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新闻新表达     
《新闻实践》2015,(4):8
"碎片化时间"及"用户主导"已成为媒体必须面对的一种新闻消费新常态,这种趋势迫使媒体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短视频、H5等新的表达方式以留住和吸引用户。文本与表达的差异,更多缘于用户面与阅读场景的差异。而媒体人急需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可被视为一种情感产品,其生产与消费过程因情感的重塑而走向一体化。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和扎根理论,围绕社交媒体用户在张玉环案中的情感交往行为,考察了情感产品的生成逻辑、发展条件和迭代过程。研究发现:用户在消费过程中赋予新闻特定的情感意义和情感价值,从而使新闻的情感属性凸显出来,其事实或信息属性被边缘化;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会进一步固化新闻的情感偏向,使得新闻成为一种情感的表征。新闻发展为一种情感产品与冲突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抑制的解除有关,情感产品的迭代有一定周期性,可分为分化、对峙和逆转。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从情感视角重新界定了社交媒体新闻、反思了其社会角色,进而为媒体修正职业理念和伦理规范提供了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3.
肖俊  滕云 《传媒观察》2007,(7):12-1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消费生活方式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出于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新闻消费成为我国当前一种主要的消费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闻众筹     
梁锋 《新闻前哨》2014,(2):89-89
新闻众筹,是一种新出现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记者通过在众筹平台发布新闻选题,公开向社会进行资金的筹措,然后进行实地的调查和采访,进而生产出新闻资讯,通过出售新闻资讯版权获得收入,投资人同时获得收益,并且可以获得免费的新闻资讯的阅读权限。  相似文献   

5.
安若 《青年记者》2006,(2):37-37
媒体中大量的社会新闻的报道在开启人们消费意识上起到了先锋作用。但是社会新闻的制作也带上了化工业生产的影像,在媒介生存发展竞争的大背景下,传媒集团极力营造消费主义的氖围中,社会新闻利用其强大的社会性和传播性优势,展开了本来就“软”的新闻“可售性”的变革。社会新闻的这种趋势在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张力”,呈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社会新闻开始注重新奇怪异,娱乐功用;娱乐新闻的报道开始注重“花边新闻”而不是演艺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为了迎台受众实现生产消费的最大化,媒体以消费为导向进行“新闻生产”,体现出了社会新闻为迎合消费而呈现严重的“消费主义化倾向”。所谓的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氖围。因此,消费主义实际上足一种为商业集团的利益所驱动、为大众传媒所推广、将越来越多的人群卷入其中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化帝国主义”和“媒体帝国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程前 《军事记者》2013,(1):22-23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出现,立即就会被各媒体所关注和报道。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焦点聚焦在新闻事件本身,从而造成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经常大同小异。那么,在这个媒体充分竞争的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的独特挖掘,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感到,在新闻事件的前伸与后延中挖掘新闻,是实现新闻独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对新闻生产作为社会生产范畴的认识1、理论基础。从人类的演化进程看,人类的每一步都是生产的结果,从猿人到直立行走的人类是如此,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学艺术的起源也同样如此。因此,生产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新闻既是社会生产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的一个分支。考量新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正是新闻传播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历史阶段以及社会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只有人类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现在又开始进入信息文明时代,这是新闻生产得以实现的重…  相似文献   

8.
新闻美术是美术与新闻的有机结合,现代新闻美术已成为与文字新闻并立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美术编辑的新定位》一文认为,信息时代人们视觉习惯的变化、商业社会大众消费的推动以及数字技术发展的支持,使美术编辑的重要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祝萍 《新闻实践》2009,(12):70-70
消费新闻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是"最贴近"读者的一类新闻。今日早报自今年改版以来,强调消费新闻的可读性、实用性、互动性,使其好看、好用、好玩,在众多同题化的消费新闻中培育读者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0.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工作,在挑选稿件时必须筛查出融真实性、思想性、精神性、时代性等多种特征为一体的高质量稿件,本文从保证报纸质量、打造报纸特色、坚守正确办报方针入手,对新闻编辑如何选择高质量稿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感器、无人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定位、算法等一系列新技术力量运用于新闻生产,带来了新闻生产理念和实践的全新变化,新闻消费呈现出移动化和社交化的特点.文章从新闻理念、新闻来源、新闻主体、新闻呈现、新闻分发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新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传播新闻的过程也就是对新闻的"贩卖"过程。抓住了人们的消费需要,就抓住了商品的新"卖点",一篇新闻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欣赏欲,也就是使新闻有了好的"卖点"。那么,新闻的"卖点"从何而来?说白了,新闻的"卖点"来自于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经营"。一、从提高效率入手,培育新闻"快"的卖点新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的时效性,一篇新闻作品有没有生命力,或者说有没有"卖点",其决定性因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本具有商品属性,它与一般商品一样可供人消费。但新闻文本消费具有多层面性、创造性、重复性、被利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林迅 《新闻世界》2013,(5):319-320
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使人们在接受新闻时,也在生产新闻。新闻不再仅是信息产品,也成了免费的消费品,因为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娱乐,而人们也在娱乐中消费新闻。人们对待新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也渐渐被模糊,被洗刷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新闻消费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 《现代传播》2007,(5):124-127
新闻是信息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它既是媒体的重头戏,也是现代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我们却发现如今的青年人对新闻的关注度远不如他们的父辈.本文基于调研结果,从青年人的新闻消费途径和目的、青年人的新闻需求、青年人的自我权益意识等方面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对培养青年人的新闻兴趣,提高其媒介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学敏 《记者摇篮》2000,(11):17-18
新闻美的接受,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消费环境的变化 随着受众新闻消费的生态环境的改变,美国人与新闻的关系正在发生戏剧性的、不可阻挡的变化。传统的新闻组织对美国人来说仍旧非常重要,但是技术已经改变了新闻生产者和新闻消费者原有的各方面的特征。这种改变缘于新闻的消费者拥有了主动参与新闻生产、传播甚至“编辑”的能力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我经常接到通讯员的来信,大都询问如何采写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报道范围之广,包括各行各业乃至交换、消费、分配各环节。经济新闻分为政策新闻、经济动态新闻、经济信息新闻、经济人物新闻等多种。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新闻将进——步成为报纸的宣传重点和中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的消费者保护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红  郭鉴 《新闻界》2005,(6):93-94,96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商品的购买者或者使用者,每个人都同某种、某些商品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关注着我们周围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事件。而我们对于消费环境和消费事件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身边的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这样,致力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新闻——消费者保护新闻走进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