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绛 《出版参考》2005,(26):41-4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6,(3)
“思维存档”赖笔读──三谈审读的“读”文/叶子,胡武亭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审读笔记对搞好报刊审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审读是一个思维活动极其活跃的过程,有许多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如不记录下来,很可能看了前面...  相似文献   

3.
刘果同志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长者。我乐意同他谈话、交心,喜欢听他讲话、作报告,爱读他的文章、专著。近日收到他的新著《出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我立刻展卷细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后如沐春风,感觉与读他的前两部著作(《刘果出版文集》和《刘果出版论集》)有所不同。《笔记》收录的是刘果同志1997年以后的文章,这段时间我们相继离职,  相似文献   

4.
去年黄集伟先生推出了他的第一本语词笔记《请读我唇》,受到普遍关注。黄集伟2000年又推出了语词笔记《媚俗通行证》。本刊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他,请他就这本书谈一谈写作感言。  相似文献   

5.
好久没这么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我已看了8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任长霞的事迹,就深深地感染了我,近来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每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不已。尽管看了许多,读了许多,以后的电视肯定我还会看,而且还会找来更多的报纸仔仔细细地研读。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1)
“走马观花”先预读──一谈审读的“读”文叶子在确定了审读的报刊以后,接下来是怎样读的问题.这里的“读”,既有读多少遍、多少次的数量要求,更有读到什么层次级别的质量标准。孟昭晋教授对书评工作中的阅读研究颇深,他吸收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针对艺术评论阅读三个...  相似文献   

7.
桓谭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和经学家,他不仅爱好音律,其善鼓琴,遍读经书,博学多才。本文将围绕桓谭的音乐家庭背景、音乐理论、音乐管理、音乐表演与创作,具体的阐述桓谭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王四川 《兰台世界》2014,(7):108-109
桓谭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和经学家,他不仅爱好音律,其善鼓琴,遍读经书,博学多才。本文将围绕桓谭的音乐家庭背景、音乐理论、音乐管理、音乐表演与创作,具体的阐述桓谭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市石龙区信用联社职工李新伟是一位信贷员,2001年竟当上了资产管理部主任。李新伟为何进步这么快,还得从他写稿说起。而立之年的李新伟酷爱新闻报道,参加工作后,偏偏当了信贷员。放贷、收贷、收息、收储,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在百忙之中,他常常挤出时间采写新闻。长期的勤学苦练,李新伟采写的一条《简讯》终于在《平顶山日报》上变成了铅字。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是,李新伟把这张报纸“揣”到家里,晚上,在灯下读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一夜都没合眼。从此他更成了新闻迷。2001年10月,平顶山市石龙区南顾庄乡的刘庄村…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检读《全唐诗》过程中,凡遇诵读不通、苦思不解之处,辄随手笔录,遍查类书、地志、笔记,或考诸各种总集、别集,或借镜古今专家治唐诗之研究成果,所获良多。然仍有一些疑惑,阙然不解,故径直提出来,或对勘,或理校,强作解人,俟海内外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12.
啄露而歌     
在一个又一个细雨如麻或月光如水的深夜,我都在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那本《掌心化雪》让我一遍一遍看不够。只有选择这样万籁俱静的深夜才适合读原野的书:青草上露水正在凝结成珍珠,窗外的月光像洗旧厂的白绸子,房檐上燕巢里雀儿呢喃,孩子们正在妈妈怀中梦见吃云彩的长颈鹿。这时候我们读原野,总能听到长夜深处隐约传来一缕歌声,亡来自于书页间,来自于蒙古人鲍尔吉原野高贵。诗意、一尘不染的心灵。潜意识里,我总把他当成一名歌手,像德德玛、腾格尔一样来自蒙古高原、来自蓝天白云之下草木牛羊之上的歌手,嗓音优美动人,就像他笔…  相似文献   

13.
捧获来新夏先生题签赐赠的新随笔集《学不厌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端详着老先生的书名手迹,突然就联想起了数年前看到我外公时,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书读千遍熟”。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机会把苏联当代名记者,著名作家鲍里斯·波列伏依的《粉碎台风计划》《大进军》《距柏林896公里》和《纽伦堡审讯》这一套战地笔记粗粗看了一遍,不由地想起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波列伏依在二次大战期间,作为《真理报》的军事记者,4年中在前线采访的实录,据说当初原是他的战地笔记,后来经过修饰润色,整理成书的。尽管书中  相似文献   

15.
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读书效果、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读过的书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已经读过的书的内容进行再次深入理解的过程。晋代诗人陶渊明曾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陶渊明读书是最求甚解的,他读《山海经》和《史记》,都写了很有见地的笔记,只不过他写的是诗化的笔记,唐代文学家韩愈,写了很多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如有一篇《读<鹖冠子>》,不但精要地概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6,(3):71-71
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读书方法,提出要选择图书,坚持读书和善于思考。他曾经说过如下的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而作家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谈到他的读书时,则说:“……真正引起了我的兴趣,百读不厌的,倒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后后总读了一百多遍(一本正经地看)。我看《红楼梦》,不如俞平伯师那么多,只有七十多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读了四五十遍。”(辑)熊十力、曹聚仁谈读书  相似文献   

17.
蔡越 《全国新书目》2012,(10):16-17
斯蒂芬·金的粉丝詹姆斯·史密斯认为,《末日逼近》是恐怖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正邪间的较量,还关于宿命。《末日逼近》——最早的版本出版于1978年。我是16年之后读的这本小说。我仍然记得,当时我和家人在土耳其度假。我的书都散开了,因为太大了,而且装订也不结实。我一边读,胶水一边化掉,一页一页的都散了。在这个假期之前,我知道我爱斯蒂芬·金,但读完他的小说后,不管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我都愿跟随他。因为《末日逼近》,我把他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因为他,我才成为了一名作家。也正因如此,我不知该如何下笔。  相似文献   

18.
朱农 《出版史料》2004,(1):66-66
著名文化史学者柳诒徵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长达二十多年;还主持编写过《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为中国有图书馆以来第一部全部藏书总目。年轻好学的历史学家蔡尚思为写作大部头的《中国思想史》一书,需要遍读该馆馆藏历代文集。柳诒徵不但允许他入住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入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带来新机遇。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和形式将随着读对经济新闻要求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运用得好,不仅会优化读结构,培育潜在读群,吸引主流读,还会为报纸增加新卖点,提高晚报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采得百花始见蜜──读《情诗》、《情词》断想颜廷奎从王尔烈的故乡,辽南的望儿山下走出来的青年陈耳东如今已步入“知天命”之年。那天,他将他积半生心血编注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情诗》、《情词》送给我,那喜不自胜的神情,不由让我想起蜜蜂遍采百花酿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