似文献   

5.
<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日第9版摘登<新周刊>文章,介绍某网站对齐达内、菲戈和贝克汉姆三位球星进行综合评比的情形时写道:"结果贝克汉姆以一分之差险胜菲戈".这话令人费解."一分之差"是"少一分"差一分"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那全句就成了"结果贝克汉姆因为差一分险胜菲戈",这岂非笑话?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1日起,铁道部实施了新修订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其中普通列车乘客迟到车票作废的规定引发了巨大争议.面对社会质疑,铁道部运输局回应称,新规对普通旅客列车车票改签与原规定"办理改晚乘车签证手续最晚不超过开车后2小时"没有实质性改变,主要是为了"遏制票贩子的倒票行为".  相似文献   

7.
清朝光绪年间,一些提倡新学、主张变法的大臣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他们上书奏请效仿西方,设立图书馆以及报馆等,以图开启民智.1904年端方从湖广总督任上"调江苏、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端方在任,"奉诏赴东西各国考政治,既还,成<欧美政治要义>"一书,盛赞西方文明.1906年再任两江总督"设学堂,办警察",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就这样阐明他筹办江南图书馆的意义:"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近百年来欧美大邦,兴学称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图书馆.宏博辉丽,观书者日千百人,所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意至善也."  相似文献   

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9.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国学",跟你那个"科学"、"民主"是不一样的.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国粹"是另外一个意思,那是清朝末年一部分搞革命的人,拿来对付满清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余华称自己是"永远的先锋".何谓"永远的先锋"?字典上解释"先锋":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冲锋在前;泛指起先导作用者.上世纪80年代,余华以鲜明的姿态登上了中国文坛,从<现实一种>中作为"物品的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中作为"商品的血",以一种"人之死"的后现代主义的"人的观念"颠覆了现代式的"启蒙虚妄".  相似文献   

11.
老马 《北京档案》2002,(7):40-41
在档案部门经常听到"没钱"的叫喊声,你要他开展活动吗?"没钱";你要他订阅刊物吗?"没钱";你要他上等级吗,还是"没钱";你若再问他,为什么工作上不去,他自然仍是那句话,"没钱".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钱"二字竟成了某些档案人用来挡"兵"的"将",用来挡"水"的"土",实在叫人可悲可叹.不过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2.
一、"随求"与随求菩萨 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一批唐代瑰宝,其中有许多与佛家密宗信仰相关的法器和供养器.这批法器中有六枚钏环较为特别,与同时发现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账>碑上的记录对照,其上记载:"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1]所谓"随求六枚",恰是指这六枚钏环.  相似文献   

13.
这里本无事,媒体自造之 6月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上赫然有一大标题<揭开事实的真相:"李希光事件"始末调查>,让人猛地一愣,李希光出事了,啥事?仔细看去,却原来是他一年多以前在广州电视台做的一期访谈节目中关于网络实名的说法又被人拾掇出来发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较大的反响,<南方周末>的一见习记者借此发挥了一下,结果就成了耸人听闻的"事件"了.  相似文献   

14.
如今结婚,"百年好合"的汽车一长溜,茶陵与江西莲花县接界的湘赣边一带却流行一种措婚的习俗.<茶陵州志>载:"捎婚始见于明末,盛行于清代".解放后,笔者还见过多次.  相似文献   

15.
孙焕英 《新闻记者》2002,(12):37-37
汉语体系,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实在不好说的,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  相似文献   

16.
康熙是1654年出生.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吗?不是.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1日,由央视举办的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正式启动后,网上投票有不正常现象:部分候选人票数在短期内"井喷",且"选民"分布区域过度集中,有行政操纵嫌疑.而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学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则通知,成为宜春市动用行政权力,操纵"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候选人评选"网上投票的证据."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过程中,涌现大量水军,战斗能力相当强大."<中国青年报>记者程刚在某网站微博上说.  相似文献   

18.
"逆势新闻"的概念及意义 什么是"逆势新闻"?先看一则报道. 4月2日的<报刊文摘>引<新华每日电讯>3月27日报道<河北村干部频遭暴力伤害>,文章说河北"许多地方频发暴力伤害村干部事件",并列举了三起有代表性的案件,呼吁"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这则报道引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上,<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引起了代表们热烈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婚姻法>的关心和重视.最近,笔者发现了一份特殊的"婚姻法"--制订于1935年的<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内婚姻简则>.这份<婚姻简则>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属于比较早的调整婚姻关系的文件,其中的一些规定,对今天修改<婚姻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丽云同志在<编辑学刊>2000年第二期撰文,提出的"倒审"编辑工作现象应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但称其为"倒三审制",而且是"剔除‘三审制'的弊病"的措施,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都有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