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媒体是传播信息、给大众带来最新讯息的主要媒介,分享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媒体冲击,使信息传播的量和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媒体失去"优势",深陷困境,艰难跋涉。那么,传统媒体如何冲出困局、突出重围,迎来春天?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加强深度报道力度,加大策划力度、创新报道形式,做有价值、有内涵、有吸引力的新闻,以优质的内容取胜,是当今传统媒体人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冲出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媒体遭遇着新媒体的冲击,这种冲击包括视觉冲击和形式冲击,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时效性的冲击。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已经式微,转而在深度报道上精耕细作。就我国大部分地级市而言,党报依然是权威信息的发布源,本地新闻受到的时效性方面的冲击较小,而文体和时事等版面对时效性方面的冲击感觉最为强烈。那么,文体和时事等版面是否就应该放弃时效性,一味地追求"深度"?笔者  相似文献   

3.
2016年,传统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改革创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内容为王",精心策划,主动设置议题,在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中掌握舆论主导权.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创新报道形态,创新新闻叙事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互动性,让有意义的新闻有意思,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创造力、传播力、感召力,进一步扭转了"有内容不精彩,有思想传不开"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形式,是体现媒体新闻制作核心竞争力的压箱宝。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也成为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深耕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以篇幅长、思想深见长的深度报道的青睐度日趋下降。深度报道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其所带来的挑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叙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为深度报道发展提出建设性转型意见,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深度报道在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明显。这种形势下,每天冲锋在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编导们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新闻宣传工作如何突破,如何创新,如何更接"地气",更吸引受众?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上,必须要改进现有的新闻宣传思想、宣传艺术甚至是宣传模式,才能有所作为。这也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我们媒体人提出的新的要求。一、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宏观意识,才能体现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媒体的改革不断深化:转企改制身份转换、受众需求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等.面对这些"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职业"恐慌",与其说这是职业"恐慌",不如说是职业危机或挑战.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难中微博客信息传播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静 《今传媒》2010,(8):79-81
在中国社科院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微博客被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其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  相似文献   

8.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深度报道一直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然而,随着新媒体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传播方式被彻底颠覆,有人断言: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逐渐下降,越来越难以刷出"存在感"了;深度,似乎已经不可能成为传统媒体的绝对优势.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9.
传统纸媒的公信力、权威性是优势所在,而这种公信力和权威性最终体现在内容的承载上。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爆发式出现,传统纸媒的部分内容如时效性强的新闻信息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但新闻摄影、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副刊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四大看家本事",有着与新媒体同类传播的比较优势。尤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过去"一家独大"的传统媒体正经受巨大冲击。然而与此同时,诸如南方日报2013年1月15日刊发的《深圳要开征"遗产税",市长辟谣:没收到消息》、新闻晚报2012年6月2日刊发的《国家电网辟谣电表被加速》等大量辟谣新闻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而谣言的来源多为网络等新媒体。在新媒体的繁而杂、快而浅的信息特点面前,传统媒体更应该着重加强"权威性"建设,用真实和深度、公信力和引导性来应对媒体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11.
刘展 《东南传播》2014,(9):149-151
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构建了媒介新格局,但同时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纸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市场份额大幅缩水,甚至一些百年大报都遭遇停刊危机,纸媒"拐点"似乎真的就要到来。面对危机,纸媒须回归精英,以深度报道为核心竞争力来凸现传播优势。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它是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并以此为启示探索纸媒应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杨萍 《新闻前哨》2014,(3):29-31
在新媒体横行天下、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从新闻时效性、报道方式,还是与读者的多元互动方面,传统媒体都远远滞后于新媒体。然而,在进行深度报道时,传统媒体凭借其专业的新闻调研和深度分析,始终拥有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更加需要培养专家型记者,倡导研究性报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每年两会报道已经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力的态势,亮点纷呈。本文从核心思想宣传、议程设置、深度融合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人民日报2019年两会宣传报道的经验。认为:主题宣传应坚持守正创新,注重新闻规律,大力创新报道方式,加强议程设置,有效提升新闻价值;积极推进深度融合,有效拉近两会报道与广大受众的距离,扩大舆论影响覆盖面,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发挥主流媒体在引领构建新时代主题宣传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新闻载体,正以其实时性、互动性、多传播介质等特征冲击着传统媒体。以前在大型的新闻事件采访现场中,只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参与新闻报道,如今,在包括两会报道、新闻发布会、大型灾难事故、重大体育赛事中,网络新闻报道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其中,并形成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视阈下,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公众的"媒介使用权",使传统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报道,能有效复制到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起到优势互补,这对打通两个舆论场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视阈下,传统新闻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力?本文就新旧媒体发展进行深度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虽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遭遇挑战,但是媒体的本质并未改变。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依旧需要拥有新闻敏感度、深度思考力和会讲故事的好文笔。本文从经济新闻写作的角度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并用一个个新闻采访实例证明了新闻用"心"写、用"脑"写、用"嘴"说的作者观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再次重申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往往有着天然的矛盾"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一味强调抢抓新闻时效性的今天显示出了新闻人的定力。  相似文献   

17.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新兴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是方向,党媒时政报道如何守正创新,成为党报转型顺势而为的重要引擎。多年新闻实践表明,党报要有"大时政"视野,以思想高度为根本,深耕内容是王道,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充分挖掘隐性新闻,扛起党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的使命和责任,让党报发出更加铿锵有力的"主流声音",让时政报道更具影响力、传播力,更"吸粉"。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是一个"时效决定命运"的时代,但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这场"新闻时效性"竞争中不占优势,所以必须另寻生存之道,做好深度报道被其视作"救命稻草"。"热点新闻报道"则为其做好深度报道提供了首选,所以"如何做好热点新闻报道"成为报纸媒体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前段时间报纸媒体对"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分析,找出些许共性,希望可以提供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