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2.
记住乡愁     
正在改革的一轮又一轮号角声中,又是一年伊始。曾经在京津冀常驻的雾霾,毫不留情地袭扰了冰城,水墨南方亦未能幸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那句话非常应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得见,乡愁得记,可见它们已经日渐脱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变成了美好的愿景。真实的生活,总是上人们想说爱你不容易:交通拥堵,限号;私家车太多,摇号;油不合格污染空气,油价在涨;房价太高买不起,征税20%;国产奶粉不敢喝,香港下禁令;出租车不好打,价格还在涨:养老负担重,延迟退休;铁路站票求半价,难操作实现;雾霾治理,收扬尘排污赞;违法超生,罚款;盼望延长假期,除夕正常上班了。这逐步的改革具体方法措施,要么总是充斥着让人费解的事与愿违,要么就是单一的"罚款思维"。习总书记在荷泽市考察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话让人温暖。"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是民声,更是民生思维。  相似文献   

3.
李振宇 《传媒》2022,(3):71-72
作为一种基于传播媒介上的文化形式,纪录片对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巩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文化的纪实性再现、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承载深刻的创作思想,让受众在接受纪录片所传达信息的同时,生成共同的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认同.具体来讲,文化认同就是特定群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为、生活、言语、思想等层面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记住乡愁》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打造的精品力作,通过对一城一池、一村一镇的述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构建文化自信的典范.2018年4月,《记住乡愁》荣获第25届"星光奖"纪录片大奖.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显示,2020年1月2日,《记住乡愁》第六季首播,再次创造了同时段全国纪录片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以及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70亿人次的记录.可见,《记住乡愁》以乡愁的具象符号为依托,彰显了一个民族对共性文化的追溯与认同,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而其参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路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央视播出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对象,分析了该纪录片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传播效果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探悉该纪录片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乡愁诗人     
《出版史料》2004,(1):69-69
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自己说:“我当然也是最广义最高义的中国诗人。”他在1972年写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  相似文献   

6.
李明 《湖北档案》2023,(9):24-26
<正>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曾铺村大路徐,有一座集非物质文化、古建筑、古桥、历史文化名人、农耕民俗、红色英烈等乡愁记忆展示与现代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新兴乡村旅游“宝地”——马桥乡村记忆馆。作为咸宁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馆和首个“基层档案文化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12,(1):42-42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乡愁》一诗,脍炙人口,传诵海峡两岸。被人称为“乡愁诗人”。不久前,余光中续写《乡愁》的第五段: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这新写的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期盼祖国统一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杨效泉 《档案天地》2020,(4):63-63,11
在已故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被描绘成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和一张张窄窄的船票。邮票和船票,无不承载着余光中先生年少时的乡愁记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要记得住乡愁,于是,青砖黛瓦成了建筑师的乡愁,砚池兰亭化作书法家的记忆,而那一张张质朴的兰台,一叠叠尘封的卷宗,一页页泛黄的档案就成为了我们档案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承载着祖国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9.
出 身是他们一生都难以逃脱的宿命。他 们来到城市,但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遗留着当初的气质。他们悲天悯人,有着天然的乡愁冲动。 导演:用摄像机表达乡愁 无论在哪个行业,城市望乡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乡愁。这其中,中国的几个第六代导演首当其冲。 贾樟柯,1970  相似文献   

10.
仲秋白 《大观周刊》2012,(46):23-23
乡愁是一种情感,蕴涵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挚爱、关心的情怀,从而体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余光中《乡愁》在这方面具有典型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是20世纪中国诗文双璧的大作家,数十年来作品量多质优,影响深远,无论是大陆、台湾,凡有中文书店的地方,就有人买其作品,诵其作品,其诗风文采,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璀璨的篇章。 说起余光中,很多人会立即想起那首情深意长的《乡愁》,重新品味清新委婉而又重浊沉雄的“乡愁”: 那是恋母的乡愁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那是情爱的乡愁——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那是生死的乡愁——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那也是永恒空间的乡愁——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而所有的一切又都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无奈,邮票、船票、坟墓、海…  相似文献   

12.
<正>家园,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字里行间道尽数十载的魂牵梦萦。北宋词人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眷恋:"此心安处是吾乡。"古村落,  相似文献   

13.
仲秋白 《大观周刊》2012,(48):16-16
余光中的乡愁诗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乡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独特的乡愁意象。它主要表现在显性的,即直接的具体形象和隐性的即含蓄的抽象形象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雪梅  王学嘉 《青年记者》2016,(23):152-153
为体现与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2015年6月,由中国民协、中国摄协、中国文联以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共同举办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冀南名城沙河市召开,众多文化名家共谋传统村落深入发展大计.古老传统的村落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替代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财富.由此形成的“古村落文化”,既是传承民族美德和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本文以河北省井陉县古村落为例,展现新媒体时代“记住乡愁”与“古村落文化”的传播,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古村落文化”传播做出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情感的乡愁就是与空间息息相关的,这是《我的唐山》透过一段斑驳、丰饶、跌宕、恢宏的历史和一个荡气回肠、撼人心动的情爱故事,告诉给我们的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17.
刘慧  亓明曼 《文化遗产》2016,(2):119-125
本文通过介绍西郊农民画具体的创作过程,阐释了西郊地区农民画家如何在城镇化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留住乡愁,保留其身份的记忆。在城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保护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职责,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这样一种共同的选择也成为执政者的主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国家城镇规划的方针。西郊地区的西郊只是一个概念了,而昔日的农民早已经成为城市市民户口。但是这种乡愁却没有消失。"记住乡愁"的视角则是我们考察西郊农民画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下,梳理社树及其崇拜习俗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管理对当下留住活态乡愁的文化意义。古代立树为社,社树最初与社神同体,并且蕴含了家国、祖先、乡土等多重文化内涵。对中国的社树崇拜风俗进行解读与剖析,能为记住乡愁提供活态的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9.
周年丰 《新闻前哨》2014,(12):85-86
乡是郷的简化字,音从郎。乡可组合成很多词:乡亲、乡人、乡党……有政治色彩的如乡丁、乡公所、乡政府、乡党委等。还可作尾巴组成故乡、老乡、同乡、异乡、望乡、还乡、离井背乡……乡愁,再说愁,声从秋,意从心,人在秋天的心就是愁。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秋收有什么不好呢?旧社会秋收,都叫地主老财收了,哪有不愁的。推己及穷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例。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之后。  相似文献   

20.
李政 《视听》2016,(7):135-136
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近几年层出不穷,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本文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从题材选择、解说词设计、画面选取、适当"搬演"几个方面,浅析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制作的一般模式,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导演和编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