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视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退稿工作林江拥有高水平的作者及编者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但由于编辑部人少力单等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注重可用稿件的回修,而忽视对不用稿件的处理。笔者在编辑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对不刊用稿件采取不退稿的方式,不利于编者及作者的业务...  相似文献   

2.
注意把握作者心理,做好稿件退修等编作沟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稿件退修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人际交往,是一种非行政、非法律又非私人的人际交往,其特殊性在于编者为作者提供针对稿件的修改意见,而作者作为主体根据编辑提出的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故稿件最后呈现出来的质量水平还是要取决于作者本人对论文进行的修改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业余作者,从1976年至今,有371篇稿件被报刊采用。在写稿中间,自有甘苦,其中一个苦恼就是不少稿件发表后得不到样报。而目前,不少新闻单位为了节省开支更不给作者寄赠样报。我觉得这实在是有弊无益。稿件发表后给作者寄样报,好处颇多:其一,便于在作者和编者之间建立起感情的桥梁,从而赢得广泛的作者群。报刊能否办好,在很大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和文稿的微型评论。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有感而发,对所编的新闻稿件附加的评析、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可以说,编者正是把按语当作跟读者(包括作者)直接对话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当然,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为所有的新闻报道或文稿配写按语(包括编后)。一般说来,大凡新闻稿件如果反映了具有方向性的新人物、新事物、新  相似文献   

6.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报纸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报纸的个性。报纸是否可读、易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版面。因此,版面作为报纸发言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内容的消极表现,而是内容的能动反映。一篇稿件从写作、取舍、修改到标题,无不包含作者和编者对稿件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评价,无不表现出作者和编者的倾向性。因此,编者在版面上安排各类稿件时,绝不是不顾内容、随心所欲地进行拼凑,而是对各类稿件的内容作出确切的评价,然后赋予它们最恰当的形式。因此,在版面编排中,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认…  相似文献   

7.
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和提高,要求报刊质量不断有所改观。而报刊质量的高低,就一般情况讲,主要取决于作者和编者。作者和编者,一方是供稿即提供信息;一方是选稿即选择(加工)信息。既有供稿与选稿、提供信息与选择信息之说,就有个供稿或优或劣、稿件被选与被废的问题。凡作者,大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好的,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能够发表,求得社会承认,产生社会效益。但是,事实上,某些作者怀着希望寄出的稿件又确实不能被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在于作者的稿件质量不过关。归纳起来,大致有这  相似文献   

8.
美术编辑,一般是指毕业于艺术院校,或者通过自学,自身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实践能力,并能深刻理解作者作品(涉及书法、中西绘画、雕塑、版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鉴赏、插图等各种作品,以及需要整理编辑出版的经典作品)是否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内涵及一定艺术价值,通过编辑审定,物化出版并能获得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在编辑物化的过程中,美术编辑是审美主体,作者是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作者)寄送来的稿件在认真鉴赏,确定有出版意义后,与作者反复磋商,加工修改,到相对成熟时,报上选题,经讨论论证同意后,办理三审送社领导审定签发。在这一程序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次审美差距:人对客观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因此,差距的形成也是客观存在的,美感的差距也是如此。第一次是编者与作者之间对稿件是否被采纳,在审美感受上的差距。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次是编者与作者之间对稿件是否被采纳,在审美感受上的差距。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编者有较深刻的“识货”眼光,认为没有出版价值;或是认为物有所值,确有出版价值,并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审美判断是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编者缺少敏锐的审美视角,明明可能是价值连城的出版物,由于仅仅是编者审美的情...  相似文献   

9.
编辑与作者,同是办报的主体力量,可谓目标完全一致。但正如一切事物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一样,他们之间也存有矛盾。其表现,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如对于稿件的改动,编者与作者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或不尽一致。一篇来稿,不经编辑做任何改动即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为文章作者和期刊读者及编者提供一种交流的平台,它是对期刊内容进行的一种可持续对话。国内医学期刊此栏目的发展状况不太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就是读者、作者及编者对此栏目的撰写要求不太了解,该文就这一方面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一字不改     
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我还在岗的时候,一个什么会上,有的同志谈及某获奖稿件,辑一字没改,奖励依然有份,有同志说道:一字不改也是好编辑."我赞同这样的看法.面对一篇稿子,辑改与不改,完全从稿件实际出发,改自然要改,根本无须改动,改就是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的"无为而治".原本无须改动的稿件,改的结果是要么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话,成那样说,么是将没有毛病的地方改出毛病来.总而言之.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中的"瞎折腾".上述获奖稿件之所以获奖,编者而言,一者慧眼识稿;一者没有改动.倘或改动,不是还能够获奖就难说了.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正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相似文献   

12.
长篇稿件或者重要稿件,作者或编者都习惯于在稿件前面用醒目的异体字写一段提示。如果这稿件是写某位名人的,提示则往往会以名人简介的形式出现。提示或简介由于位置领先,文字精粹,突出了内容之要,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般都受到读者的重视。近日,读某省的一张广播电视报,其中一篇《温瑞安自述〈四大名捕〉》的稿件就有一段关于温瑞安的简介(其实也是全文的提示)。读这段简介,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好在文字不长,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编后是编者对稿件编辑加工后所产生的联想、议论及感受等的一种表达形式,目的是深化稿件的主题,指导读者的阅读方向。从形式上看,编后是稿件的延伸;从内容上看,它是稿件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的升华。笔者结合十几年的编辑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编后写作的粗浅看法。 选好角度 角度是文章的切入点,写编后同样也需要选准角度,这是写好编后的关键。编者从哪个角度入手,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才能使文章的思想价值得到升华,这是编后写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角度选好了,主题也就自然产生了。编者可以抓住稿件中的实质性问题,直截了当地阐明编…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与作者,同是办报的主体力量,可谓目标完全一致。但正如一切事物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一样,他们之间也存有矛盾。其表现,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如对于稿件的改动,编者与作者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或不尽一致。一篇来稿,不经编辑做任何改动即原封不动见报发表的,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都要或多或少做些改动,有的,则须动“大手术”。对于不很成熟的作者,你做何改动,他不大在乎。而对于那些成名作者,似不那么简单。他们也重视自己的稿件能否见报,但更看重见报的质量。况且他们之中确有一些水平高于编辑一筹,如此,编辑的某些改动就有可能得不到作者的认同。有人碍于情面嘴上不说,但不等于没有意见。  相似文献   

15.
编辑用体论     
一编辑用体的概念与内涵编辑活动是由作者、编者、读者、编辑产品制作传播者和编辑产品等共同组成的统一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和不可否认的事实。编辑学研究不能不包括对作者和读者的研究,不能排除作者和读者,这已为编辑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所认识。目前,虽然还有一些学者坚持在仅限于编者与稿件的狭义编辑学中不懈地奋斗,但完全可以相信他们终于会从这条难以走通的胡同中转出,汇入广义编辑学的正  相似文献   

16.
三校过程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每一校次中,依次以作者、编者、读者的角色,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地修改润色稿件,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兼顾细节和全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作为编辑出版行业的专门家——编辑,到底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形象标准,需不需要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编辑的公众形象呢?这个问题,我思索了许久,也有许多话想说,然而,在当今这样的改革开放时代,长篇大论不会有多少人欣赏,还是写点短文,要好得多。 要有敬业爱业精神,有颗赤子般的心,要有无私奉献精神,满腔热情地对待书稿作者,充满着关怀和爱的感情。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无论书稿报刊稿件,或是广播电视稿件,都离不开作者编者,像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一样,对待它们,才会赢得广大作者编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何仁老师在《新闻与写作》(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编者要拥有一批作者》的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想从通讯员的角度谈一谈通讯员同编辑的联系。通讯员与编辑打交道,主要体现在稿件的供需关系上。我认为从投稿的形式上就应抱有坦诚的态度。一是勿一稿多投,或只送稿不寄稿。一些通讯员之所以采取一稿多投和稿件只送不寄的方式,我  相似文献   

19.
认稿不认人     
浙江经济生活报《花市》副刊,为了提高质量,发表了一篇《致读者》,其中提到:“对一切稿件,不论通过哪条渠道进来,一律择优刊用。”编者的这番申明,表明了选稿“认稿不认人”的态度,是非常可贵的,完全正确的。报刊来稿的渠道,自然可以很多。但一般的业余作者,特别是爱好写作的青年,都只能通过邮局投递。渠道是正常的、畅通的,但稿件的遭遇却往往不够正常,不是如石沉大海,  相似文献   

20.
编后,又称编后语、编后记、编余、编后小议等,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由感而发的一点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它依附新闻稿件,目的在于深化稿件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稿件红花添叶,分外宜人。编者按语常见的有冠于文首的文前按语和插入文中的文中按语。编后一般落于文后,或在播送新闻稿件之后,故此得名。编后与文前和文中按语究竟有什么区别? 它又有哪些写作特点和要求呢? 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运用编后这种评论文体,也许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