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0,(12):66-67
后危机时代我国传媒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落实产业政策,加快传媒业改革步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尽快进入操作实施阶段,进一步加快传媒业改革步伐.以适应未来传媒市场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媒业正处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成功实施转型必须找准方向,认清发展趋势。笔者通过深入剖析传媒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五大趋势:传媒业市场增速趋缓但仍有很大潜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影响;传媒业和其他产业融合成"大信息服务业";信息智能匹配为未来转型方向;广告将和营销业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我国2020年颁布的传媒业十大新政要素进行梳理,对其规范管理、深度融合、保障体系和技术热点四个方面的内涵进行解读。提出传媒业在学习贯彻政策文件重要精神的同时,应针对传媒业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融合的路径与措施、业态的重塑和再造等方面,对标新政内容和要求,深入推进新政在传媒业宏观管理和微观实践中的作用价值,加快行业发展进程,确保传媒业在“十四五”时期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传媒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大发展时期,一方面,传媒业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再加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等政策的助推,我国传媒业将迎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政治环境日渐宽松、互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传媒业制度政策逐渐清晰,我国开始形成新传播环境。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我国传媒业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模式化、套路化的发展模式,突破创新,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是5G、区块链、物联网、VR、高清等新技术给传媒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质变期,更是我国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这就要求传媒业"跳出传媒看传媒",把自身置身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置身于文化强国建设中,来寻找可能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7.
媒体上市悄然加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月视点:国内资本市场传媒上市的现状分析 近一两年来,我国传媒业作为一个兼具垄断性与朝阳性的独特行业,迅速成为继"网络热"以后新的投资热点,相关的投资活动也日趋升温.同时,众所周知,我们的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一直实施着严格的管理政策.因此,传媒业的投、融资政策,特别是关于媒体上市,也成为业界密切关注的敏感性话题.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媒体的对外融资主要指媒体将自身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以此为主体吸收外来资本或者公开上市筹集资金.一般来讲,公开上市具有较强的公众影响力,涉及面较广,因此相对于吸收外部资金(私募)的融资方式而言,媒体上市所面临的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大,个案也明显少得多.而媒体上市进程的相关动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传媒业投、融资等相关政策的走向,值得业界予以特别的关注.而相关的上市动向也会对证券市场传媒板块的走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泽民 《新闻战线》2015,(7):160-161
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升级和受众的持续增加,引起了传媒业内的文化震动效应,为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体育传媒业应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实施体育传媒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一方面增进与外界媒体的联系,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促进我国传媒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是传媒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当代媒介融合进程主要体现在传媒数字化、集团化、跨界发展等层面。我国出版企业应视媒介融合为重要发展契机,以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业发展的产业规律为依据,着重实施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发展,提升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李军 《传媒》2018,(6):68-70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常态".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新旧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传媒业在产业内融和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整个传媒业发展呈现新生态.笔者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重点剖析了传媒业新业态形成的五大动因:数据将替代货币成为市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传媒技术创新是形成传媒业新业态的关键;舆论新生态催生传媒业新业态;传媒企业之间协同竞争的推动;政策扶持助力传媒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传媒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大发展时期,一方面,传媒业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再加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等政策的助推,我国传媒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2.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3,(2):69-70
中国传媒业规制政策调整的理念当前,要特别考虑到我国传媒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结合我国尚处于政府转型期和传媒产业改革初期,有可能在传媒业领域出现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重失灵情况的实际。要不断探索我国传媒业的规制体系调整的理念和思路,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思路,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制定中国特色的传媒业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化发展,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对台交流合作的天然优势,是两岸传媒合作先行先试的良好选择。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其传媒业能否利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将会对“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构建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重点通过研究先行先试权的现实情况,结合福建传媒业现状,从政策制定、平台利用与文化合作等角度对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现有政策和未来可能的政策进行前瞻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未来传媒业发展关键词推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媒业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当前多媒介融合、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传媒业的未来发展将或与如下关键词息息相关。传媒业市场规模传媒业市场规模将决定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主要包括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当前最有意义的是广告市场。在广告市场方面,可以从影响广告主投放广告决策的因素以及影响广告市场的因素两个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鸿铎 《今传媒》2009,(11):10-15
我国传媒界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是1978年开始的.在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的传媒业在经济卜都不景气.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业,我国传媒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悄悄地开始了对传媒经济的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主要包括一个核心理论,即传媒二重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郭全中 《青年记者》2007,(24):24-25
2007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十七大的成功召开,为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影响传媒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一般是由主管对外或国际事务的政权机构提出、制定并实施的.按照政治学家的观点,在国家确保对外政策顺利实施的过程中,政治信息的流动性至关重要,政治体系决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信息量的多少及其准确性.在传媒业高度发达、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美国,大众传媒已经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国家的对外政策,在可以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政策之间的互动对国际舆论产生重大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从而成为美国政府推行其对外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郭全中 《新闻界》2012,(5):67-71
最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频出;传媒新技术和新媒介层出不穷,助推传媒业转型;传媒业与信息业、金融业的融合越来越深,新的业态和服务业日渐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消彼长,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对传媒业作用和本质的认识更深刻,相关多元化阔步猛进;在诸多合力的推动下,传媒企业自身的"三改一加强"大步推进,体制创新亮点频频.  相似文献   

19.
传媒业“口红效应”现实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上看,传媒业的"口红效应"在金融危机中是存在的,但具体到传媒的各行业,其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金融危机时传媒业的盛衰发展并非决定性的,"口红效应"也仅能为传媒业的某些行业发展助力.传媒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口红效应"的经济规律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20.
透视中国期刊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中 《传媒》2007,(3):11-15
中国期刊业发展现状 1.中国期刊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 我国的期刊业与传媒业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期刊业与传媒业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而且期刊市场还有很多尚未开拓的领域,亟需有眼光、有胆识和有能力的人去识别、去利用,可以说,我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市场上还有很多市场空间亟待开发,中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