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2.
王:前天,又一次从报纸上看到了济南记者因采访被打的新闻,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一向温和敦厚的山东人也学会了打人,实在让人诧异。在其他省市,记者被害的现象就更严重了,《山西青年报》记者高勤荣因文招祸并被判刑12年,这些现象显示:记者被害已成为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现象,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朱:说起记者被打,其实是个老问题了,我的印象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大约在80年代初期。在那之前的很长时间,记者被人们误认为是宣传干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大量晚报生活报涌现,他们在维护公众利益、大胆进行舆论监督方面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这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些人、一些小团体的私利和丑闻,那么,由此出现的殴记事件也就随之发生。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殴记事件的频频发生,也正恰恰说明了新闻工作者干预生活的力度的增加。王:是的,报纸上就曾登过一个曾经打了记者的人的话,他说,你们记者要是不批评就没事,一批评就有事,并且打了  相似文献   

3.
美国报人史丹·艾塞莫夫曾说:“出版一份精美的报纸有很多因素,但是最低限度的先决条件之一以及最重要的,是一个杰出的编辑部,它能使一份好的报纸更好,使一份更好的报纸成为最好。”什么样的编辑部才能算作杰出的编辑部?不妨套用一下艾塞莫夫的话:杰出的编辑部最低限度的先决条件之一以及最重要的,是一个主动的编辑部。现代报纸追求的理想状态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编辑的劳动一直处于被轻视的情状。客观原因在于,就报社采编工作的流程而言,记者的采写活动在前,是外向性的、先决性的,因而天然地需要主动性;而编辑的改稿、编稿在后,被认为是从…  相似文献   

4.
报纸上新闻少,有人就怪记者不爱写新闻,只爱写通讯;还分析说这是名利思想作怪。编辑部消息短缺、通讯积压的现象,确实常有,但原因何在,需要好好分析,完全归咎于记者是不当的。近来听到一些记者同志的反映,他们并非不爱写新闻,在新形势的鼓舞下,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的记者保证: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他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没有不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人重视的。但我们新闻界,一直存在一种怪现象: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了小小豆腐干,登在一个角角上,往往就脸红心跳;黑压压登上一大块,就自我安慰终于写了篇“大”文章。这样,尽管一些报纸编辑部时不时号召记者写短稿,可短风吹进编辑部总是一阵子。究其根源,根子在记者本身——未真正尝到写“短”消息的甜头。 若是有谁写出了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那样的传世短消息,我不相信他会不愿为之。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对消息写  相似文献   

6.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在检查报纸群众工作的时候,几个同志就如何更全面地开展全党办报运动的问题议论了一番。问题扯了不少,但却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就是:在普遍地建立起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写作(通讯)组之后,报纸编辑部还要不要直接地跟广人工农写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李雪慧对于有新闻纸之称的报纸来说,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记者和编辑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经常是,记者忙于采访写稿,稿件交给编辑部门后就万事大吉;编辑则埋头于就稿件本身删删改改,上了版面就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9.
最近记者到一家县属报社编辑部,与同行们闲聊。其中在谈到订报这个问题时,这家报社的老总说:我们也订了很多报纸,但报架上惟有XX日报一张不少,而且报纸也都非常干净。此报对我们惟一的用处是,每年“两会”召开时,我们按照其格式小样学大样。  相似文献   

10.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您好!我们报纸最近开辟了《名人风采》专版,要求记者经常提供名人专访稿,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名人都很忙,联系上就不容易,不要说作深入采访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二吗?读者王东王东同志:您好!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名人不下百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制等各领域,有些是系统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 他是某县一个局长,因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一家报纸记者的稿子见报后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五年三月,解放军报在北京召开了记者工作会议,讨论在新形势下记者工作如何进一步贯彻四个第一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就记者工作问题讲了话。刘志坚同志首先肯定了去年解放军报记者工作的成绩。他说,领导和群众对我们的报纸都有好评,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报社同志要特別注意,不要骄傲,要一分为二,谦虚谨慎,看到自己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我们的报纸办得比较好,首先是由于有来自上面的很多指示,还有全军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广大干部、战士的支持。当然,也由于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其中记者同志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正保罗·莱文森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其以"媒介进化论"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在纽约接受中国学者的访问时,曾对报纸和新兴媒体作过一次有趣的对比。他说,报纸的优势是:纽约下雨了,你可能会把报纸放在头顶挡雨。但报纸被打湿之后就没法阅读了。它让你损失1美金;但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一个Kindle电子阅读器,你却得好好掂量一下要不要拿它来挡雨,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损失150美金。这是一个笑话,却也是现实。  相似文献   

17.
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对新闻舆论和新闻改革发表了不少意见。如: 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对记者说,报纸没有批评不行,领导更需要舆论监督。他说:伸民冤,禁黠民,严法纪,我们共产党人责无旁贷。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不怕通报,就怕登报。道理很简单:凡干坏事的,总是偷偷摸摸的,你叫他晒晒太阳,把他的错误端到光天化日之下,让群众来公开评断是非,他就怕了。对批评报道采访难、发表难,见报后“打官司”难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在批评稿件中虽然有个别失实或失  相似文献   

18.
提起做学问,新闻界一些同行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谓:那是学者、教授和研究员的事,与新闻记者何干?看来先要澄清的是,记者要不要做学者,或者说要不要做一点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此很多老记者的实践早已作出肯定的回答。记者出身的著名作家艾煊就说过:“记者应是个博学之士。”那么,做学问也就决不是同记者工作不相干的事了。况且新闻本身是一门科学。报纸、广播、电视各有自己的学问;编辑、采  相似文献   

19.
剽窃他人的文字,古今中外一向被视为禁例。近来发现有的报纸记者、编辑,对通讯员的稿件,实行“拿来主义”,经过一番改头换面,据为己作;有的照直抄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本报记者专讯”发表。这算什么? 眼下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某人的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先进典型。新闻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通讯员看后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们供给这位记者、他又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