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闻照片的要求,可以列出很多条,但归结起来,无非是把新闻的普遍性与新闻摄影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内容上具有新闻价值,在形式上具备真实、生动的可视形象。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新闻价值的照片,无论形象怎样生动,也不是好的新闻照片。但形式也不容忽视,可视形象虚假做作,画面枯燥无味,内容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拍出既有新闻价值,又有真实生动形象的新闻照片?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我感到,认识新闻摄影的特殊性,严格按新闻摄影的特点办事,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2.
怎样写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可供我们写新闻特写时借鉴。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现场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图表新闻迅速从新闻配菜成长为新闻餐桌的主角之一,从新闻附属品蜕变为完整独立的新闻产品.相较于传统沉闷的阅读方式,图表新闻以其更生动、更形象、更精炼的可视化表达形式,使信息变得更易"抓取",受众也更乐于分享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确是经验之谈。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报纸每天都用大量的篇幅刊登新闻。那么,怎样使新闻写得生动、引人呢?以自己的拙见,力求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是个很重要的方面。一篇好的新闻,除了事实过硬、感人(这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基础)之外,就是语言了。因为只有语言才能把事实准确、生动的表达给读者。常言说,舞蹈表达思想感情靠动作和表演;绘画表达思想感情靠线条和色彩;文章则要靠语言。没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事实虽好,也难打动读者的心。语言是增强新闻  相似文献   

6.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制成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得失。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除极少数作家型记者外,多数记者重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对语言的生动形象却重视不够。表现为:不重视锤炼语言文字,新闻作品没有文采,不少获奖新闻作品只是题材分量较重,新闻价值较高,语言文学则一般化,甚至较粗劣,原因何在呢?既有记者的认识原因,又与记者学习积累不够有关。 有的记者认为,强调语言生动形象就可能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正确的。新闻与艺术作品在真实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新闻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与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是不  相似文献   

7.
新闻图片是形象的新闻。它是以具体的视觉形式来表现摄影记者的意图与思想的,换句话说,是用形象说话的。凡是成功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有效地发挥了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以及对敌斗争作用的新闻图片,莫不首先是因为塑造了鲜明、生动、具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新闻照片和一切新闻形式一样,要有新闻事实作依据,要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策性,但离开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这一切都会落空。如何创造真实、生动、具有感人力量的视觉形象,始终都是提高图片质量,充分发挥新闻摄影战斗性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好的新闻更是用事实说话,少陈述多表现。也就是说在写作中从内容出发,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新闻事实传播给读者,做到既引人入胜,又印象深刻,使读者久久不忘。在这方面,细节描写则是高招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受众消费视角下,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军队形象和符号营销的过程。作为军队的精神品牌,军人形象和军人符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军队大转型给军事新闻对外传播提出了如何塑造我军形象的重大课题。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到信息化,从打赢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我军已经突破封闭半封闭的桎梏,  相似文献   

10.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新闻,具有简洁、形象、生动、可信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报人们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特别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报纸对于新闻图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而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然而,本文将要阐述的是新闻概念的形象。新闻形象是新闻生动的惟一载体,也是新闻传播价值的重要体现手段。 计划经济时代,新闻鲜有受众观念,一般不讲究表现形式。如今,随着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介开始在关注新闻内容的同时,尽其所能地在表现手法上不断翻新,以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下面,  相似文献   

12.
王传玺提出评论写作要加强形象思维,运用形象描述,增强形象色彩。一,评论写作要加强形象思维,运用形象描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们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先由具体的形象映入视觉器官,然后经过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生动、具体的形象,比之于概念化的东西易于接受等多。二,新闻评论时效性强,服务范围广,读者的文化和知识水平差异大。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手法评论时弊,男女老少都易接受。三,也是新闻改革的需要,当今社  相似文献   

13.
陶正泉 《新闻界》2001,(5):59-59
新闻摄影是视觉新闻,又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用形象揭示新闻的内涵,以直观生动的可视形象记录新闻事件的现场,以争得读者的第一视觉。一张优秀的新闻照片,能形象、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又因其不受语言隔阂的特点,可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多种途径与国内外群众广泛接触。因此,新闻摄影是我们新闻宣传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从多年的新闻摄影和现场采访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摄影记者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不仅需要有冷静、果断的心态,还必须有“预见性”。当然这种“预见性”并非是“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用事实说话,以事实本身的力量来影响读者。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是新闻写作争取的目标,也是新闻修辞追求的效果。新闻事实的面貌千姿百态。有的新闻事实就是一个具体事实本身,它往往生动形象,直观可感;有的新闻事实则是对大量具体事实的综合概括,失去了生动活泼的形态,已不具有直观可感性。要对不同形态的新  相似文献   

15.
法学(新闻学)硕士、《中国民航报》编辑刘玮的硕士论文《视觉新闻初探》提出:视觉新闻是时代的需要,其理由为:第一,视觉新闻是文字新闻与电视新闻相竞争的手段,电视新闻迫使文字新闻学习形象的、立体的、有生动画面的表现手法;第二,从报纸宣传的角度看,视觉新闻可以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为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有利读者由认识新闻事实的外部形象而认识新闻事实的本质意义,有利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第三,从读者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是唯一能还原新闻事件现场实况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报道的新闻载体,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一个类型。它能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7.
郑英 《新闻传播》2014,(2):63+65
感动别人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形象结果",是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的活力因子。瞄准新闻中的"概念结果"来借用形象,是新闻"形象结果"的构成原则。一个好的记者要想写出出彩感人的新闻佳作,就必须在提炼"形象结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声情并茂,情趣盎然。这决不是文学语言的“专利”,新闻语言应该而且也可以达到如此境界。众所周知,新闻所反映的是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它们各具形态、情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用鲜灵灵、活脱脱、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闻语言,反映好这些具体生动的事实,是新闻本来就应当承担的任务。然而,我们某些新闻采写者所运用的新闻语言,往往拾人牙慧,陈旧老套,干巴枯燥,味同嚼蜡。例如:写学雷锋做好事,老是喜欢用“这是我应该做的”;写感动,老是喜欢用“热泪…  相似文献   

19.
提倡写视觉新闻,这虽然是新闻界提了多年的老话题,至今却仍有现实意义。广播新闻是写给听众听的,难道也提倡写成视觉新闻?广播的声音,听众难道能看到么?笔者认为,广播新闻虽然是写给听众听的,是诉诸听众听觉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视觉形象。广播新闻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东西越多,诉诸听觉的内容越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它所能转化成的视觉形象就越鲜明生动,就越能打动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同样要写得有视觉感、立体感。笔者拟从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的物质基础、转换的具体过程和转换的必要条件等方面,对这个问题略抒浅…  相似文献   

20.
马瑜斐 《视听界》2007,(5):85-87
一.妙饰修辞,形象生动 1.喻拟 可使新闻标题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表情达意、强化情感,激发受众听读新闻的兴趣。例如: (1)为什么让快乐失去生命(《靖广早新闻》2006/9/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