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的新闻舆论观——评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个方面介绍了林语堂英文版《中国新闻舆论史》。此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 :古代的舆论批评和报刊的发展历史 ,其突出的贡献是在古代的舆论批评和共和以后的新闻事业状况。  相似文献   

2.
各报刊的读者来信专栏是群众对各级党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监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舆论阵地。目前,批评揭发性信件不断增多,涉及的内容和层次也越来越广、越深,所以,选用和调查批评揭发性信  相似文献   

3.
刘荣庆 《今传媒》2003,(4):86-87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有言,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民的视线内”。 报刊是社会的“探照灯”和监测器,反过来,报刊也需要“探照灯的光束”照射和社会的监测。 报刊监督社会与社会监督报刊的矛盾互动规律的科学,即“探照”、监测、评价报刊活动的学问,叫报刊批评学。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张建魁的文章说,民法通则施行以来,法院受理的名誉权案件逐年增多,其中报刊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引人注目。由于舆论监督与损害名誉权的法律界限无规定,目前尚无司法解释,如何区分正当舆论批评与侵害名誉权的界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批评的主要事实是否准确。关键看主要事实是否失实。如批评的主要事实准确,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二、有无侮辱、诽谤的内容。三、被批评对象的确认。一般情况下,批评  相似文献   

5.
闻仲 《今传媒》2003,(2):13-15
主体和客体是报刊媒介批评的两个基本要素。主体指批评的主体力量,即由谁来进行批评;客体指批评的对象,即包括报刊在内的媒体。批评客体的发展数量要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批评的主体则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不断壮大批评主体的力量,让报刊批评走进大众,形成报刊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促进报刊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大提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但是,重视舆论,重视报刊的批评,则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由于种种原因,报刊的这一职能遭到忽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舆论监督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为了保障舆论监督收到积极的社会效果,舆论监督应当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7.
杨彩娟 《编辑之友》2012,(7):117-119
毛泽东的报刊现包括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观,以及报刊编辑观等方面.在他看来,报刊宣传既承担着具体任务,从根本上也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报刊宣传通过集合引导公众的正义舆论或揭露瓦解敌对阵营的非正义舆论,从而实现其功能;为很好地执行和实现报刊功能,从价值上党报党刊须坚持党性原则;为增强党的报刊宣传的有效性,从形式上须提升报刊编辑质量.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在新疆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报刊管理工作任务,切实做到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推动报刊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年,报刊出版工作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要充分认清形势,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切实做好报刊出版工作,为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9,(2)
有人把二十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回顾二十世纪报刊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人们对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批评从未间断过。尤其是随着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人们要求对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批评监督的呼声就愈来愈高。实践产生学问。报刊批评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赵军 《新闻窗》2013,(1):35-36
在全媒体时代,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媒体格局变化而言,尽管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目前依然在舆论引导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舆论引导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趋壮大形成的新的舆论平台,在舆论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看,呈现出利益多元化、观点多元化、诉求多元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新闻工作实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间根据不同社会环境的斗争需要 ,分别提出了四种报刊理论 :理念社会模式下的沟通理论 ;离心社会模式下的批评理论 ;向心社会模式下的舆论一致理论 ;均衡社会模式下的制约理论。可以认为 ,我国当代社会正在从向心社会模式向均衡社会模式转变。新闻工作实践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髓即 :发展和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9,(4)
所谓报刊批评就是对报刊传播活动及其有关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报刊批评是伴随着报刊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由报刊传播和报刊阅读发展起来的。报刊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活动,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出版家(包括编辑)“大抵是‘传播文化’的。”因此,报刊批评也可以...  相似文献   

14.
从最初被报刊用来娱乐大众、吸引读者的手段,到后来变成政治精英建构霸权的策略,西方民意测验是当代西方政治文化的痛处,许多的政治团体都要受其支配。尽管人们批评民意测验有瑕疵、不民主、是热情过头的技术决定论,但是民意测验的发展势头丝毫不减。事实上,舆论就是通过民意测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报刊媒体(主要是其中的时政报刊)在舆论引导格局中面临诸多困境和要化解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其舆论引导的主体地位下降,主流媒体的权威受到挑战,迫切需要着眼于推进报刊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来提高报刊舆论引导能力,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锐意改革,从创新思维、改进方法、更新内容、改造流程、造就人才、变革机制等方面着力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27至28日,全国报刊出版管理及审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分管全国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作了题为《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报刊管理,为党的十七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的主题报告。李东东分析了当前全国报刊出版管理的形势和存  相似文献   

17.
党内法规首次明确舆论监督地位 舆论监督特别是通过批评报道进行的舆论监督,是无产阶级政党报刊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很重视报刊的批评功能.他们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批评报道的重要性,而且亲自在报刊上组织批评报道,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若文 《今传媒》2003,(6):8-10
报刊批评,作为受众对报刊传播的一种动态反馈,其促进报刊发展的作用是不必赘述的。一些批评者,对于获得全国新闻奖的佳作敢下针砭,指陈其不足时能直言不讳且达到入丝入微入情入理的地步,堪可一赞。报刊审读(亦称阅评)异军突起,其成果中有不少以“外化的形式”跻身报刊批评之列,增强了批评意见向报刊社反馈的及时性、集束性、有效性。这些,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欣喜之余,忧虑伴之而来。所忧者,报刊批评的病态,已不可等闲视之了。  相似文献   

19.
邓绍根 《青年记者》2017,(10):64-67
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刊的责任是代表社会舆论、反映社会舆论、表达社会舆论,而各种不同的舆论,也会找到相应的报刊作为自己的载体.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舆论引导是任何一种新闻媒体都具有的基本功能.新闻媒体影响舆论,最基本的手段是反映舆论,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舆论引导.新闻媒体经常通过反映舆论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荣 《新闻世界》2013,(6):286-287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媒体舆论兴盛,作为三方舆论势力的晚清政府、外丈报刊以及民间报刊,形成了晚清舆论平台上的“三足鼎立”之势。读完《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之后,笔者从晚清报律发展之“鉴”、新闻专业主义之“界”、南北媒介网络之“合”三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传媒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传媒业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