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类传播进步密切相关,技术决定论不断受到质疑与批判,其本质是技术可能成为传播的障碍。演讲提示器作为新型技术媒介,其传播功能可能为政治功能所取代,结果是技术优势被技术焦虑取而代之。本文以西方竞选中的演讲提示器为研究对象,从话语角色、媒介技术和政治传播等不同视域,分析政治传播中技术垄断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危险,有效预防人们对社会制度本身可能产生的政治焦虑。  相似文献   

2.
论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次传播技术演 进(口头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时不难发现,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形态的变革,更伴随着传播者心理的重大变化及社会文化的相应变化。例如,印刷媒介扩大了信息接收的时空范围,使人们信息获知权增加得以可能。电子媒介以可视可感的形式传播信息,强化人们对图形信息的接受能力。但困扰我们的问题是,除了同时作用于人这个因素外,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是否有其他的关联,一方的改变是否会形成另一方的动因?在本文中,我们将试图分析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4.
闫品 《新闻界》2003,(4):29-30
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以电子计算技术、卫星广播技术、宽带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跨入传播个人化、交互式的“后信息时代”。人类传播技术手段在经历了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印刷物传播、电子广播传播和互联网新传播之后,又跨入综合图文、信息、声音、动画的实时在线传播的“流媒体”传播阶段,综合了电脑传输平台、电视广播丰富内容、视频音频数据格式的流媒体技术正推动人们迈向第四次传播文化革命。一、流媒体———广播电…  相似文献   

5.
张文东 《传媒》2019,(12):1-1
技术演进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新的媒介技术的兴起与普及,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规则在社会中的嵌入,在这种新规则的作用下,社会诸多方面将面临重组改造。互联网崛起以后,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PC时代到移动传播时代,整个社会的传播逻辑发生了巨大变化,场景、关系成为新规则中的关键词,公共传播实践场也随之开始转型,围绕公共事务,不同主体间公开的对话与沟通变得更具有可行性。然而,技术的演变并不仅止于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写着现有的传播规则,万物皆媒的泛媒体化时代即将到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定位系统、机器人写作等技术为支撑,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转变,这样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重塑公共传播图景。  相似文献   

6.
邵林 《传媒观察》2014,(6):16-18
正技术进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媒体和社会文化变革的伟大力量。从社会宏观层面看,基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将社会带进了"微时代":微观点、微调查、微课题,微生活、微整形、微电影,当然还有势不可挡的微信、微博……一个个姓"微"的词汇把我们带进"微时代"。微时代是什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高","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郑坚 《新闻通讯》2010,(4):31-32
所谓视像,从广义上来看,指与现代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发展起来、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方式、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图像艺术。在视像时代,个人文化规范的传承、社会组织形态的构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展的外在表征,都莫不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与存在形式。我们的社会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社会发展速度和科技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新媒体技术作为新闻传播行业的核心,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将新闻传播带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广泛应用,无疑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提升了新闻传递的质量。新媒体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媒体技术的概念,总结新媒体技术的典型特征,以新闻传播行业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为切入点,进而剖析当前新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全球传播为重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科技构成了全球传播的技术平台,这些技术本身所具备的开放交互的特征也在冲击着旧有的信息传播和管理系统,使我国原有的一套新闻宣传和管理经验在新技术、新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历史的教训也清楚地表明,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绝不能因为新技术带来的管理难度、新的传播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放弃互联网这片宣传阵地,而是应该加紧研究,吃透形势,采取和时代、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新闻宣传和管理策略,打造网络新闻传播主渠道.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曹素贞  张金桐 《当代传播》2020,(2):37-40,66
5G技术以全新的网络架构开启了媒介传播领域的新里程碑。它不仅推动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将成为传播演进脉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5G技术对社会结构和媒介生态的影响,探讨5G技术赋能下的媒介传播新图景,即未来媒体智能化传播、视觉化传播、场景化传播和沉浸式传播的新转向和新常态,以及媒介传播构成要素变革的新趋势,并对新传播格局下的传播秩序边界进行理性再审视。研究认为,5G技术将重塑人、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辩证看待技术与传播的深度关联,对传播领域变革作出前瞻性的研判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俞超 《当代传播》2011,(1):35-36,39
本文从网络传播技术的文化分析入手,指出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解构-建构"文化身份的技术暴力倾向:网络传播的解构性,不仅表现在对个人传播身份的匿名和消解,还表现在对传统大众传媒"理性"信息传播的反拨、修正和建议,以及其具有多元化、集合性信息合力的议程设置.由网络技术衍伸的传播文化进而导致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使社会文化在多...  相似文献   

12.
李曦珍  楚雪  胡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3-33,108,109
随媒介技术的进化演进而来的传播信道,始终处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从不断演进的传播信道角度可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的传播形式大体归纳为道路传播、纸路传播和电路传播,与此相对应的媒介形态就有实物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同时,在媒介技术进化的过程中既暗含着不断演变的媒介时空辩证关系,又意味着传播和媒介的含义逐渐被狭义化的必然之势。因此,本文将以传播信道演进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并批判地运用麦克卢汉主义的唯技术史观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时空辩证关系、梳理三种传播形式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所产生的影响已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而其溯源问题在问题导向和技术的逆向检视逻辑之下却难以深入。本文在建构算法新闻主体的基础上,以算法技术、人类和社会力量三个要素为逻辑起点,试图以结构化的视角锚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算法技术的局限、人类主体性对算法的主导和社会力量与算法技术的共谋,探寻算法偏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张弘 《中国广播》2009,(4):22-24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随着传播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新的传播方式脱颖而出,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发展的快速多变,使国际传播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发挥网络在对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非遗传播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原有的传播场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又以某种方式重构,展露出原始语境和数字传播的共生状态,不同文化主体建立了独特的传播实践和表达路径。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与地方社会互动置于技术整体情境和社会结构中考察,发现技术赋权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赋权和传播赋权,一种“在地实践”的过程,个体在与文化、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与官方权力的对接,完成了从文化资本向商业资本的转化,也提升了个体在地方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存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媒介世界而言。任何一种重大媒介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意味着相当大程度上媒介利益、媒介关系和传播格局的重构与再造。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传统媒体的生存。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两者间唇亡齿寒的相互依存局势成了当下的传播现实。本文将全面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为传播与丰富社会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它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本文从新媒体功能的视角,考察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及其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影响机制;探讨新媒体为何能对文化传播力产生积极影响;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针对新媒体资源的适配组合,以技术力量促进资源整合和机构重组等策略,来实现文化传播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柳珊  张颖 《新闻大学》2006,(4):65-72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新闻传播领域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更是无法避免.与以往多数研究偏重从内容、体制的角度观察中国新闻改革事业不同,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探究中国新闻改革事业.本文以时政报道为切入点,对比了2006年传统媒体中的两会报道与两会博客内容,从信息把关、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技术与民主政治三个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对当前中国新闻改革事业带来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些影响存在的优点与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