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炜 《新闻世界》2009,(10):30-31
编辑常被誉为新闻的“把关人”,夜班检查则是报纸的“把关人”。一张报纸的出版,从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到编辑、部主任编发稿件,再到总编审阅,最后在夜班“组装”成大样。大样的检查就是报纸“成品”前最后一关。如果说前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和差错.还有后续环节可以帮助纠正的话,那么通过检查一关。问题和差错则可能无可改正了。  相似文献   

2.
报社编辑部的夜班队伍一般包括夜班编辑、校对、检查、电务等多个环节,从工作流程上讲是报社的“枢纽中心”、“总装车间”;从报纸层面上看,它是报纸从单个稿件变成报纸版面的总设计师。如果说记者采写的稿件是一颗颗珍珠,那么夜班版面是把这些珍珠巧妙地镶嵌在一起的皇冠。报纸就是通过版面语言来把握导向、引导舆论,达到团结、教育人民的作用。夜班工作关系着报纸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服从、服务于大局;关系着党的新闻事业能否与党休戚与共,成为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夜班队伍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因此,…  相似文献   

3.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导不以官衔相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让人感到亲切和平等。记得当年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队伍时,常有这样情况,记者采写稿件回来,需配评论的,夜班总编辑当即在班上写出发排。编辑部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记者,都要练笔,而  相似文献   

4.
党报的夜班编辑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把关意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夜班编辑还应具有较强的策划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报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夜班编辑,对提升报纸的新闻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夜班编辑应当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为了适应报业竞争,不少报社实行了以编辑为主导,记者“按需采访”的体制。这对夜班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夜班编辑,不能仅就已有的稿件来考虑版面,而必须主动考虑所负责版面稿件的策划,能出点子给记者,对记者提出切实可行的报道选题策划要求,并将其编…  相似文献   

5.
梁凯程,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夜班工作编委,出版中心主任。从事新闻工作34年,从事夜班编辑工作22年。从普通记者到出版部要闻版编辑,从普通编辑到出版部副主任、主任、编委、出版中心主任。1999年《天津日报》提出“以图片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以新闻带记者、以记者带队伍”的办报思路后,梁凯程参与、策划、推动了一系列新闻改革。他所领导的出版部是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集体。梁凯程被评为先进个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相似文献   

6.
敬振伦 《新闻窗》2013,(3):61-61
夜班编辑是一张报纸的总加工、总组装和总把关的重要环节,夜班编辑工作很大程度决定报纸质量和舆论导向。而差错是报纸质量的大敌。一个差错见报,不仅影响报道质量,还会损害报纸声誉。在日报的采编流程中,白班编辑把记者和群众来稿(纸质文稿)编好后,送到夜班。夜班编辑,尤其是一版夜班编辑,除了要把白班编辑的纸质文稿对照电子文稿逐字逐句删改,处理常规稿件外,还需编辑记者的临时性重要来稿、急稿和领导活动稿。要按照值班老总的意图,根据当天的新闻内容和临时性来稿安排处理版面。  相似文献   

7.
上海新闻队伍有一万多人,年轻一代的记者、编辑正在茁壮成长,他们活跃在新闻采编第一线,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这是很可喜的。然而,也不得不看到,从新闻规律和受众需求情况来分析,部分传媒采编队伍的“青”一色未必都是好事。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人民日报》改进计划中,有这样一段话:“光有第一流的记者和编辑不行,还要有第一流的夜班编辑,才能编出第一流的报纸。”这是经验之谈,说明夜班编辑对办好报纸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薛元 《新闻实践》2009,(11):7-9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记者编辑队伍正越来越年轻化。据统计,在已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其中20至30岁青年人最多,占29%;30至40岁中青年人占27%。而笔者所在的温州都市报,作为创刊只有8年的年轻报纸,记者编辑的年轻化则更为突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其中“80后”占了很大比例。年轻人富于朝气,干劲足,观念新,适应市场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五个一”活动是齐鲁晚报从2001年4月起开始的,目的在于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采编队伍和新闻工作中,让青年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关心百姓,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采编队伍。  相似文献   

11.
夜班编辑是整个报纸出版流程中的最后把关环节,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夜班编辑是新闻单位中一个重要而精干的群体,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政治大局观强、作风严谨、文字功底扎实、具备高效快速处理稿件的能力及新闻重要性的甄别能力等。但是,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夜班编辑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报业发展新形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于桢 《记者摇篮》2004,(9):14-14
在多种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瞥一眼报纸领域,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个词就是:“链接”。“新闻链接”“相关链接”正以一种势头不断地被大报小报编辑记者们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着.作为一种追求有效信息含量最大化的方法和手段,“链接”正把报纸这个平面媒体构筑成更高更广阔的信息传输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编辑日记     
元月15日 星期四 阴 走近广播电视编辑 虽说广播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广播电视编辑却被“冷落”一旁。有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新闻业务刊物虽也有涉及广播电视编辑的,分量却很轻。人们认识广播电视编辑,更多地是通过他们制作的节目,对“编辑”的署名却甚少留意。这为他们的工作增添了一分神秘感,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于是趁寒假“赋闲”在家之际,来到本市新闻中心实习,走进这支被“冷落”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5.
目前,报社夜班编辑队伍老化,青黄不接,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年轻编辑,确应摆到十分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我们文汇报的夜班编辑,老的一代都已年逾花甲,如今还在“超龄服役”;中年一代的也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且为数寥寥;多数是刚踏上编辑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正逐步成为夜班编辑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素质如何,水平提高得快不快,对报纸工作关系极大。我们报社的几位领导人、特别是长期值夜班的编委兼要闻部主任蒋定本同志,在培养新手、提携后学上,可谓尽心竭力,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6.
夜班编辑是日报类新闻单位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负责每天报纸最后编发,由于过着晨昏颠倒的忙碌生活,不直接参与白天的新闻策划。不掌握报社新闻信息平台,因此,在采编流程中长期处于绝对的终端。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夜班编辑在采编流程中这种信息闭塞、来料加工的被动角色,不仅影响个人对日常新闻事件的把握,也不利于报纸新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9.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沈阳军区前进报的领导班子特别重视编采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领导带头深入一线下连队,编辑记者长年累月在基层,报纸办得颇受官兵喜爱,贴近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本刊上期刊发了前进报社长郭宝山同志撰写的《“记者蹲点住班”采访活动实践对加强和改进新闻作风建设的启示》,让我们地方新闻同行受益匪浅。本期我们请“蹲点住班”的编辑记者给我们谈谈他们是怎样和基层干部战士打成一片的,是怎样到新闻源头找新闻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理性思考是那么深邃,他们的切身体验是那么深刻,字里行间展现了当代军事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年轻军事记者的激情和热情,展现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相信他们的文章对我们会大有裨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