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图书的计量单位,在书目著录中要求统一。而古代书目,《七略》以下,不统一的不乏其例,类归起来,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篇卷并用。首创其例者,《七略》,其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承之。从其例者,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铁大昕《补续后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顾槐三《补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等。  相似文献   

2.
班固依历史档案史料编著的《汉书》,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自东汉问世后至南北朝间,传诵《汉书》还蔚为五、六百年之风尚,以致于《汉书》被称为“汉圣”。该期间,《汉书》地位扶摇直上,其影响之大,远超于《史记》。后人还常把两书的作者司马迁与班固联结一起,或以“班马”、“迁固”并称,或以《史》《汉》并举。  相似文献   

3.
一本新书在手,可以享受浏览的快意,有时候也可能很扫兴。新近买来一本《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翻到第十六页,兴致就扫尽了。这一页上端有一个人名连续出现了两次: ……有一段话:“朱买巨传:买巨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汉书》注语也提到……  相似文献   

4.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是中古《汉书》学的经典著作,《汉书叙例》是了解颜氏学术观点的重要文本,该文对南朝《汉书》注多有批判,亦不收录南朝注家,其中原因可归结为:晋唐之间蔡谟《汉书》注本的流行,北方《汉书》古本与《水经注》等其他文献的留存,梁末唐初的书厄及南朝《汉书》注之新变范式。此外,考察颜注《汉书》的成书历程,探研成书实情,对理解“抄袭旧注”说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汉书》《汉书》首创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历时230年,包举西汉一代和短促的王莽政权。作者班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史学家,曾作《后传》数十篇续补《史记》。班固以《后传》为基础,历时20多年,至死于狱中,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完,由班固之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写成了《汉书》。《汉书》以汉武帝中期为界,可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基本录自《史记》,后一部分,就史料的原始性、系统性、完备性来说,在今天存世的西汉史史料中,没有哪一种可与它相比拟,它在西汉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7.
《申报人名索引》是由《申报》的文章著者(不包括《自由谈》著者)和新闻资料中的人名组合编纂的,其主体是新闻资料中的人名。《申报人名索引》在查找近现代历史人物时非常方便,同时从相关人物查找近现史料也颇容易,甚至有些多主题的资料在分类索引中未能反映的也能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录有"《婆罗门书》一卷",不明为何书。后人均推断此书为东汉时由西域传入,清人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归入佛书类,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归入小学类。音韵家据《隋志》称此书有"十四字能贯一切音",遂以为反切的开始运用与音义一类书的发生不先不后和梵文字母的传入同在东汉时代,《婆罗门书》成了中国反切起源于西来梵文的铁证。  相似文献   

9.
《汉书》版本很多,由于时代变迁,旧本多不易得,现今使用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新标点本。它征收王先谦《补注》所引诸家旧说,同时吸收杨树达《汉书窥管》等新说,择善而从,析出注文(只收颜注,不收补注),分段标点、校理,对部分古字、异体字进行处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被誉为集以前《汉书》各本之大成。这个眉目清楚、阅读便利的新版本,出版至今已超过40年,重印11次,印数达10余万册。它是人们学习和开展《汉书》研究工作最常用和最权威的本子,同时也是人们开展《汉书》考校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后出的各种…  相似文献   

10.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1.
刘光■《前汉书艺文志注》以先入为主的今文经学思想为宗镜,借注解《汉书·艺文志》宣扬公羊学思想,且极性能事诋毁刘歆,认为古文经系其伪造。总体而言,《前汉书艺文志注》是为了承继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余绪,而非为目录学起见,因此目录学建树无多。  相似文献   

12.
笔者因从事《宋史辞典》的编撰工作,《宋史人名索引》成了案头必检之书。该索引是俞如云先生花费十余年时间而编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索引一些疏漏,今胪列第二册的疏漏如下,以期《索引》修订时采纳。一、册数、页数之误 1.赵彦意 22/238/8284(P834)。人名后所列的数码,是本条在《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中所见的册数、卷数、页数。括号内的数字为《宋史人名索引》  相似文献   

13.
徐建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1):104-106,55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重要的目录之一,受到了历代目录学研究者的重视。然而,近两千年来,有关《汉书·艺文志》自身的研究,却付之阙如,形成一个学术空白。傅荣贤先生的《〈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将古今有关《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流派,极有见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14.
一辙之误     
《文献》2006年四期,刊万芳珍同志《〈明史〉人名勘误二则》。其中一则,指出1974年第一版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中,人名专用线使用有误,并延及1985年中华书局第一版之《明史人名索引》。即把祖孙之"孙",误为姓氏。云:"俱当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代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已具索引的雏形,将采自群书的资料分类编排,冠以类目名称,每条资料均注明出处。唐宋以来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种类越来越多,检索功能越来越强,索引的色彩日趋浓厚[1]。到明清时代严格意义的索引才真正出现。明代张士佩的《洪武正韵玉键》(万历三年刊),是《洪武正韵》所收各字的分类索引。傅山的《两汉书姓名韵》,将《汉书》《、后汉书》中的人名分韵编排,详注出处,是我国最早的人名索引[2]。清顺治九年(1652),蔡烈先编成《本草万方针线》,是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编的方剂索引。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16.
郑玄注《尚书·禹贡》每每引用"地理志",此"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不合之处却可得到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的印证,当为《东观汉记》之地理志。《东观汉记》地理志编纂于桓帝前期,此后马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郑玄游学关中,在融门下七年,得以采地理志注《禹贡》。文本比勘显示出《东观汉记》地理志处于《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之间,当为《郡国志》的直接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7.
李淑敏 《兰台世界》2012,(15):32-33
《汉书》既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档案文献汇编,班固在编修《汉书》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档案编纂理论。借此分析班固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班固和《汉书》并且能为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孝惠帝皇后,《史记》称其为宣平侯女,《汉书》称其为鲁元公主女,即学惠帝刘盈之外甥女。出自《汉书》、又为《资治通鉴》沿用的这一说法,颜师古、胡三省及王先谦均不以为误。源出《史记》的《汉书》的如此说法,似与司马迁原旨相抵牾。考之于史,也得不到相关事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浅析那世平(阜新矿业学院图书馆)《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班固根据《七略》而撰写的史志目录,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班固撰写的《汉志》,为了与《汉书》的其它九志相平衡,采用了把《七略...  相似文献   

20.
《汉书·五行志》是一篇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史志文献,对于我们了解汉人灾异观念,特别是了解西汉《洪范》五行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该志体例繁乱,内容颇涉荒诞,因此素称难读,而中华版《汉书》在该志的标点、分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汉书·五行志》的体例研究为基础,指出中华版《汉书·五行志》标点、分段不妥之处若干种,以及今本《五行志》中疑似存在的讹误、衍文数处,对《五行志》的某些内在体例也作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