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恒 《新闻爱好者》2011,(18):23-24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相似文献   

2.
赵牧 《中国图书评论》2014,(11):127-128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张慧瑜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何以会有一种眼光,总能绕到事物的背面,这是我每次阅读张慧瑜的著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感叹。在近期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一书中。张慧瑜研究了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体的塑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大众媒体如何将"新中产"想象为社会主体,又如何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描述为需要被救助的对象,以及这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复杂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李文萍 《大观周刊》2012,(19):25-26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以"万物有灵"为核心观念,以信奉"多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造就了现存其社会的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活动。作为哈尼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始宗教,其信仰和仪式在哈尼族社会仍有显著功能,笔者主要从心理调试、认同整合、文化传承方面试论其现代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仪礼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通过仪式,它在中国社会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仪式表现。当代中国正处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关口,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人生仪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重建自然是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并深入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生仪礼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组织了国内相关研究专家,对人生礼仪传统形态与当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近年来先后推出的"浙江骄傲"、"风云浙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这"三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初衷,从榜样文化的当代表述方式、媒体文化的当代实现方式、社会文化的当代建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机制。通过对"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认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社会行为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李云凤 《新闻世界》2012,(4):222-223
近年来,身体美学成为当代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分析身体美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呈现出来的复杂性,以及其对身体美学提出之初的"身体"概念的背离。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是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个人经验、特殊人才的技能或蕴涵在少数人或普通民众的记忆中并不为文献内容所直接记载的信息资源。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传承受到了传承人群、社会环境的影响,陷入了社会生态环境改变、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动摇、传承人的文化心理弱化、年老传承人传承方式固化和年轻传承人传承意愿消极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嘉  黄巧莉 《新闻世界》2014,(1):137-138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做深层次的解读,用社会中层组织理论具体分析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在稳定私人生活、为美国人追求幸福以及实现美国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社会建构提供赖以生存的价值理念。社会中层理论是认识当代社会异化现象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42年法兰克福的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洛文塔尔就讨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是指在当代大众社会中,以大众传媒为手段,以文化工业为盈利目的,使得普通大众能够获得日常感性的一种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技术记录、传播"非遗",建立"非遗"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实现备档和共享,从而起到抢救、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在分析"非遗"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字化影像的优越性,探讨数字化影像技术在"非遗"保存、传承、发展,以及资源数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刚 《新闻实践》2012,(10):55-56
近年来,各种现代意义上"智库"的兴起,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由于在不同领域内拥有专业性优势,"智库"在社会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兴媒体的应用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讨了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整个社会应该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强调阅读的本质,提倡重视阅读的"无用之用"。  相似文献   

15.
申舒尧 《新闻窗》2013,(3):47-4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娱乐元素的注入,已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同时在文化传承中推进现代性文化的建构,既是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变革现状的重要出路,也是社会转型期赋予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一、"知根知底"栏目文化特征分析(一)传播的理念"知根知底"是河南卫视2012年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中国传统家谱、姓氏文化节目,该节目契合"大美中国、文化卫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戏曲出版工作应该在守正与创新中取得平衡,即在传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注入新生命力。守正是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昆曲和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出版工作,可以固定、保存、传承经典作品,确保它们的持久传世。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包括挖掘新题材和关注社会热点,创新选题和内容,以满足读者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视觉素养教育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社会需求。视觉素养培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国民素质教育问题。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对我国文化的当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友言在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化昌盛,社会阅读风气浓厚。宋代书院文人聚集,研讨学问、自由讲学,是古代阅读高地。文章以阅读史研究视角,对宋代文人群体阅读背景、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实践进行研究,探究书院文人阅读与谱系传承的关联,旨在勾勒宋代社会阅读一隅。通过审视书院知识传承与文化延续过程中的阅读遗产,探讨对当代文化自信背景下阅读交互与再造的启思践行。  相似文献   

20.
孙青  汪太伟 《新闻世界》2014,(1):139-140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对其的颁奖词中写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在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做出比较后,笔者认为应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理解为"谵妄现实主义",并以《蛙》为例试图得到论证,着重分析带有莫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