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发生在哈尔滨市的报刊亭之争,反映了省报和市报在发行渠道上的利益之争越演越烈,报刊销售的资源共享还没有成为现实。这样的事情不仅在黑龙江省出现,在深圳也出现过类似的“争夺”。  相似文献   

2.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3.
翻阅各种报纸、杂志时,会发现有不少报纸、杂志的报头、刊名题字,字体结构松散、笔画歪斜,不美不雅。经查发现原来是该“省报”的省委书记或省长、该“地报”的地委书记或专员,该“市报”的市委书记或市长、该“部报”的部长或者更高一级的领导干部题写的报头、刊名。究其原因有三条:一、一些报刊在创刊时为了取得领导的支持。二、某些办报刊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身分,显示领导对该报、刊的重视,显示该报的能耐和重要性。三、为了在读者中产生一种“威望感”和“好感”。而一些领导者明知自己的字写得不怎么样,但为了借机“出出名”,“留留姓”,“显显  相似文献   

4.
科学小品是科技传媒中的载体之一。它是以各类科学技术为题材的散文小品。它篇幅短小、信息量大、传播迅速 ,顺应了现代大都市人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科学小品不同于一般的科普短文。它除了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之外 ,还必须具有艺术情趣。“艺术情趣”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趣味性”。在教学上 ,它又被称为“文艺性说明文”。   一、趣味性的心理效应1 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据某杂志社的一位编辑的调查 ,约有 85 %的读者是在休闲活动中 ,以“随便翻翻”的心态在阅读各种书报杂志的。科学小品大多刊载于各种专业类的科普报刊…  相似文献   

5.
如何办好地市报纸?我的回答是:把地市报同其他党报区别开来。此应列为第一条。人们习惯于把地市报纸称为小报,用以区别大报。与省报与中央报纸比,它的版面小,覆盖面小,行政级别也小。然而这“小”只是一种表层特征,深层的、本质的差别,则是各自不同的读者构成。认识了这一条,我们才算认识了自己。  相似文献   

6.
笔者是业余作者,有时也创作相声。近日写一则相声,先后送到几家报刊———不论市报还是省报,不论日报还是晚报,也不论报纸还是刊物,编者连看也不看一下,就都“异口同声”地谢绝:“我们不用相声。”目前全国拥有几千家报刊,可除《曲艺》杂志外,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均不刊登相声,不知这是哪家的规定,更不知何故,实在令人不解与遗憾。与其说是报刊的无奈,毋宁说是相声的悲哀。现在相声很少,且质量不高,这是大家的“共识”。若问为何相声不景气,甚至“每况愈下”,除了其它种种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相似文献   

7.
最近写了篇关于马寅初先生的文章,刊载后我发现有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改动:我的原文中说道“经济学家马寅初”云云的地方,一律被改为了“人口学家马寅初”云云。我很奇怪,马寅初不是经济学家?随便翻哪一种资料,或者对马寅初先生稍有了解,便都会知道马先生是以经济  相似文献   

8.
非日报性质的地市报由于省报的影响,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让读者有东西可读,“拾遗补缺”是增加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渭南报》是周三报。怎样才能做到既不放过新闻又不和省报撞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呢?通过这几年的办报实践,摸索出了在狠抓独家新闻的同时,拾省报之遗补省报之缺的办法,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0.
有好事者对几家地市报的资料室进出人数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是令人吃惊的:有70%以上的编辑、记者一年365天根本不进或极少进资料室;60%的编辑、记者的借书卡还是空白!有的资料室整天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有的资料室虽有几个人,但全是几个老常客!有的资料室里大小报刊几百种,资料员夹报也要大半天,可就是无人翻阅,原封不动,谈不上“利用率”了。据某些资料是反映,他们订的近百种报刊有大半数无人问津,只是收收央央,然后入库,堆满了又处理掉,确实是种浪费……  相似文献   

11.
立下这个题目,并非无的放矢。因为目前社会上包括某些报刊对编辑的地位和职能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以为编辑就应该是规规矩矩坐在编辑部删删改改,剪剪贴贴,只是“炒”别人做好的“菜”,这种片面认识大大限制了编辑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了报刊的质量。 诚然,修改稿件是编辑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编辑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如果将编辑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改稿,那就大大抹煞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实在是对“编辑”的贬低。 笔者以为,一位合格的编辑,除了《编辑学》上规定的种种要求之外,还应具备如下素质或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写文章,是苦差事;当好报刊编辑,替人作嫁衣裳,更要劳神费力。因而赞颂编辑同志的辛劳及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完全应该。这里,我要从另一角度谈一个问题:编辑的知识要更广博,鉴赏水平要更高超。否则,编稿中很可能把对的改错,弄不好,还会闹出一些笑话来。这几年,我接触到好几件事,不妨说说。一次,写了一篇题为《“梦”与“做”》的杂文,寄给某月刊。原稿引用了鲁迅先生在《听说梦》里的话:有梦想“大家有饭吃”的,有梦想“无阶级社会”的。刊出来时,竟变成“有梦想‘无产阶级社会’的”了。大约编辑同志是好心,以为作者粗心大意写掉了字,就信笔给添上了。殊不知,这一  相似文献   

13.
胡杨 《传媒》2008,(8):74
我在《中国妇女报》当了多年的编辑,后来又到报社下属的市场化报刊做编辑、主编,见证了报刊市场化的起伏与动荡,也深深体会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报刊要发展需要有“好点子”。而这些“好点子”不仅来自报刊的管理人员,还来自编辑人员。  相似文献   

14.
多翻工具书     
金火生 《新闻三昧》2006,(11):25-25
现在,报刊上的差错比比皆是。这不仅降低了报刊质量,而且削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报刊经常出错,固然与采、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密切关系,但懒得翻工具书也是一个原因。据我观察,报纸工作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陌生的,不知晓的。这个时候,大都能问个清楚明白。一类是似曾相识但又吃不准、有疑问的。这个时候,问的人比较少,翻工具书的也不多,大多“凭感觉”,或者自以为是。结果呢,对的少,错的多。版面无小事。原本翻翻工具书就可能避免的差错,为什么不去做呢?有人回答:没有这个习惯。习惯靠养成,要靠长期的养成。长年累月翻阅工…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今年头8个月,我被市以上报刊采用稿件58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编辑同志的热情相助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与我专心读报有直接关系。我的体会是: 一是“智力投资”。我每年订阅报刊30余种,花费都在200元左右,我好象得了“职业病”,宁愿吃饭不成,觉睡不好,每天收到的报纸都要如渴似饥地翻翻读读。这样,既了解国内外大事,又摸到新闻报道动态,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前些日子,社会上的涨价风愈刮愈烈,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随着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文学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有密切的联系。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长期从事报纸刊物的编辑工作,鲁迅生前“编辑过的报刊大约有二十种”。一个人编辑过如此众多的报刊,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笔者想就鲁迅与五四时期及以后报刊革新的关系,作一个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17.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诞辰”和“诞生”两词被混淆误用的例子不少。我随便翻翻近来几家报纸,便找出这么多例子: ① 4月23日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987年4月24日《新华日报》) ②今年4月23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198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③为纪念廖仲恺诞辰110周年和何香凝逝世15周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为广大读者奉上一份精美的体育“套餐”,是地市报时事编辑的良好愿望。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读者对地市报体育新闻的关注程度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无外乎埋怨地市报缺少体育新闻源和有效的采编手段。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作为一个地市报的时事编辑,我认为对加强和改善体育报道,有必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树立全局观念服务读者需要 要使地市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识体育版块在整张报纸中的地位和作用。抓好体育报道是报纸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电视虽然在传播速度、现场感等方面优于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