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经济生活繁荣了,人们的交往多了,经济利益多了,人们交往中的纽带多了,发生纠纷的机会就多了。人的行为就需要规矩,需要法律。新闻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要有规矩。规矩的结果是大家都按一个公平的准则来作。新闻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当面临着法律调整的问题。除了本身和法律相通的“真实”原则之外,另一个相通的原则,是我们过去没有搭起来的“公开”原则。新闻要反映社会生活,必须秉持公平。在目前的新闻界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是当公众关心的事情在新闻上发生问题,不能报的时候,一句话,要有纪律性。但我们还经常发现,与新闻…  相似文献   

2.
法律对新闻报道的约束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侵权诉讼(俗称“新闻官司”)在我国已有十年多的历史。经十年之积累,新闻与法律都在不断调整自己,力求为对方所认同并适应对方。在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日益得到社会重视的今天,新闻与法律在维护这部分人权的根本立场上并没有歧见。并且任何法律都具有双重功效,一种约束同时就意味着一种保护。可以说,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定为正当的新闻报道设立了规范化的天地。 本文着重从新闻适应法律的视角谈谈有关认识。文中的“新闻”,泛指从事新闻活动的主体(新闻媒介、记者和所有参与新闻活动的人)和流行观念,“法律”也是大致相当的含义,这纯粹为了行文方便。  相似文献   

3.
当前,“舆论监督”一词具有党政公文用语、法律用语、学术概念等分别。另外,舆论监督一词与“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相互混杂交叉。既存在同—概念“舆论监督”的不同内涵,又存在足以混淆视听的相似概念“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的歧义和混杂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和严谨,带来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交流障碍,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  相似文献   

5.
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浅谈规制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虚假新闻中 ,有不少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如何有效地制止这类虚假新闻 ,已有论者主张受众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本刊于今年第2期发表过《论对新闻“真实性”诉求的主体之变化》一文 ,该文认为这类虚假报道侵犯了普通读者的“一般人格权”。本期刊出的《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 ,则从“违约”与“侵犯财产权”的角度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6.
周冲 《青年记者》2015,(10):17-18
无论是授权还是限权,无论是规制还是规范,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舆论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信息社会与法治社会双重主题下的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研究、讨论甚至法律制定,本身就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自然衍生。国家要依法“治”媒,首先要有法“制”,其中立法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法可依”。从媒体角度出发,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可分为两个领域,一是对媒体权益的保护,怎样做才能使媒体不受非法干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 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在“导言”中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全书三十五万字,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二百零九件,评析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二百多个。最新资料截至一九九九年八月。这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涉及新闻活动的宪法原则,新报道与维护国家安全,新闻报道与保守国家…  相似文献   

9.
孙栋 《青年记者》2017,(6):11-12
当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新闻的有关概念界定模糊,认定标准含混,法律保护体系逻辑凌乱,而且没有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做及时调整和完善,导致新闻媒体单位在维护自身权益①时无所适从,②甚至造成了本应由“新闻生产者”获得的利益被“新闻搬运工”免费拿走的窘境.③因此,很有必要在法律视角下对新闻有关概念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208件,引征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200多个,最新资…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诞生于1998年,全天播出19个小时,五大板块1377系列新闻,国际、财经、法制、媒体荟萃四档整点新闻以及法律、汽车、音乐等专题节目,充分体现“新闻立台、服务社会”的办台宗旨。《1377早新闻》、《新闻最前线》、《法律时间》等极富影响力的栏目位居青岛广播收听率调查榜首。青岛电台新闻频道拥有一支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新闻队伍,先后有150多件作品获省一等奖以上奖励,1994年至今连续十年荣获“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1993年至2004年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本期聚焦重点介绍的是青岛电台新闻频道的两个特色栏目——《百味人生》和《法律时间》。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新闻界和司法界所关注的新闻纠纷、新闻诉讼事件有增无减,其中以“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作为内容占大多数。所谓新闻侵权,在《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中心)中法律概念为:“新闻侵权,是新闻机构或个人利用新闻作品,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并对新闻侵权的形式亦有明确的界定:(一)内容严重失实;(二)评论严重不当:  相似文献   

13.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O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2O8件,引证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ZOO多个,最新资料截至1999…  相似文献   

14.
人们需要了解新闻,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媒体对新闻的态度。而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正是这种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可以说,它的影响力比BBS更大。同时,新闻评论采取的议程设置方式,与网络媒体被动的“把关”也不一样,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把关”。  相似文献   

15.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徐迅 《新闻三昧》2004,(12):54-55
在上一期的专栏章中,笔曾经对法制新闻的“准确”问题这样加以概插这里所说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和法律准确两大组成部分。如果说“事实准确”是所有新闻报道共同的基本要求,那么“法律准确”则属于法制新闻所独有。在法律准确中,可以细分为法律术语、法律条、法律逻辑和法治精神四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涉及“官司”的事越来越多,一些记者和报刊成了法庭上的“被告”。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新闻界自己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法律如何保障新闻自由?新闻工作如何按照法律行事?这是新形势向新闻界和司法界提出的新问题,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最高人民法院权威人士。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极为重视,由新闻发言人周道鸾(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办公厅主任)主持,召开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将座谈内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读刊随感     
每月收到《新闻记者》,首先打 开的是摄影与美术插页。看──新闻集团决战悉尼、房子车子进行曲、西行西行……那一帧帧令人回味的照片,犹如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引领着我们了解历史,正视未来。 《新闻记者》吸引我的除了这些摄影作品外,更让感到“采编谈艺”传授老记心得,“新闻与法律”坦陈法律思考,“探索与争鸣”探索新闻新理念,“有争议的新闻”引发众说纷坛,“中南海采访漫忆”披露采访重大新闻的内幕,“地方报告论坛”给地方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广大新闻爱好者留下了一块交流的阵地。不把读者单纯地当成阅读者,而贵在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