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也以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为己任。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却基本上都是被以“新闻失实”为由提起诉讼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也大都是围绕“失实”而形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监督报道的增多,新闻媒体被官司缠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新闻法规案例中,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非常普遍。本文以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为例,依据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时避免新闻官司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3.
法治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公民生活安宁权的保护被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一些法学学者提出将生活安宁权作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独立出来进行法律保护。而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媒体在倡导新闻自由和追求独家新闻的同时,也伴随着由于媒体的不当采访行为而产生侵犯公民生活安宁权的现象。本文基于对媒体侵犯公民生活安宁权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媒体的不当采访行为导致的对生活安宁权的侵犯进行研究分析,倡导对公民生活安宁权予以更多重视的同时,提升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完善新闻法规,平衡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履行媒体服务公众的天职。  相似文献   

4.
防止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发生率仅次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是位居第二的新闻侵权类型。与对名誉高度重视不同,我国公民长期以来并没有养成保护自己隐私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知悉对方隐私多少作为彼此感情深浅的标志。一个隐含的潜规则是,要想获得某个圈子的接纳,就必须首先将自己的隐私告知。于是,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在一些聚会上隐私被大张旗鼓传播的局面。这种情况也使得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对隐私权多有侵害但被诉诸法律的却并不多见。但是,随着人们隐私权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新闻侵权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正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慎讲好话 所谓慎讲好话就是指表扬报道对象的话新闻媒体也不能随便说,要做到言必有据.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大多会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开展批评报道时新闻用词必须十分谨慎,防止授人以柄.但在进行正面报道时说些让人感到好听的话,哪怕是一些稍微过头的话,都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词语的选择上不需要过多的收敛和谨慎.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数字公众对新闻表达进行的批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研究不足的现象。本文聚焦44个批评案例,探讨引发表达批评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引发此类批评的可能原因和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发现:(一)新闻标题和微博词条是新闻表达批评的高发位置;(二)动词和名词是新闻表达批评的主要词性;(三)网民批评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对事实的“定性”不当上,并可能导致对媒体动机的怀疑;(四)网民对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报道者与报道对象和受众之间,以及事实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五)网民批评形式上比较情绪化和偏激,但诉求基本合理,对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发现可能给新闻媒体提供一种“镜像”,使媒体了解网民的诉求,并以此调整新闻叙述方式,规避新闻表达风险。  相似文献   

9.
综观新闻媒体的新闻官司,从新闻媒体本身来看,涉及最普遍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构成对公民、法人的名誉侵权,应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1993年6月15日,我国曾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努力减少和避免新闻侵权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不断增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剧增加,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稳步实施,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逐步深入,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于是,由新闻报道引发的新闻侵权纠纷屡屡发生。它已成为困扰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从而侵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的新闻侵权包括因新闻侵权而构成的刑事犯罪行为和…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一直为业界所关注。本文对一些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如何规避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济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对象.经济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对公众而言,经济就是新闻媒体提供的"图像和语言". 所谓经济新闻,应该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中国的新闻业中"经济新闻"这个概念早就有了,但以前经济新闻往往侧重于工交商业新闻,以及政策性新闻,显得金融证券这块比较专,一般人看不懂也不爱看.现今的经济新闻是一个庞大的类,新华社徐人仲把此类新闻划分为四类:①政治性经济新闻;②信息性经济新闻;③人物经济新闻;④论述性经济新闻.另外,还有自然经济现象新闻、经济趣闻也是不可丢弃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形势下的新闻伤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新闻媒体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透过新闻媒体神秘的面纱,人们在关心媒体报道内容的同时,更加关心媒体干预生活的准确程度和现实影响,关心宣传产生的客观效果。于是,新闻侵权作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媒体和受众面前。避免新闻侵权,减少新闻官司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因报道失误使报道对象在经济上、声誉上受到损害的具有伤害性的报道因为没有构成新闻侵权或者侵犯程度…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件大事,在传递过程中,它的光芒闪耀在全球五大洲21座城市以及中国境内100多座城市的上空.伴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新闻媒体以文字、图片、声音和画面等形式及时、全面地报道圣火传递活动.本文以新华社的报道为主要考察对象,着重从新闻采访对象选择、新闻报道内容选择,以及新闻选择中应注意和把握的问题等方面来分析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报道中的新闻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6.
几种特殊的肖像侵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肖像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介侵害公民的肖像权益的行为。一般来说,新闻媒体未经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且使用公民肖像无阻却违法事由,即构成肖像侵权。虽然法律作了这样的规定,但是在新闻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肖像使用情况,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特例极易引发侵权诉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新闻官司”纷起 ,以被侵害了名誉权或以被侵害了名誉权相胁而与新闻媒体发生纠纷的相对人中 ,有自然人也有法人 ;所涉新闻报道中 ,除消息、通讯和图片 ,还有言论、小品文、杂文等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新闻体裁。舆论监督稿固然首当其冲 ,正面报道中的例举选择及表述有时亦会引发非议。新闻媒体在不解之际 ,也对今后如何作为产生困惑。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新闻官司”这一社会现象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新闻媒体达到既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这一基本职责 ,又避免“新闻官司”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一从新…  相似文献   

18.
时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已被看作是一种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诠释社会道德与良知的进步力量。那么,当媒体的失实报道、虚假报道等现象层出不穷,低俗报道、不良文化被广泛传播,新闻报道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时,新闻媒体能否担当起如此重任?也许,是到了新闻工作者该认真思考"新闻媒体该如何监督和约束媒体自身"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从目前都市报遭遇的新闻官司看,侵害名誉权是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20.
每次突发事件,都是对新闻媒体的检验。在地震类新闻报道中,新闻失衡现象严重,有几点消极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新闻关注对象的片面性,新闻伦理的底线容易突破,主要表现为报道对象偏失,救援报道比灾情信息更重要、再次伤害现象;二是新闻职业规范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错报现象依然存在。文章针对原因提出建议,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在理念上和操作上被新闻工作者坚守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