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档案馆品牌的概念着手,分析了档案馆形象的内涵,探讨了塑造档案馆形象的意义,并着重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方面论证了塑造档案馆外在形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形象是指公众对于某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组织要素和组织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总体印象。自综合档案馆出现以来,它就以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示人,“档案馆作为大众性文化事业机构,其形象具有客观性,应该是文化形象,是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的收藏、咨询、开发中心和文化基地。”具体讲,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是人们对其组织要素:馆藏、馆貌、工作人员及其组织行为和档案信息的研究加工等的总体评价和印象。  相似文献   

3.
人性化——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性化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各行业的要求,也是公共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档案馆片面强调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等这些“硬件”.而忽视了利用者这一“软件”的提高。如何在这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以利用者为中心,满足社会各界利用者的需求,使档案馆服务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合法性”机制视角下的我国档案馆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档案馆社会化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从整体来看,社会化进程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个中缘由很多,如公众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馆的社会意识不强、档案的属性使得其与公众的关系疏远等。本文从“合法性”机制的视角重新阐释我国档案馆社会化现状,试从理论层面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在信息化社会和档案开放的大背景下档案馆“合法性基础”的改变以及有可能引发的“合法性危机”,进一步验证了档案馆社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5月9日下午,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东方讲坛”档案馆举办点第32场讲座。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主任王志平教授作“明荣辱成就人生”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王志平教授从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等方面结合“八荣八耻”的要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及深远的意义。市档案局馆全体党员以及部分学会学员、社会热心听众近2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东方电视台对整场报告会进行了录像并将于近期“东方大讲坛”栏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脑等可视性传播媒体的出现、普及,人们对广播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逐渐降低。但作为传播媒体中的一种形式,广播电台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基层、在广大农村,它是人们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主渠道。实践证明,新形势下从技术管理角度来看,要振兴并发展广播事业,就必须紧紧抓好“载体意识、硬件建设、人员素质”三个环节。提高载体意识是关键这里所说的载体,是专指广播宣传系统工程中的传输和发射方面。载体意识,则是人们对广播载体的感觉、观点。评价、认知等主观方面的要素。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同样,载体意…  相似文献   

7.
“官二代”、“富二代”通过媒体的呈现被人们想象成生活无忧的优势阶层.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影视传播中对于“官二代”、“富二代”的形象塑造经历了特点明显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影视传播的倾向性是和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政治政策分不开的.随着政策的转变,媒介逐步从片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到开始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引导社会舆论,这从媒介的自身功能和社会效用来看,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一个好的形象往往会给人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档案馆也不例外。所谓形象,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地区、国家都以其自身素质、实力、能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所享有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从而构筑起特有的“形象”。档案馆形象是一种社会组织形象,它是人员形象、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公关形象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9.
论档案馆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是一个人终极意义上的家。档案馆,是化的这种本质特性的重要载体。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人们可以探究个人和城市的脉.可以考证个人和城市的化“身份”,从而找到个人和城市的化归属感。在档案馆,市民可以触摸到城市的每一次脉动,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馆的各种活动,都是为市民和城市提供“化身份”的凭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物档案”即以实物为载体的档案,档案界对它的争论持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真理越辩越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人们对“实物档案”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实物档案”这一概念成立与否,却见仁见智。一方面,无论是从实践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人们都接受了“实物档案”这一概念的存在。在实践上,各个档案室、档案馆都收藏有不同数量的所谓“实物档案”。由于这些“实物档案”往往与同它一起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的其他类型的档案在载体形式上不同,具有不同的保管要求,因此,各档案馆(室)一般都采取了将其作为特殊“类型”的档案分开管理和保存的…  相似文献   

11.
17年来,“任仲平”文章风生水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曾经八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或一等奖,堪称“宝塔尖上的明珠”。它以起大的篇幅、超长的写作时间、广泛的选题、独特的论述方式以及普遍的“论述框架”获得了新闻界认可,有网民称它为现阶段的“政治读本”。从“任仲平”申报和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结果来看,任仲平文章无疑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然而从形式、思维、内容、操作理念以及操作模式等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它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体来实现自己政治意图的一种“理论文章”.而非“新闻评论”。对于这种以传播效率为第一要求的文体.我们在模仿它的同时,是否可使之更加“短、实、新”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中“软件”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软件是指程序系统,是相对于计算机的硬件而言的.软件的作用表现在它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扩大计算机的功能. 事实上,“软件”与“硬件”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活动中.例如,在具体的生产中,直接构成产品物化的整个生产活动是一个事先被规定的过程.它受着产品开发、组织规划和销售过程两个方面的制约,并机械地遵循既定的设想,赋予产品某种形的特征和性能.然而沟通其与社会联系,赋予其社会的性质并促使其体现社会价值的恰恰是直接构成产品物化活动之外的那两个过程.这就是生产活动中的“软件”与“硬件”的关系.目前,直接从事产品  相似文献   

13.
档案接待利用工作是全面展示档案馆业务和服务质量的对外“窗口”。之所以称它为“窗口”,是因为这项工作是档案部门同杜会各界方方面面联系的纽带,是传递档案信息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桥梁,是档案部门对外形象的具体体现。档案部门必须通过这个“窗口”才能把利用价值体现出来,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真正发挥其经济……  相似文献   

14.
形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即知觉.就是“形象”。形象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形象受人们的意识影响.它不完全是感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对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现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对档案馆正确定位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改革档案管理体制,塑造档案馆公共文化形象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5月9日下午,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东方讲坛"档案馆举办点第32场讲座。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主任王志平教授作"明荣辱成就人生"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王志平教授从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等方面结合"八荣八耻"的要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述了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馆要想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走出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主动地把自己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档案馆社会化。一、实现档案馆形象的社会化档案馆形象是档案馆以其特定的组织要素和组织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公众对档案馆的感知、看法和综合评价。档案馆形象社会化是确立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档案馆形象的基本前提。档案馆要树立良好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形象是社会不同层次对档案馆的整体印象,它包括馆库建设、馆藏资源、服务环境、服务手段、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评价和心理认同.良好的档案馆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给档案馆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档案馆形象资源.塑造良好的档案馆形象会成为档案馆生存和发展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商品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被部分阶层所接受并成为一股流行的现象。①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国在东亚地区掀起的这股热力十足的“韩流”,不仅为韩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韩国的知名度和国家形象。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虽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巨大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城建档案馆的文化形象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广能 《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19(4):327-328,331
文章从城建档案馆馆藏内容文化、历史特征和档案馆职工的文化、道德素质及为社会服务的行为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城建档案馆的文化性。并提出城建档案馆应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及文化宣传等,扩展其服务理念及服务范围,提升城建档案馆的文化品位,使城建档案馆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